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军攻占武汉、广州之后,急于向中国方面“诱和”,展开所谓“桐工作”。双方曾在港澳多次秘密会谈。就中方说来,这不过是军统特务为刺取情报而采取的权谋,其派出代表的身份、出示的蒋介石亲笔文件和转达的许多中方意见都是假的。而日方香港机关负责人为了诱惑重庆要人坐到谈判桌前,实现“巨头会谈”,也曾谦词卑态,巧言相坩,哄骗中方。蒋介石最初以“先行解决汪逆”为谈判条件,其后逐渐认识到日方的“欺诱”和“儿戏滑稽”,主张“严拒”,同时下令审查参与谈判的军统人员张治平,但是为了阻挠日本对汪伪政权的外交承认,并没有立即关闭和日方的秘密谈判之门。  相似文献   

2.
1940年日蒋在香港、澳门的秘密“和谈”,日方代号称之为“桐工作”,又称“宋子良路线”。这次“和谈”在绝对秘密的情况下,持续了近一年之久,是抗战时期日蒋“和谈”中的一次突出事件。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粗浅论述。抗战时期,日本为灭亡中国,在实施武力征服的同时,对蒋介石政府的政治诱降活动,始终没有间断过。1940年,因其推行“桐工作计划”而使诱降活动达到了高峰。日本之所以主动地开展诱降蒋介石的“桐工作”,同当时日本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1927年2月份以来,蒋介石面临着国民党内空前的反蒋浪潮,而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扣留军费,不发往时在南昌的总司令部,使蒋介石倍感军费吃紧。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蒋介石祭出奇招,邀请宋子文的母亲倪桂珍和姐姐宋霭龄来九江庐山游玩。宋霭龄与蒋介石在九江秘密商谈,达成了蒋宋合作的初步意见。“九江密谈”成功地使蒋介石收到了宋子文发出的军费,且加速了蒋宋联姻的进程,是蒋介石与宋家关系进展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4.
193 6年 1 2月 1 2日清晨 ,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为了改变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方针 ,为了实现联共抗日的目标 ,在多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 ,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扣蒋”、南京的军事威胁面前以及和评谈判中 ,两人始终步调一致 ,密切合作。然而 ,在放蒋这一问题上 ,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甚至决裂。本文拟就这个问题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一、张之主张 :有条件还是无条件现在 ,几乎所有的论著和回忆材料都声称 :事变期间 ,张一再对部下表示 :只要蒋介石答应我们抗日的要求 ,我们便放他 ,还拥护他做领袖。并据此得出 :张之放蒋…  相似文献   

5.
在南京政府建立之初,以丁惟汾为首的“丁家党”拥蒋自大,极盛一时,人称“蒋家天下丁家党”。但是,由于“丁家党”执行附蒋、反共、清党的反动政策,严重削弱了它生存与发展的群众基础;由于“丁家党”与“陈家党”同蒋介石之间关系的差异,随着南京政权的巩固,蒋实行“扶陈抑丁”政策,以二陈为代表的CC派势力崛起,“丁家党”因失去利用价值而受到打压,被迫转向反蒋。在反蒋中,由于“丁家党”自身青年党员居多、缺乏军事后盾、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势力基础在北方等弱点的限制,无力抵抗蒋介石集团及其他反对派的围攻,地盘尽失,集团瓦解,导致代表北方集团利益的“丁家党”最终被代表江浙财阀利益的“陈家党”所取代。  相似文献   

6.
逼蒋抗日的方针象一根红线贯穿西安事变的始终,西安事变的发生与解决,是这一方针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接受了张学良将军提出的逼蒋抗日的主张,改变了党的策略方针,张学良将军通过西安事变,实现了通蒋抗日的主张,推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集团走上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道路。一、通蒋抗日方针的提出与制定逼蒋抗日的主张首先是张学良将军提出来的。九一八事变前后,张学良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积极拥护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特别是1934年他从德国回国后,“拥护领袖的呼声比别人喊得更高、更响,对于先安…  相似文献   

7.
中原大战期间蒋介石对张学良的引诱和争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0年中国现代史上爆发了空前规模的军阀大混战,史称中原大战。战争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为一方,以阎锡山、冯玉祥为代表的反蒋军阀势力为另一方。双方军事力量势均力敌,雄踞关外的张学良倒向何方,对于战争的胜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张学良就成为双方激烈争夺的对象。最后张学良倾向中央,出兵入关助蒋,促进了阎冯反蒋势力的瓦解和战争的失败。本文试图对蒋介石是如何诱惑和争取张学良的作一探讨。一中原大战实质是1930年以前各派军阀反蒋战争的继续。众所周知,自1927年4月反动的蒋家王朝建立后,由于蒋介石的“削藩”政策和独裁政治的实施,使国民党内各派军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革命领袖,也是一位机智地由姓名引发幽默并给人教育和启迪的语言艺术大师。一、析姓见幽默。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参加谈判,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外国记者问:“毛先生,你们打败蒋有信心吗?”才思横溢的毛泽东随即回答:“记者先生,蒋介石的‘蒋’只是将军头上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统治时期的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的关系,是民国史中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蒋介石以锄诛异己、专制独裁为基本政策,迫使龙云由“拥蒋反共”转变为“联共反蒋”。蒋介石与地方实力派的合分和国民党统治的兴衰紧相关联。笔者试对此问题作一探讨。如有不妥,望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0.
《学习之友》2006,(12):14-15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之后,中共中央举行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处理西安事变的方针。会上,争论最为激烈的是如何处置蒋介石。毛泽东在报告中明确地提出“审蒋”、“罢蒋”、“除蒋”。他说:“我们的观点,把蒋除掉,无论在哪方面,都有好处。”  相似文献   

11.
邓演达先生于1931年8月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机关逮捕,11月在南京被蒋介石秘密杀害,至今殉难已五十五年了。 邓演达,字择生,广东惠阳人。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大本营警卫团长。国共合作后,历任黄埔军官学校教育长、国民党中央委员、军委会委员、农民部长、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等职。他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宋庆龄同志曾高度赞扬他的“坚苦卓绝、忠勇奋发”的革命精神,说他是“超群出众、得天独厚的革命家。”他对蒋介石的反革命本质认识较早,反蒋斗争坚决。下面,笔者仅就大革命后期邓演达先生的反蒋斗争情况,作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艾青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蒋海澄的笔名。那么,“艾青”的含义是什么呢?一、“艾”字(1)1929年,蒋海澄赴法国学画,在一家旅馆住宿时,服务人员查看他的护照,故作惊诧问:“怎么?Jiang haichen(蒋介石)来了?”在法语里蒋介石与蒋海澄发音相近,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蒋海澄对背叛革命,疯狂反共的蒋介石早就深恶痛绝,由此对自己的姓名产生了反感。“蒋”字是草字头下面一个“将”字,“将”字准确地代表了蒋介石的身份、地位和权势。对“将”字打个“×”号,表示了对蒋介石的诅咒和否定,反映了诗人鲜明的政治立场,“×”号和“”字形似,“”…  相似文献   

13.
1936年,中国共产党对蒋政策由“反蒋抗日”转变成“逼蒋抗日”,这一转变有着深刻的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因受到英美等国逼迫对日态度有所变化;蒋介石因自身利益受日本侵犯而改变对日政策;国民党内部和地方实力派转向抗日。  相似文献   

14.
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是中共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略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变化。中共制定“逼蒋抗日”方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建立了新的根据地。二是中日民族矛盾经,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要求迅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是日本加紧对华北进攻,危害英美在华利益,英美开始反击日本。四是国民党蒋介石为了维护自身和英美在华利益,对日政策逐渐改变。五是国民党军政大员和地方实力派中,有些人开始转移到抗日上来。六是国共两党代表有联系和接触。  相似文献   

15.
在“西安事变”中,何应钦扮演了什么角色,学术界认识不一。多数人认为何应钦此举名为“救蒋”,实则“杀蒋自为”。然而,细考历史,并非如此。实际上,武力讨伐政策不仅有出于营救蒋介石出险的主要意图,也有借机剪除异己、消灭中共的现实考虑。  相似文献   

16.
有关"约法之争"事件的起因,蒋介石与胡汉民的权力之争说或理念之争说等都未能较合理地揭示该事件的原委。中原大战临近尾声时,蒋介石发出江电,并非针对胡汉民,而是意在借国民会议与约法争取社会舆论和精英的支持,压制那些仍在地方半割据的军人可能的反叛与异己文人政客的抗争,增强政府约束这些人的权威。蒋后来还认为,制定约法有助于中国的废约谈判。胡汉民反对制定约法,起初意在维护其宪法观念、权威和颜面。而蒋执意要约法的举动,引爆了积压在胡心中的对蒋凡事自专的长期不满。此后,胡还怀疑蒋要利用约法当总统,因之更反对制定约法。"约法之争"最终以胡汉民被软禁而收场。它不仅间接导致了国民政府原有体制的改变,也促成了新的反蒋局面形成。而该事件之所以能加剧蒋介石与党内外一些势力的矛盾,与中原大战后南京政府的政治整合策略失当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最近,从美、英两国的秘密档案中透露了一件惊人的秘闻。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蒋介石败退台湾。蒋不甘心失败,一直在筹划反共大陆,无奈力量不够,日本当时是战败国,经济崩溃,大量的侵华日军遣返回国后失业,难谋生路。蒋介石认为这是好机会,他计划组织一支由30万日  相似文献   

18.
针对在西安事变扣蒋战斗打响及捉蒋时间上的不同观点,特别是张魁堂先生的“文寅”扣蒋说,从张、杨部署的统一行动时间、事变发动的整个过程、西安城内扣押蒋系军政大员的时间、捉住蒋介石的时间、中共对事变的反应等五个方面,用详实的史料,再次论证了扣蒋发生在12月12日早晨6点钟左右,捉住蒋介石在8点钟左右。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寇借口“芦沟桥事件”,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事件发生的第二天,我党中央立即向全国发出通电,指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筑起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七月十七日,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等和国民党代表蒋介石、邵力子、张冲等在庐山举行谈判。周恩来同志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对蒋介石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和耐心的争取  相似文献   

20.
玲玲 《老年教育》2009,(7):12-13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东北和华北局面已定,整个大陆的形势已很明朗。1月21日,蒋介石宣告“引退”下野,总统暂由李宗仁代理。当天下午,蒋介石在陈诚、汤恩伯、蒋经国、俞济时等人的陪同下,从南京飞抵杭州。是日晚,国民党浙江省主席陈仪在西湖“楼外楼”酒家设盛宴为蒋洗尘。宴会上,“不识相”的陈仪竟劝蒋“好好休养”。第二天,蒋介石一行回到故乡奉化溪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