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盛京时报》是近代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发行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日俄战争后,该报以维护日本的在华利益,扩张日本国权为目的,成为日本政府宣传其大陆政策和对华侵略的工具。本文通过考察《盛京时报》创刊初期的论调,揭示日本媒体的侵华战争责任。  相似文献   

2.
1921年华盛顿九国会议后,日本开始大规模裁军,军费从1921年的7.3亿日元,裁减到1930年5亿日元以下,裁减达40%。大规模裁军使职业军人一下变成社会上多余的人,不满的军人开始秘密集会,天剑党、樱会、一夕会等军人秘密组织纷纷成立,后来广为中国人所熟悉的东条英机、冈村宁次等人,都是一夕会的成员。其中的石原还是后来“九一八事变”的主谋。在此同时,中国的政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军于1927年开始北伐。与以往的军阀政权不同,国民党的革命目标是要收回租界,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1927年1月,北伐军强行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  相似文献   

3.
1907年4月,清廷下诏改革东三省官制,日本政府因其自身利益的需要在此问题上采取支持的态度,由此决定了代表日本官方立场的舆论机关——《盛京时报》的宣传取向,《盛京时报》及时地对东三省官制改革予以报道和评论,并提出了若干改革措施,如任官不分满汉,取消满人政治特权,整顿吏治,发挥地方绅士作用等,从而对东三省改制起到了舆论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盛京时报》文艺副刊“神皋杂俎”的语言既有白话又兼用文言;文体形式多样;题材丰富多彩,既有描写社会生活、军阀混战的现实主义作品,又有志怪、志异的通俗小说。从“神皋杂俎”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期的办刊理念可以看出其并不是一味逐新,也未果断弃旧。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加剧,“神皋杂俎”各栏目的女性题材、女性形象也在发生嬗变,彰显了东北社会对待女性解放、女权等新思潮的传播和存疑。“谈业”“谐文”等专栏一直坚持文言创作,以一栏目之微薄之力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体现了对民族话语的坚守与建构。“神皋杂俎”的报载文学在日本报人殖民“共荣”的主办方针下,通过自己的特色专栏坚守民族独立的语言与文化,在关乎新旧的讨论中推进东北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呈现了东北现代社会面对日本早期殖民语境下的挣扎与坚守。  相似文献   

5.
在晚清小说界革命的背景下,通过对《盛京时报》所刊载的小说作品的梳理,并结合当时的小说理论文章,指出晚清时期《盛京时报》所刊载的31篇小说一直受到忽视,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个空白.而且在晚清东北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其小说创作既有落后于全国大形势的一面,又因其自身社会特点而表现出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6.
《盛京时报》曾被学界评价为“东三省日人报纸之领袖,”它在近代所刊载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时代的风云,表达了中国近代文学的某些重要主题;同时,在对待时代风尚的态度以及旧的伦理文化的退守上,又更多地显现出尚处于开发初期的边域文学的特点,成为近代文学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个性范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盛京时报》洋货广告的介绍,阐释广告文化中的殖民文化现象,进而解读这种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霸权及其对中国固有的民族文化造成的严重冲击。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后,复兴民族的空气已弥漫全国,民族复兴思潮蔚为大潮。如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成为国人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以《复兴月刊》等新刊物为中心梳理民族复兴话语,发现构建民主政体、国民性改造、乡村重建以及经济振兴已成为复兴民族方案的共识。重新回顾前辈学人的深邃思考,进一步论证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对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2015年11月7日的"习马会"引发了台湾媒体的报道热潮。台湾三大报《联合报》《中国时报》和《自由时报》因为立场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新闻修辞,新闻标题是各报新闻修辞的集中体现,不同的新闻标题具有不同的修辞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新闻图景。  相似文献   

10.
在“虎妈”这样一个交融中西方不同教育方式、移民背景以及成功观的文化差异事件中,中美媒体的报道在实现对话的同时也存在误读和偏离。可见媒体既充当沟通文化差异的“桥”,又扮演着产生隔阂的“沟”。唯有充分的交流和理性的沟通,才能使文化对话实现其真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中日冲突的两起标志性重大事件,从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的视角出发,运用构架分析方法,对事变期间《泰晤士报》的相关报道进行全面考察。在这两次冲突事件中,《泰晤士报》的态度由纵容日本的侵略行径转变为对其行为的日益厌恶,此时西方主流媒体关于抗日战争的报道语境逐渐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转换。  相似文献   

12.
《生经》是西晋高僧竺法护汉译的一部佛教经典,讲说佛祖及其弟子的本事、本生故事。本就其中的鳖与猕猴、王子造机关木人和机智小偷等三个故事,和中国民间故事进行比较,探寻了中国民间学受印度佛教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由最初“不抵抗、不交涉”逐渐演变为“抵抗”与“交涉”并行,以谋求解决中日间矛盾、挽救民族危亡之道。这些政策前后经过了三个阶段的调整,其变化是一系列主客观原因导致的。政策确定后对南京国民政府处理中日矛盾的态度和方式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4.
一战后,为了保全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已经攫取的各项利益,日本以求通过协调外交来变换在亚太地区的侵略扩张政策。但是,当日本独霸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张欲望无限膨胀时,这种同列强间的协调侵略政策必将被强硬政策所取代。于是,日本通过发动九.一八事变和退出国联,向凡尔赛-华盛顿体制发起严厉挑战,并最终退出世界裁军条约,一手造成了太平洋地区的无条约时代。  相似文献   

15.
抗敌剧团是新四军淮南抗日根据地的主力剧团之一,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锻炼成长起一批杰出的爱国文艺工作者,被称为"淮南公认的戏剧家"叶华即是其中一位佼佼者.她在极其艰险的环境中,先后创作出20多部剧本以及其他一些文学作品,为淮南根据地文艺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也为整个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明代辽东地区确立了以科举制为核心的儒学教育体系。清代该地为盛京将军辖区,其教育因袭明制,但又区别于前代衣同期关内地区。清朝进行新式教育改革前,其龙兴之地盛京地区的满汉教育均得到充分发展。本文通过梳理中外史料,介绍清代前、中期盛京地区的教育结构及内容,展现满汉教育发展的具体状况,以期有利于清代东北教育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7.
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普遍的、集体安全组织 ,在“九·一八”事变后的调解活动中 ,曾采取一些措施 ,对日本的侵略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强权政治基础及体制结构缺陷所造成的国联的软弱无力、国联内外西方大国的相互掣肘最终又不免使其调解“九·一八”事变陷于悲剧性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