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百余年的明史研究中,学界根据不同时代的现实需求,对明代的局部问题进行分散的点状研究,系统、深入、全面的基础性研究远远不够,形成了明史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人云亦云,陈陈相因,缺乏深度的理性认识。在明代27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嘉靖朝处于承先启后的特殊地位,与其前后的明代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视多变的嘉靖时代而一再地重复“腐败”、“黑暗”、“混斗”的老调,将不可能真正认清明代历史变化的轨迹。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客观研究,特别是以理性的心态消除传统的阴影,正确对待多变的嘉靖时代特征,将大大改变明史的研究格局,提升明史研究的整体水平,推动明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十多年来,嘉靖朝历史研究成为明史研究中的一个亮点,并持续升温,新成果不断涌现,大大地突破了传统看法,对长期以来将几近半个世纪的嘉靖政治简单地描绘成漆黑一团、进而凸现张居正影响下的万历初政的学风有较大的触动,促使人们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新的审视。为了及时反映部分中青年学者在嘉靖历史研究中的前沿成果,特主办“嘉靖变革的多维透视”笔谈,内容涉及嘉靖朝的人事更迭、祭礼大变革、世宗理政方式的新特点、嘉靖时期世风的新气象及中朝关系的政策调整等方面,展现了正德、嘉靖之际因皇位异常更迭所引起的人事的重大调整和由此所带来的多方面的显著变革。  相似文献   

2.
《礼记》中“支子不祭”等祭祀原则反映出周代祭礼是一种宗子主祭的大宗祭祀制度,至少先秦儒家理想中如此.朱熹《家礼》中的祠堂祭礼原则,限定支子可祭祢但不得祭祖,且宗子主祭的最远世数止于高祖,这是一种最接近于大宗法的最小权重的小宗祭祀制度.明代嘉靖礼制改革后的祠堂祭礼采纳了程颐祭祀思想的主张,支子可以主祭,且不论世数但凡可知者皆可祭,乃至于远祖、始祖,这是一种最大权重的小宗祭祀制度.从《礼记》到朱熹《家礼》,再到明清祠堂祭礼是大宗法向小宗法的逐步嬗变.而作为士庶祭祖场所的祠堂,从朱子祠堂到明清祠堂则是由大宗祠堂向小宗祠堂的演变,这也是大型宗祠逐步成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左传》中对春秋贵族的葬礼和丧祭礼多有书及,尤其对落葬礼仪中的饰棺墓圹、出殡改葬、陪葬人殉、升(降)级葬,对葬后祭礼中的虞、卒哭、祔、祥、禪、禘等都有所涉及,这些记载不仅再现了春秋贵族崇隆威仪的葬礼和繁缛持久的丧祭礼程式,同时也折射出了隐于丧葬礼俗之后的当时人们的灵魂不死、等级、宗法、孝道等思想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4.
从《诗经》看周代祭天礼仪姜楠祭礼向被列为五礼(吉、嘉、宾、军、凶)之冠,因为,就国家而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见《左传.成公十三年》),祭礼关乎国家的政治、文化制度;就个人而言,“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见《礼记.祭统》),祭...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从祭礼时间、祭礼地点、祭礼成员与祭礼仪式四个方面来比较郑、陈、鲁三国的祭礼共同点及差异,从而来了解到庶民的祭礼是如何向公式的祭礼变迁的,并从中了解到古代祭礼的一些普遍特点。  相似文献   

6.
彝族普遍信仰原始宗教。举凡生育、成年、婚嫁、死亡等标志人生重大转折的每一阶段都要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育祭礼,成年祭礼,婚嫁祭礼,丧葬祭礼等。  相似文献   

7.
明代先医祭祀的命运颇显曲折,主要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一是洪武四年,朱元璋出于维护道统、抬升儒学的需要,废黜了三皇通祀;二是嘉靖朝,因朱厚熜喜好、礼制改革、医学发展等因素的合力作用,先医复入祀典。明代先医祭礼既有对元代的延续,也呈现出一定的革新与变动。整体而言,明代先医祭祀的演变,除受政治影响外,背后也隐藏着儒学与医学的博弈,其变迁轨迹亦是医学地位从抬升到回归技艺的写照。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是产权清晰.且受法律保护。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必须切实稳妥地加快城镇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在改制实践中.参照国企改制的做法,城镇集体企业的改制似乎自由度大些.但所遇到的阻力也很大,改制成本不足,职工安置与经营者有效激励以及涉及债权债务等问题,深刻反映集体企业改制的困难。本文对集体企业推行公司制改制的基本思路进行探讨,并谈谈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祭礼作为人类观念作用于自然与社会而形成的信仰仪式,展现了不同社会阶段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在庶民的祭礼中,农民的生活观念规定了自然界的秩序,同时强调社会主体间的平等对立,社会由对立通过祭礼达到协和的一体状态;在王侯的祭礼中,政治观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控制力量,强调政治以其权威通过祭礼达到统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的版本很多,明、清以来到底出现过多少版本至今难以考订,其中最受研究界重视的应属明嘉靖壬午,年出现的嘉靖本和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评点的毛评本。根据郑振铎先生考证,自明嘉靖壬午年之后的版本大都是以嘉靖本为母本的,毛氏父子同样是在嘉靖本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订,三百年来毛评本已经成为社会上最为流行的一种版本。将嘉靖本和毛评本进行比较,研究一般认为毛评本行简洁,故事脉络清晰,主题鲜明。我认为毛评本在注重对情节、诗等进行大的增删以外,更注重从小处着眼,在细处生色,对人物、事件、及其环境的描述上都力求清晰精当,尤其是在语言字的润饰上比嘉靖本有了极大的提高。将两个版本细加品读,我们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毛评本是将嘉靖本放在案头,反复吟咏,进行了字斟句酌的修改,往往它只是进行了一字之改却意义重大。或使人物刻画更加符合性格特点及历史背景,或使情节发展前后通顺连贯。  相似文献   

11.
考察《鸣凤记》可知,作品对嘉靖皇帝没有歌功颂德,而是借对帝王与臣子的关系的描述、借助双关语巧妙地揭露了嘉靖皇帝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12.
在明史研究中,嘉靖朝的研究始终是薄弱环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田澍教授的力作《嘉靖革新研究》填补了这一时期研究的空白。田澍教授所撰的《嘉靖革新研究》全面考察了明朝在嘉靖前期由“故”到“新”的转化过程。作首先论述了“故”的内涵,即嘉靖之前明朝所面临的严重的统治危机,并以此作为考察革新进程及其效果的主要依据。特别是对大礼议  相似文献   

13.
礼——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建筑“内外有别”、“尊卑有序”、“宗庙为光”皆源于传统伦理规范——礼。笔将“礼”梳理为礼俗、礼法和祭礼三个层面,进而分别论述了礼俗与“内外有别”、礼法与“尊卑有序”、祭礼与“宗庙为先”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地方志书所承载的地方历史与文化。是传统典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夏地方志最早当推元代的《开城志》,《嘉靖宁夏新志》、《嘉靖固原州志》、《乾隆宁夏府志》等是宁夏地方志书的代表.记载和反映了明清以来宁夏历史与文化的脉络和走向.尤其是宁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同时.也为当下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从文字学上讲,"礼"字无论是作为对礼器和祭品合体描绘的"豊",还是作为对人类仪礼核心形式描绘的"礼",都已然包含了丰富的祭礼文化内涵。礼器(以豆为代表)可以说是对祭礼文化在器物上的落实,祭品(以珏为代表)则隐含了沟通天人的祭礼文化目标。作为礼字古文或体的"礼"则包含着人类在祭礼文化中的重要态度——恭敬。而所有这些文字学中所隐含的源头性的内涵与功用也在华夏文明重要的哲学文本《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论证。  相似文献   

16.
先秦两汉文学观念背后,礼起着支配作用。一些文学作品的起源与祭礼有关,最早的艺术表现手法如“兴”也与最早的祭礼有关,春秋时期采诗用诗都被赋予了礼的内涵,孔子的文学观与礼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战国秦汉,文学领域仍深深地渗透着礼的思想,不论写实还是抒情,都以服务服从于礼的政治功能为核心。这一点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7.
结合前人研究和相关的文献、考古资料,对两汉汶上及长安、洛阳两京明堂制度进行了具体的考察。力求在辨明史实的基础上,阐释出两汉明堂的祭礼特点。  相似文献   

18.
石化企业改制分流单位员工培训的现状 多数石化企业改制分流单位对员工培训工作不重视,没有设专门的培训管理人员,也很少或者说是几乎没有对员工进行过正式的培训。通过对石化企业改制分流单位的调查和访谈得知许多决策者的观点是:培训对提高员工技能.改进态度,解决经营管理中的问题是有效用的,但对石化企业改制分流单位来说,培训纯粹是投资.不会有回报。  相似文献   

19.
以清末民初张家口地区民间丧祭礼俗对传统的继承和革新为例,窥视当时广大乡村和内陆地区丧祭礼俗的沿革演变。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典型时期,中国传统丧祭礼俗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不均衡的。对清末民初张家口地区民间丧祭礼俗进行探研,不仅有利于对张家口地区民俗文化发展的研究,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广大乡村和内陆地区传统丧祭礼俗的发展和变迁。  相似文献   

20.
旧论以为儒家是原始时代“政教合一”的人物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对此还需要从“君子”与“庖厨”之关系来进一步了解。从古代“食先祭”的化背景来看,与庖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祭礼或其他相关的巫教仪式。由于最初分工并不发达,所以屠宰动物与主持祭礼是合而为一的,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中奠定了原始儒家“巫师兼宰辅”的政治身份。旧论中把“墨”解释为使用墨绳之木匠,此说颇为荒谬,从对历史献的精神分析看,墨子是一个拥有政治观、宗教观、经济基础和军事能力的集团首领。从墨子一派严格的组织纪律及其弟子对巨子的忠诚来看,我推测这很可能是一个流亡的贵族集团。从古代流行的三统说来看,夏德水.其色尚玄,由此可知墨色正是夏代王朝的象征。这是墨子被迫亡其姓氏之后,而取这一颇具象征意义的符号自命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