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备课别谈     
《南方周末》2002年6月27日第14版登了一篇文章《张五常:想象力是怎样教出来的?》,文章中张五常教授谈了他对教师备课问题的理解:“……讲学我是从来不做准备的。这让外人批评为信口开河,不负责任。但我不备课不是为了偷懒,而是刻意地这样做。备课是举手之劳。花一点时间写下讲义,每次用时略为修改—下,授课时不用多想,心安理得。我不选这一套,我要在学生面前集中思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说错了就说错了。主要是自己怎样想就怎样说,想法有变说的也跟着变。学生要做的是跟着我的思路,与我一起想下去,就是我突然离题万…  相似文献   

2.
中国从无“民权民主”,仅有“君权民主”。将民本主义的“为民作主”混同于西方的“人民作主”,系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家、政治家们的附会与误解 ,并由此导致我国近现代民主运动的特殊性、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高师学生的实际,高师写作教学的现状,写作本身的特点以及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性的分析,提出高师写作教学应以系统讲授写作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理论修养为主要目的的观点。认为长期以来,在写作教学中存在的目的能力论既不科学,也不客观,而且有许多弊端。主张以坦诚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给高师写作教学的目的以科学、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4.
史学受众具有自我和他者两个面向,求真与致用两个维度.史学受众的问题实际上是史学认识论批判的内容.从受众的角度来看,教育史学的危机可以转换成一个受众流失的问题.教育史学应从内、外两个路径寻找受众,以摆脱危机,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5.
<正>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办、中心主任瞿林东教授主编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日前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03年11月)。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是反映国内外史学界同仁在  相似文献   

6.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史学史总是受到史学理论提出的时代课题的激励。体现着史学理论的当代性,史学理论发展到何种程度,史学史的认识就进到何种程度。可以说史学史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和史学理论的进程相一致的,史学史的演进体现了史学理论的演进。近代史学史的产生,充分说明这一点,如近代科学意义上的中国史学史就是在近代史学理论出现一个根本性的变革之后发生的,梁启超提出了新史学之后,才有资产阶级的新的中国史学史的出现。梁启超首先提出要做中国史学史,至少应该包括四部分:一、史官;  相似文献   

7.
历史的故事性内含了史学的受众维度。史学受众具有自我和他者两个面向、求真与致用两层维度。史学受众的问题实际上是史学认识论批判的内容。从史学受众视角出发,可以发现教育史学的危机可以转换成一个受众流失的问题。教育史学可以从内外两方路向寻找受众,以摆脱危机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8.
用途     
  相似文献   

9.
用途     
在动物园里的小骆驼问妈妈:"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那么地长?"骆驼妈妈说:"当风沙来的时候,长长的睫毛可以让我们在风暴中都能看得到方向。"  相似文献   

10.
正主持人语:新年伊始,今年"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专题第一辑向读者奉献4篇文章。前两篇,是有关20世纪学术名家的治学风范和学术成就的论述。后两篇,则是有关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两个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的论述。2013年10月22日,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侯仁之先生,以102岁高龄在北京溘然长逝。侯先生早年就读于燕京大学历史系,后因参加禹贡学会,本科毕业后留校作顾颉刚  相似文献   

11.
关于历史文化认同的研究,是近年来很受学术界关注的课题,其原因,首先在于它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中国何以在很早就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且历经漫长的历史时期而不断巩固,其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即联系各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什么?自先秦至当代,各民族间的文化认同经历过哪些不同阶段,又各有什么特点?出身于汉族的人物和出身于其他兄弟民族的人物分别作出过什么贡献?历史文化认同推进中国多民族的统一发展和巩固,最终形成居全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华民族,其中又存在着什么规律性?凡此各项,都属于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问题,对于深化中国历史进程的认识,和总结中国这一东方大国历史发展的特点,从而作出新概括、新表述,都是极有意义的,其学术价值显而易见。中国在晚清时期陷于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境地,经过人民大众不断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反抗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在20世纪一步步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并创建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这一胜利是多么来之不易!今天我们正处于民族振兴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仍然面临国内外各种困难复杂的局面,要应对各种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维护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开展历史文化认同课题的研究,就能为今天提供宝贵的教材,因而这一课题的研究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民族文化认同与蒙元历史发展》一文,在详尽地占有材料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蒙元史时期文化认同的发展阶段、演进特点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作用,提出了诸多创新见解。比如,划分“大蒙古国的建立及其对中华多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认同与大蒙古国的转型”“元代民族文化认同的发展”为三个阶段。对于第一阶段民族文化认同特点的阐发,在学术界尚属首次。作者提出,成吉思汗政权采用的“两翼制”,是对古代匈奴民族设左右贤王制度的继承(不独蒙古,中国古代其他兴起于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均沿用不辍)。成吉思汗的护卫军制度(蒙古语称“怯薛”),同样是继承了草原游牧政权文化的传统。因此,蒙古的崛起,是与它对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相伴随的。这就证明,中华文明凝聚着各民族的智慧,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古往今来是相映成辉的,而蒙古对北方草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样应视为中华多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与此同时,大蒙古国又通过金与西夏输入了中原文化的传统。作者的上述创新见解是有充分史实依据的,《剑桥中国辽金与西夏金元史》的作者也认为,蒙古人“在建立一个帝国的前后,其政治和文化上的成熟都达到了相应的程度。他们熟悉‘中国的’制度”。  相似文献   

12.
正主持人语:本期专栏刊发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论文4篇,都是视角新颖、颇具创见之作。《试论传统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的学术关联》一文,重点论述如何以环境史这一新视角,来重新认识、评价清初历史地理学名著《读史方舆纪要》的价值。作者认为,环境史虽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从学术发展的源流考察,当代环境史家所关注的重大问题,诸多可从传统历史地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民族史和20世纪学术史是近些年来学界一直讨论的"热点"。本期专栏组织了程妮娜教授、赵永春教授等学者撰写的3篇文章,分别对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作了富有启发性的探讨。张博泉先生学术成就卓著,被学界誉为中国第一位专门致力于金史研究的著名学者。《张博泉先生与辽金史研究》一文,首次系统地论述张先生的治史成就和学术地位。文中指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治史传统的国家,同时也有着悠久的史学批评的优良传统,产生过很多优秀的史学批评著作和较为系统的史学批评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学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随着史学领域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审视、反思这些成果的优劣得失,成为历史研究繁荣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由此,史学批评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史学工作者在史学批评理论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尽管很多史学工作者呼吁加强史学批评研究,但史学批评仍然是史学研究领域的"新兵",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史学批评还远远没有达到反省批判自身、规范史学研究、推进史学发展的目的,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史学批评的实践意义和学术意义仍有巨大的讨论空间,为此,我们特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相关领域的学者就"史学批评与史学发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推进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5.
16.
随着史学研究规模不断扩大,研究文献和科研成果激增,造成某些选题内容重复交叉,以及查找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加强史学情报工作,用科学方法对史学信息进行搜集、存贮、检索和分析研究,以建立适合于史学情报特点交流系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史学研究与史学情报工作的关系首先,史学研究需要史学情报。历史研究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对史学情报的依赖性。历史不会重演,不能采用直接观察法和实验法为历史作结论,必须依靠史料,间接进行研究。人类社会留下史料的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搜求不易。这种状况使得  相似文献   

17.
通俗史学热正潜在地腐蚀着高校史学教育的目标。面对通俗史学热的冲击,高校史学教育必须寻求相应的对策。通过增加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吸收和借鉴优秀通俗史学作品的观点、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课堂教学语言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青年学生的史学素养,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理性的研究和阐释历史的能力,为史学的健康发展培养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18.
史学研究所     
唐山师范学院史学研究所建立于2000年10月."史学研究所"的命名是我国著名世界史专家朱寰先生提议的.  相似文献   

19.
本刊特约周先生撰文谈谈治学经验,现将其《我的史学研究与史学观》一文刊载。我们深信,周伟洲教授的治学精神、学术思想和道德风范会使每位读者受到启发和鼓舞  相似文献   

20.
史学文摘     
中国抗战将士的决死宣言蔡廷锴(1892~1968年,广东罗定人,时任第19路军副总指挥),淞沪抗战爆发之后,蒋光鼐、蔡廷锴等向全国发出如下通电,十九路军全军三万官兵奋起反抗日军七八万人的猛攻,从1月28日至3月1日坚守上海,与敌血战33天,死伤约万人。使日本侵略军受到重创,死伤万余名,四度更换指挥官。“卑军守土有则,尺地寸草,不得放弃;为救国保家而抗日,虽牺牲至一卒一弹,决不退缩。”(摘自www.ccforum.org.cn作者枯瘤)·史学文摘·中国抗战将士的决死宣言陈诚(1898~1965年,浙江青田人,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武汉会战前夕,陈诚视察湖口要塞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