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啃老”是一种“精神颓废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又一个新名词横空出世:“啃老”。何为“啃老”?意指城市的年轻人到了就业年龄却不愿就业,躺在父母的“襁褓”中成为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依靠爹妈养着为生,这类年轻人被称为“啃老一族”或“傍老一族”。“啃老”是否因为无业可就不得已而为之?并非如此。以天津为例,尚未就业的年轻人中大约有20%属于主动放弃就业。2004年该市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数量多于新增劳动力,只要年轻人愿意就业,一般是可以找到工作的。(见4月20日《中国妇女报》)再看一个例子,咱家门口就有一位“啃老”的小伙子,26岁,大专毕业呆在家中两年多了,原先是有工作的,可…  相似文献   

2.
“啃老”与中国文化所提倡的“孝”的精神是相背离的。但是,人们并未指责他们不孝敬老人,反倒不约而同地反应出一种一致性的理解和认同态度。除了对下岗失业人员生活困境的同情外,中国传统文化所形塑的思维惯习是更为深刻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3.
社会改革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可促进人的个性解放和发展,促进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丰富人的需要满足的内容和途径,促进需要层次的发展。改革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改革主要会存在“集体焦虑症”、“心理贫困症”、“心理软骨症”、“情感淡漠症”。社会改革需要健康的心理基础,心理健康是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可通过调控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4.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一度暴发性流行,对社会各方面产生深刻影响,检视着我们的社会发展战略和社会政策。从发展社会学、科学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安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非典”问题表露着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灾变疾患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必然王国”里的一对“悖论”,医科学共同体战胜人类已知和未知的灾害疾病的使命仍无完结;同时需要我们适度推行威权治理、强化“责任政府”及其合法性、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走“善治”之路,需要我们加强危机管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流动管理机制,需要完善透明的信息反馈机制和培育成熟的国民心理;年内中国经济增长也变得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5.
任何社会都需要改革,改革是寻求社会发展的一种政治手段,历史上各种重大社会成就,均是改革的成果。社会稳定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才可能获得国际社会的和平环境和国内社会的秩序与安定。社会的发展,还应当区分“道德的发展”和“不道德的发展”两个标准。改革、稳定、发展形成一种“杠杆原理”式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克服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缺陷,真正贯彻“大学为社会服务”的理念,有必要提出“人才型”大学的概念,并且应为此设计配套的各种措施。提出创建“人才型”大学是为了强调大学的首要使命是培养人才,强调培养的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人才.强调培养能迅速适应社会需要、并根据需要能进行自主学习与创新的新型人才,全面贯彻以人为本、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7.
所谓人文,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关心人、集体、国家、民族、社会、自然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是人要成为人的精神需要。人文要解决的问题是求善,“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去做”?人文就是为了人能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人文精神是维系人类社会的牢固纽带。人文教育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等等。  相似文献   

8.
魏博  张罗云 《文教资料》2006,(11):212-213
在社会变型转轨时期,出现了一批新的2030失业人员,这些人或怕苦怕累,或眼高手低,不愿出去工作,而是呆在家里靠父母养活,称为“啃老”一族。“啃老族”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内在和外在原因,如不及时加以控制,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相似文献   

9.
在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一直存在着争论,围绕着“顺应”与“引领”,人们各执一词。一味地顺应可能会导致教育的“去教育性”和“反教育性”,导致市场的“无序”和“失德”。从教育实践的超越性、学前教育的专业性、社会需要的自利性等来看,教育也有必要对社会需要进行引领,主要体现在关注社会的现实需要与研究课程及专业标准两方面。  相似文献   

10.
当前,许多面临就业的职业院校学生对就业存在片面看法。一方面对企业待遇期望值较高,很多人不愿从基层做起;另一方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就业环境,心态非常消极,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成为啃老一族。如何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积极的就业心态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1.
编辑声音大学生不啃老,自力更生攒买房子的首付,这种行为本身是应该得到肯定和赞扬的,他人更无权指责。但值得思考的是,一个人为了不啃老,为了赚钱,用上了自己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金钱上对父母的不依赖和情感上对父母的冷漠,这种对比未免有些讽刺。而对于困难者,没有义务给人钱的说法更像是这种冷漠的一以贯之,是不是人们在面对需要资助的人时,都要想想我有没有这个义务呢?当然,一个学生被推到风口浪尖接受各种质疑,并不公平,因为人的背后是社会,当大学生的理想不断被这个现实的社会压榨时,我们更应该想想,这个时代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事实上,该国家和社会承担的责任,本就不应该让青年学生来背负,更不应该让其成为他们身上不堪重负的压力。  相似文献   

12.
“社会保障”是由英文“socialsecurity”一词翻译而来,亦可译为“社会安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最近在网上看到“均衡教育”的话题。笔者认为,“均衡教育”的意义在于体现出了社会公正首先是教育公正,有利于缓解、遏制“择校风”。“均衡教育”应该是软件上的均衡、实质上的均衡。教育实施均衡发展,既是起点的公平,也是过程的公平,这是保证社会公平的具体表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关颖 《家庭教育》2007,(7S):19-19
近年来。我们时常看到、听到这样的事情:上了大学生活依然不能自理。经历了若干年的大学教育。不会择业、不会择偶。甚至结婚了不会生活……“啃老”、“校园保姆”、“父母相亲团”等新名词层出不穷。“长大没成人”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5.
微评     
《甘肃教育》2014,(17):6-6
正别把"啃老""月光"当常态报告称应届毕业生三成靠啃老开销,四成过月光生活。事业刚起步,窘迫在所难免,怕的是有人把这看成理所应当。蜜糖罐里泡久了,难免会变软;肩上没责任,自然无所谓状况好坏。不要抱怨自己学历低,社会招聘不公,努力奋斗永远是成功之本。年轻人,该加油了!(摘自人民网)  相似文献   

16.
文锦 《职教论坛》2005,(8S):30-32
继续教育是为了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继续教育成为自身发展的需要。继续教育的发展将与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社会大趋势融合。  相似文献   

17.
企业组织同社会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评价一种企业组织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化,传统的“家化”是我国家族企业兴起和存在的化根源。当在一定的化背景下,“家族制”使民营企业还是合理的有效率的企业组织,就没有必要突破“家族制”;而当民营企业发展到需要突破“家族制”时,同样需要社会化尤其是社会信任的支持和支撑,否则难以真正的突破。因此要实现家族制民营企业的改制发展,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信任化。  相似文献   

18.
法律关系主体从来就是不固定的,它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拟制的。社会利益是一种区别于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独立利益种类,高度重视并有效维护社会利益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因此,将“社会”拟制为法律关系主体,应完全具备现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新失业群体”现象之归因分析与应用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新失业群体”现象已经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失业群体”普遍成长环境优越,但就业能力较差,许多靠“啃老”生存。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机制以及供求错位等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一现象,“新失业群体”中的成员,整个社会以及政府部门都应该及时转变观念,积极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一、“大众数学”提出的背景 提出“大众数学”的最初动因是大多数学生学不好现行的数学课程,但降低难度、减少内容以便人人掌握又非“大众数学”的宗旨,因为进入信息社会,需要更多的人掌握更多的数学。我们认为,“大众数学”的内容不仅是现代生产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而且是所有人能够学习的;同时它的体系应该是开放的、多样的灵活体系,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特别是少数有数学特长的学生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