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革命”是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事件,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键词”。在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革命”的声音覆盖了一切,在“告别革命”的时代,对“革命”的质疑和否定也形成了一种值得警惕的文化遮蔽,在今天,中国文学中的“革命”意义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的清理和说明。  相似文献   

2.
大革命初期,冯玉祥倾向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接受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发动了北京政变。成功后,冯玉祥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成为孙中山的革命信徒。他领导的国民军也正式从军阀队伍中分裂出来,向民主革命的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一生倡导和实践民族、政治和社会三大革命。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始终立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实际状况。其民族革命由最初狭义的反满发展到反清革命和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其政治革命是主张“破”与“立”的结合,提出了“权能分开论”,本文对此作出新解。关于孙中山中国式社会革命的措施,如“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举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等,本文亦有新的看法。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可称为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在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华侨的作用显得十分突出。孙中山将华侨誉为“革命之母”,冯自由在《华侨革命开国史》序言中说:“中华民国之肇建,从海外华侨协助之力为最巨。自孙中山先生甲午年首创兴中会于檀香山,以迄革命成功,几无一役不倚赖华侨之资助。近人有警语云,无华侨即无革命,诚确论也。”孙中山的哥哥、檀香山华侨资本家孙眉,为革命捐助资金,以至于倾家荡产;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革命和辛亥革命是影响晚清政局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前者爆发于1851年,后者爆发于1911年,尽管两者在发生时间上相隔半个多世纪,革命性质也迥然不同,但是太平天国革命对于辛亥革命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剖析洪秀全和孙中山政治思想内容的关联性和发展轨迹的相似性,揭示太平天国革命和辛亥革命联系的必然性,更深刻地说明中国社会政治思想内容的复杂性和发展的规律性。(一)洪秀全和孙中山的政治思想都源于反清爱国革命思想,经历了“改邪归正”到“斩邪留正”的过程洪秀全自幼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立志长大谋求功名,然而在1843…  相似文献   

6.
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27题是一道学科内综合题,该题以“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导语,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先生被迫于一九一二年四月一日正式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袁氏窃取了革命果实,建立起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由此人们得出的结论是:“让位”是革命党内妥协思潮的胜利,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不坚定”“不彻底”的表现。此种看法在史学界似乎早成定论,不容疑义。但笔者以为,“让位”不等于“让步”。把“让位’与“妥协”,“软弱”等同起来,有很大的片面性。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出发,任何事物都是复杂  相似文献   

8.
论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先致力外交”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孙中山得到武昌起义的消息后,没有马上回国而决定“先从外交方面致力”的主要原因,是他对武昌成为革命的“首义之区”没有思想准备所致。 美国学者薛君度在《黄兴与中国革命》一书中引用孙中山本人的话,得出结论说:“孙中山后来把这次革命的成功说成是纯粹的偶然事件。”①当时孙中山的确有此认识,他在《革命原起》中说:“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②孙中山这一看法曾受到一些人的批评或不赞同。张难先在《湖北革命知之录》中批评说:“这种看法,既低估了革命力量,又低估了群众的反清激情。”③李廉方则认为:“革命爆发的时间和方式诚然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次革命的成功决非偶然。”④可是现在的学者,为维护孙中山的形象,往往对此采取视而  相似文献   

9.
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在执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调整了一系列内外政策,倡导在委内瑞拉建设21世纪社会主义。查韦斯用“21世纪社会主义”代替新自由主义,旨在把玻利瓦尔革命转变为一场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以真正实现社会的公正、自由、平等和互助。本文从查韦斯“21世纪社会主义”思想的缘起、内容、性质、前景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此来更客观、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查韦斯的“21世纪社会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一、“永远的革命者”孙中山鲁迅为纪念孙中山逝世而写的《孙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一文(载1926年3月12日《国民新报》)中写道:“中山先生的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过向近于完全的革命工作。”“他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无论所做的那一件,全是革命。不管后人如何非难地的缺点,究极他的全部是革命。”就是在日本,孙中山毕生的同志宫崎滔天在谈到孙中山时,也认为:“他是身着自由、平等、博爱甲胄的革命化身、革命战士。”[1]我所尊敬的前辈竹…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被中国国民党称为“国父”,被毛泽东誉为“革命的先行者”。早在1912年4月27日,《展望》上刊登的一篇英文文章就称赞孙中山为“革命之父”,作者Kim Tong-ho。Kim Tong-ho是谁?本文通过对不同资料的解读,最后证明Kim Tong-ho实际上是Kim Tong Ho之误,而后者是孙中山革命的支持者何宽之子——何锦棠。何锦棠自幼目睹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认同,反对美国的排华政策,1920年曾随美国国会议员团访华,在上海见到了孙逸仙博士。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一生为救国救民而奔走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指导中国革命,孙中山在摸索中建构了一整套思想学说,集中体现为三民主义。他自称:“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三民主义系促进中国之国际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地位平等,使中国永久适存于世界。”[1]正是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振兴中华的责任心使孙中山建构了三民主义学说。孙中山申明,他的三民主义是“集古今中外的学说,顺世界的潮流,在政治上所得的一个结晶。”三民主义的确如孙中山所说,是集合了古今中外的学…  相似文献   

13.
广东国民政府:正式名称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前身是孙中山建立的大元帅府。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反抗北洋军阀进行过多次斗争,但均遭失败。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孙中山决心改组国民党,于1923年在广州建立大元帅府,自任大元帅。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遵照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国民党于7月1日将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因其设在广东,通称广东革命政府。这是当时革命的最高政权机关。汪精卫、胡汉民、谭延(?)、许崇智、林森为常务委员,汪精卫任主席。广  相似文献   

14.
世纪的觉醒——上世纪之交中国人对20世纪的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使用的“世纪”一词,来自日文。“世纪”概念的引进,使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在扩大空间范围的同时,又扩大了时间范围,人们认识历史,思考问题又多了一种视角,把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寄托在新的百年里,于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许多中国人表现出对新世纪的热情关注,人们对人不同角度对今后世界和中国的历史走向进行了分析大体上揭示了后来成为20世纪历史潮流的三大问题,即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认为20世纪的中国,必将建成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以崭新的姿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对20世纪认知的基础上,孙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中国人民产生了忧患意识,爱国学生产生了使命感,于是,在三民主义旗帜的号召下,具有忧患意识的中国人起而为实现自己的使命-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专制统治,为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15.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是代表我国一个历史时期的伟大人物。他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把青年学生看作祖国的未来,寄希望于青年学生身上。在推翻帝制的大业完成以后,孙中山指出:“以后建设万端,持理何人,则学生是也。凡国强弱,以学生程度为差。”这就是说,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强和弱。孙中山十分重视青年学生的立志,曾多次发表演说,鼓励把立志放在首位。1923年12月11日,孙中山在岭南学生欢迎会上说:“诸君现在受教育的时候,预想将来学成之后,有一种贡献到社会上,……但是,在没有做事之先,应该有什么预备呢?依我看来,在这个时机之内,第一件是要立志。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在立什么志的问题上,孙中山一反过去几千年的旧传统,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  相似文献   

16.
百余年的太平天国史研究,成果丰硕,成就斐然。但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仍然不少。关于太平天国战争的性质,即为其中之一。20世纪40年代前后,有关太平天国战争的性质,众说纷纭。举其要者,有“反满革命”说(孙中山)、“民族革命”说(萧一山)、“革命或变乱”说(郭廷以)、“太平天国运动”说(蒋廷黻)、“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性的农民革命”说(张宵鸣)、“市民性的农民革命一农民性的市民革命”说(李群杰)以及“宗教与民族革命”说(简又文)等等。  相似文献   

17.
陶季邑先生把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社会革命”等同于毛泽东领导的无产阶级“社会革命” ,混淆了“社会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王晓秋 《留学生》2011,(9):12-13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经追溯辛亥革命的历史,指出革命思想乃是由留日学生“提倡于先,内地学生附和于后,各省风潮从此渐作”。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演说中又讲到,当年在日本组织同盟会时,主要依靠的就是一万多名留日学生,他们“发起救国.提倡革命的风潮……可见一代留日学生在创立民国的革命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回顾历史.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主要是针对辛亥革命失败后,革命党人存在的畏难情绪和害怕革命的思想而提出的。孙中山在其知行观中提出的“先有事实后有言论”、“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等唯物主义观点,对中国哲学具有重要贡献。孙中山知行观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的简称,创建于1924年5月,是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因校址在广州珠江中的黄埔岛上,通称黄埔军校。军校校门有一幅醒目的对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军校以其先进的思想、崭新的制度和人才辈出而闻名于世,在当时被誉为:“革命势力的创造所”,“国民革命的中心”。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继续坚持革命斗争,其结果都以失败告终。正当孙中山在失败的痛苦中苦闷徘徊的时候,1921年底,经李大钊介绍,孙中山在桂林会见了共产国际的代表。他们向孙中山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