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学目的:1.掌握积累“既望、属、如、泓、倚、愀、危、缪、赋、卒、曾”等词。积累“清风徐来,白露横江,如泣如诉,月明星稀,沧海一粟”等短语。  相似文献   

2.
《赤壁赋》是一篇美,也是苏轼“以议论为诗”在散创作方面的体现。章有强烈的理性色彩,不同于一般的散。教学此,不仅要让学生流畅地背默,还要让他们深刻体味章的内涵。如果只把教学重点放在欣赏章的形式美,忽略对章内容的赏析,我觉得有些偏颇。所以,在品读优美句的基础上,理解苏轼的思想,是本设计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赤壁赋》虽为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本课教学通过让学生疏通文意,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情感,从而达到使学生陶冶性情、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重要文言知识;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赤壁赋》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处在事业和人生的低谷,闲暇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借以排遣内心苦闷忧愤而写的一篇游记。文章虽然采用赋体的形式,但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及由景物引发思想情感的复杂变化和最后作者旷达人生境界的呈现,使文章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的:1.掌握积累“既望、属、如、泓、倚、愀、危、缪、赋、卒、曾“等词.积累“清风徐来,白露横江,如泣如诉,月明星稀,沧海一粟“等短语.……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体会情、景、理交融的写作艺术 3.体悟苏轼乐观旷达的胸襟,学习在逆境中进取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祝宇 《现代语文》2010,(8):95-98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赤壁赋》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散文,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作者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影响深远的巨匠, 所以,学生对此的熟悉,也是学习本文的一种优势。另外,高一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文化修养,只要教师导之以法,他们就可能深入一层,穿过作品这道长廊,走进作家的内心深处,探究苏轼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8.
[教学导航] 《赤壁赋》是一篇美文,也是苏轼“以议论为诗”在散文创作方面的体现。文章有强烈的理性色彩,不同于一般的散文。教学此文,不仅要让学生流畅地背默,还要让他们深刻体味文章的内涵。如果只把教学重点放在欣赏文章的形式美,忽略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我觉得有些偏颇。所以,在品读优美文句的基础上,理解苏轼的思想,是本设计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笔者设计了《赤壁赋》一课的教学方案,通过详尽的教学过程,展示了这一刻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从而使他们尽快达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自学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呢?我认为关键是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1.进行探究式阅读体验,理解作者悠然旷达的人生态度。2.启发自我人生感悟并进行表达。教学重点进行探究式阅读体验及表达自我感悟。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和人生态度。(重点为悲伤及其超越的原因)教学课时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分析 <赤壁赋>这篇散文注入了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语言上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在情景交融处,从物我之间抒发深刻的哲理意蕴,成为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本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因此这篇散文重在情感和理趣,需注重对文本的研习、欣赏与领悟.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的要求:"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赤壁赋》是文赋的代表.教学要以此为由,引导学生简单了解赋的历史和文体特点.应披文入情,细读文本,沉潜涵泳.尤其要通过文句的表层含义洞察其深层意蕴,了解这类文学语言的规律和特点.对赋中引文要深入体会,了解香草美人的创作手法,借助隐喻的规律来解读关键字句.了解主客问答的构思艺术,以及铺排手法,进.而领悟本文深邃的哲理,感受苏轼的旷达胸怀.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 1.理解苏轼内心之悲与所悟之理,分析其所产生的思想根源.(重点) 2.研讨苏轼所悟之理能否化解心中之悲,体会其以道济儒的人生哲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情感脉络:全文由乐到悲,最后以喜作结;解读了第一段的风月之美和遗世之乐;了解了"赋"常用的"主客对话"手法,本文中的主、...  相似文献   

15.
教学设想:《赤壁赋》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是千古美文,千古妙文。教者将本文当作一个心路历程的展示平台,带领学生走进黄州时候的苏东坡,看他如何在身处困境时突围出来的。通过赏析,体会古代文人的山水智慧和豁达胸襟,构建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欣赏古代赋体文的优美情势,以情怀为内涵,  相似文献   

16.
语文美育,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活动。中学语文美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  相似文献   

17.
《赤壁赋》     
自读导言  1.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乐观的情怀。   2.体会文章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写法特点。   3.熟读并背诵课文。   4.进一步了解“赋”的有关特点。   (解说:“自读要求”要依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指导学生自读本文,基本的要求就是理解作者月夜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触景生情,联想古今人事,借题发挥,所抒发的内心感慨。   景、情、理的水乳交融和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是本文的显著特点,要指导学生将此作为学习的侧重点,弄清文章“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  相似文献   

18.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分别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七月十六日(“七月既望”)和同年十月十五日(“是岁十月之望”)舟游赤壁,并各写下了一篇《赤壁赋》(被后世称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为秀丽的赤壁增添了文学色彩,也为后世文坛留下了传世经典。那么,两篇《赤壁赋》有何不同呢?  相似文献   

19.
问: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团练副使"系何官职,苏轼在黄州处境如何? 答: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被逮入狱.十二月释放,次年二月初抵贬地黄州.苏轼的正式官衔是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水部员外郎为水部(工部第四司)副长官,检校有寄衔之意,非实授之官,团练副使系地方军中助理,但也只是挂名而已.  相似文献   

20.
本课教学目标有三:其一,指导诵读,理解作品表达的人生感悟和豁达情怀;其二,把握本文景情理融合、主客问答的表达方式;其三,背诵全文,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两节课连上,每节课45分钟.第一课时重点抓第三节.通过第三节中一个反问句和一组骈偶句,理解“客”的人生困惑;第二课时重点抓第四节,通过第四节中两个关键句的翻译,联系文章头和尾,辨析体会“不变”和“共适”的具体含义,感受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情怀,进而揣摩作者现场设喻说理的形象之妙,并用一个假设猜想的问题,探究文章构思特点和主旨,最后用金圣叹的评点加以赏析性印证总结.本课例提供了开展这类有情感、有思想、有见识的传统经典的文言文教学的原则、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