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感"即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数感"的培养应该从孩子抓起,而我们的任务就在于将抽象、单调的数学知识,以直观形象、通俗易懂且饶有趣味的形式让幼儿接受,进而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找规律、解决问题,逐步形成"数感",从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说,数感具体表现为对数字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那么熏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芽一、结合生活———体验数感教师要把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从教室内扩展到教室外熏从学校内延伸到社会上熏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教长度单位时,可通过让学生到…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阐述了关于数感的一些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数感的涵义.数感是人们在认识和理解数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属于"直觉"范畴.数感本身有层次之分.  相似文献   

4.
杨小彬 《新教师》2022,(3):51-52
量感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学科素养之一.数感和量感有什么区别呢?史宁中教授指出: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量是度量的结果,数学的本质在于度量.简单来说数感是可以去掉后缀名词,然后抽象出数.例如,一匹马、两头牛、三件衣服,去掉后缀名词,可以抽象出1、2、3,这就形成了数感.而量感是不可以去掉计量单位,例如,2 厘米、3 千克、...  相似文献   

5.
旺堆 《考试周刊》2013,(71):79-79
“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地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本文对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考试》2008,(6)
所谓"数感",就是学生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悟。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由此可见,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  相似文献   

7.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将数学与现实联系起来的桥梁.数感好的人对日常生活中的数以及数的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刻画客观事物,善于捕捉事物中蕴涵的数学特征.数感奠定了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数感常常被看做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潜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小学生数感的培养,限定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目标范围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示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但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数感培养的界定比较原则化,并没有突出小学生数感培养的重点领域,更没有从小学生数学思维特征的角度审视小学生的数感培养.因此,数感培养在普遍的小学数学课堂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地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我认为,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情入手进行数学教学,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9.
"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及感情。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的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角度加以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对抽象数的认识及对数学兴趣的激发,必须从培养数感入手,让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探索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从而建立数学与生活的必然联系,逐步将抽象的数字符号具体化、形象化。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所谓数感就是一种数学素养,就是—个人对数与运算的感觉、感受乃至感睛,是对日常生活中的数与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理解数的意义,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地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笔者认为.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情人手进行数学教学.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数感是一个无形的世界,但又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良好的数感起着探索的导航器作用--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迅速洞察数、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选择适当的解决方法.学会用数学方式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3.
学生符号感的培养--从"字母表示数"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号感是数学新课程核心概念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感.本文介绍了符号、符号思想、符号感和学生符号感的培养几个概念和"字母表示数"的内涵,主要是以"字母表示数"为载体来说明怎样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数感呢?<数学课程标准>对此作了说明:"数感的具体表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作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5.
论"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分几个阶段,特别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可见,理解“数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一、对“数感”的认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联系。如要组织一个会议,首先就会想到参会人员有多少人,会场有多少个座位,够不够坐。象这样把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就是一种“数感”。由此可见,数感就…  相似文献   

16.
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地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如何让数感从孩子们的心中长出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儿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地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林尚坤 《成才之路》2022,(13):79-81
数感主要是指对数的感悟,包括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运用、驾驭与感悟能力.数感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建立、培养起来的,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逐渐形成数学思维,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文章从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  相似文献   

19.
"数感",是人的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指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洞察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数感,归根到底是一种感觉、感受,是对数学事物的敏感性.小学生处于学习事物与各种知识的初始阶段,培养他们良好的数感,对于他们的数学学习有重要的作用.想要培养数感,需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加强估算教学等从多方面入手.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小学生数感的培养,从多方面入手促进他们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