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类报纸要求其制作的新闻标题要在人们看得懂、好理解的基础上,给人以知识、亲近和享受感,以求以最快的速度吸引读的眼球,让其产生阅读兴趣和购买欲望。就是说,为了占领市场,生活类报纸的新闻标题不能太平淡、太繁琐、太涩口。  相似文献   

2.
臧志新 《大观周刊》2012,(12):204-204
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提高阅读能力。对学生阅读的速度、理解的程度、阅读材料的体裁和阅读量等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与要求。的确。阅读文章是我国考生接触外语的最主要的途径,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因此,高考英语卷中的阅读理解题在卷面六个大题中所占的分值和篇幅是最大的。由此可见培养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悦读"这个理念可以理解为"快乐阅读"的简缩语,无声的"阅"和有声的"读",涵盖着快读、略读和精读,都具有"推究事物意义"的含义,二者合成一词,意味着"阅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时报》发表薛阳的文章说:数据显示,相对传统纸质杂志,电子杂志的不足依次为:受硬件限制、受网络速度影响、不能随时随地观看、没有阐读感觉、内容与相关网站内容同质、内容相对滞后、展现形式同质。电脑硬件和网络带宽是电子杂志呈现的载体,因为硬件的限制,电子杂志不可能像传统杂志一样随时阅读,网络的速度直接影响网民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5.
国虎 《现代出版》2011,(3):78-78
阅读有多重要,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但有一点是共识,文化的传播和文明的传承都离不开阅读。一个人读书多少,读什么,不能影响大众或社会,但千千万万的个体阅读行为,汇聚起来,就成为可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副刊的新闻化,在近年似有愈演愈烈之势。综合地看,这种趋势一是适应读之需。因为广大读身处改革开放的巨变之中,视野不断开阔,思想化素养大大提高,其阅读兴趣已广泛地从市井转向市场,从学趣味转向信息需求,而报纸副刊如果一味固守学的象牙之塔,或只囿于奇闻逸事和自恋自叹的章,就容易远离现实的土壤,不能满足读求新求变求信息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肖永建 《大观周刊》2012,(26):163-163
诵读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读清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读懂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作品的内在意蕴,进而走出作品,进行个性化、创造性阅读。  相似文献   

8.
阅读经典是大学生了解自我、理解人生、健康成长的"必备工具"。对于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来说,读经典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增加学识,更是在喧嚣世界寻找心灵宁静的一种方法。经典阅读推广,不仅需要依靠承担社会教育职责的高校图书馆,更需要个体的互动与认识。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时代,阅读看起来已经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大学生的阅读却似乎越来越少.文章认为,就阅与读两种阅读行为而言,读比阅更重要,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应当在书与网间穿行,立足于阅读内容,从专业阅读、人文阅读、休闲阅读三个方面提供更好的阅读服务,知道怎么做,并且能够身体力行地去实践,更好地开展阅读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10.
唐永长  陈文扬 《大观周刊》2011,(32):149-149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们的追捧。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是走过场.没有发挥读的作用,读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堂中.我们应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呢?如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相似文献   

11.
办报人常常苦于读者难以驾驭.记者采访可以主动出击,编辑编稿可以主动删改,但一旦报纸到了读者手里,情况立即起了变化.此时不是记者、编辑,而是读者处于主动地位了:他可以读,也可以不读;即使读了,可以"见仁",也可以"见智".你总不能按着读者的头来读你采写、编发的稿子,你也不能来个规定:仁者不可见仁,智者不可见智,总之,你无法剥夺读者选择的权利.选择有多种多样,其中包括选择性注意和选择性理解."注意"和"理解",在心理学上属于人的某种心理过程,所以我们又称这种选择为"心理选择".研究读者的心理选择的规律和特点,可以深化我们对宣传  相似文献   

12.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屏读"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这给过去以"纸读"为主要学习方式的高校带来极大冲击,亦对90后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从阅读实验手段切入,采用图书馆借阅统计、调查问卷、随机访谈等方法对大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探析,发现"屏读"与"纸读"的阅读成绩差异不显著,"纸读"成绩较稳定;"屏读"呈碎片化阅读态势,表现为专业学习后的消遣放松;"纸读"较功利,多为专业书及与撰写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得出了"屏读"&"纸读"不能互相取代,而应平衡融合,取长补短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乔静  范磊贤 《青年记者》2006,(16):85-85
建立读亲和力是目前报纸版面设计中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报纸首先必须能够吸引读的注意力,然后要想办法延长他们的注意力,使读接受媒体传播的信息。传播学研究证明,报纸读的注意力是按照如下的顺序来移动的:照片一标题一信息图表一字稿。如果前三项都不能吸引读的话,那么他们阅读字稿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可以看出,信息图表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马淑梅 《大观周刊》2012,(17):223-223
小学语文新课堂标准给我们提出这样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之中包括“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把读的权利给学生,把读的时间给足,是我们应该做到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感悟,以读代讲。 小学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阅读训练,语言文字训练要有依托,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小学语文教学要转变教学观念,应把小学阅读教学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相似文献   

15.
声音     
《网络传播》2007,(4):83
“有人说,现在有了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变得丰富广阔,读不读书,关系不大了。这是片面的看法。网络的出现,使阅读的方式多了一个有效的渠道,是一件好事。网上的阅读和传统的读书,不能互相取代,但可以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16.
郝丽敏 《大观周刊》2011,(23):197-197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要任务,而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应该避免乏味、单调的读,灌输式的讲解。利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读书形式,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让他们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流露出自己的真情,放飞自己的理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7.
汤姆森基金会编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中写道:“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却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诱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做过的一次读调查表明,在被阅读的新闻里,有94%的内容是读先读标题后看新闻的,而读通过阅读标题对新闻的吸收率为34%。可见,标题直接决定了读的阅读取舍。这是因为,好的标题可以鲜明地表现新闻的主题,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强化新闻的表达效果,从而让人产生“急欲一读”的强烈愿望。因此,夜班编辑在标题的制作上多花点功夫,多推敲几回,还是非常值得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杜学通 《大观周刊》2011,(14):118-118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意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词和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只有理解了文中的词句,才能感受和体验所蕴含的情感,才能带动学生对听、说:读、写能力的的全面学习和训练,那么教师如何对那些直接影响课文内容的字,词 ,句作点拨引导,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寥寥无几 其中的“寥”容易和同音词相混。有写“廖廖”的,有写“了了”的,有写“聊聊”的。“寥寥”读 liá oliá o(疗疗),表示稀少。成语是指很稀少,没有几个。“了了”读 liǎ oliǎ o(燎燎),表示明白,如“不甚了了”。“聊聊”读 liá oliá o(疗疗),表示闲谈。“廖”读 lià o(撂),表姓氏,不能重叠。这几个同音词都不表示稀少,所以都不能和“无几”组合成成语。   两全其美 把这个成语理解成双方面都美好,于是就容易写成“两全齐美”,这是错的。“全”指顾全,“美”是美好,“其”是他们。成语的本意是做一件…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教学要给予时间,让学生有自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的机会。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让语文教学多一些从容优雅,让学生从全文、段落、字词等各个方面进行自读小陪。目的是让语文教学回归到多元、感性的本真,尊重个性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