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品味与积累     
刘美娟 《现代语文》2004,(10):45-45
自1963年以来的历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至现今刚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都提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教学任务,语文教师也谨记这一任务。教学中不少教师都让学生做过“好词好句摘抄”。其目的是希望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言水平。但据我们了解,有的学生摘抄了不少,然说话作文并不见有多少  相似文献   

2.
爱国主义 ,是一个国家的所有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它产生于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利益、共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并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 ,通常表现为以维护自己祖国的利益为最高的职责 ,反映出个人对历史进步趋势的发展方向的观点以及行为准则。纵观古今历史 ,多少志士仁人 ,为了民族的独立 ,人民的解放 ,祖国的繁荣与强大 ,谱写出多少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已 ,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诗句包含了多…  相似文献   

3.
“祖国的语言,它是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是祖国存在的标志,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中国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贤达志士,为纯洁和丰富祖国语言文字、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不惜做到“吟安一个字”而“拈断数茎须”,或者“一字未安”而“绕室终日”。随着改革开放,祖国的语言文字得到迅猛而健康的发展。它不仅推  相似文献   

4.
毛主席教导我们:“在某种意义上说,最聪明、最有才能的,是最有实践经验的战士。”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找到了一个将平方米换算成亩的最简捷又好记的法则,它归纳为一句口诀,就是“原数加半左移三”。例如:某厂革命职工响应毛主席关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伟大号召,动工修筑面积为三百平方米的地下室。为了尽量减少在施工中对农作物的损坏,将施工面积控制在380平方米内,问施工面积占地多少亩?  相似文献   

5.
我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可能是出于职业的敏感,所以在关注“听、说、读、写”四大领域所有要素质化的同时,还特别关注其量化问题。比如,按由大到小的顺序,大学、中学、小学三大学段各自的语文教学量该以多少为好;每个学年、学期、单元三小学段的教学量该以多少为好;一般情况下,每篇文章有多长,每段(自然节)有多长,每旬有多长,即“篇长”、“段长”与即将探究的“句长”分别要又用多少时间才能学完、学会,这就涉及到“学习效率”,我都深深思考过。  相似文献   

6.
相信没有人会忘记这样一句歌词,“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如果说,少年儿童是祖国百花园中盛开的美丽花朵,那么教师就是辛勤的园丁。而从事小学低年级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所担负的职责,就是照顾好那一株株娇嫩的含苞待放的幼苗。  相似文献   

7.
媒介文化是一种杂交文化,其出现使得众学科间的分界逐渐被模糊化。图片作为媒介形式最基础的一种由此进入人们的视域,也引发了大众对于视觉艺术和文学艺术结合的期待。成人绘本这一概念由是引发。然而在新世纪中,由于这个领域的创作者和倡导者缺乏对自身“读者群”的认识,不光使得其被质疑为冲击“儿童本位”,更是引发了成人绘本和儿童绘本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曾经归纳总结某个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准备用于推广,在推介会上要用5分钟的时间加以介绍.我绞尽脑汁几易其稿,满怀信心地送交一位负责人审阅时,他说了一句:“好是好.只是太空了.最好要有一些让人一目了然的数据。如老师对这个课题的认同度是多少,学生的支持率是多少……”我一听恍然大悟。确实.数字的妙用在于能够以一当十,简明扼要,切中要领。  相似文献   

9.
晨绿     
王安石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不知使多少人叹为绝唱。这“绿”字,画龙点睛地道出了江南的绝妙春色及景色变化的过程。而最讨人喜爱的则是早晨的绿色。不信,你清晨到山川田野去走走看,一定会被那滋滋润润的晨绿、缥缥缈缈的晨绿吸引得神魂迷醉,将整个身躯融入大自然的仙境。  相似文献   

10.
一首《虞美人》,唱出了李煜的多少哀思愁绪,多少深悲剧痛。“春化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自句一问。问出了万千情事。千般哀怨、万种思情尽在其中,而尾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问一答,更是充分地表达了李煜从国君降为囚徒后的深重浓烈的愁情。由此看来,这“问”的艺术在古典诗词中确实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作文的时候,我们常能听到学生无奈的叹息或无力的反抗:“老师,我没事可写!”学生们真的无事可写吗?其实不然。现代儿童的生活面、阅读面比起他们的长辈不知扩大了多少倍,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窘境呢?究其根源,主要是学生没有建立好“作文素材库”。尽管有了开阔的生活面。有了广泛的阅读面,但这些都是最原始的,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作文素材”。所以,一到写作文,他们总觉得没有合适的材料,常常只能挠头皮儿、咬笔杆儿、干瞪眼儿。也就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相似文献   

12.
桑进林 《中学文科》2007,(12):14-15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是一首歌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句,是对一个社会中冷漠人群中最震撼人心弦的呼唤。 习惯了在快捷的信息网路上生活的人们,每天不知进行着多少次的“保存”、“复制”、“粘贴”、“删除”之类的操作。可你试着将一些人类的美德类似地操作过吗?请让我告诉你一个美妙的操作,把爱先“保存”再“复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粘贴”,试一试,你将因此而快乐一天,甚至一生。  相似文献   

13.
什么叫爱国主义?用列宁的话说:“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换句话说,爱国主义是对自己祖国无限热爱与无限忠诚的情感。它具体表现为热爱祖国的山水、语言、文化和民族,维护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因此,乡土地理便成了爱国主义的好教材,成了培育爱国主义的温床。然而,在乡土地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呢?我的作法是:  相似文献   

14.
人们是这样形容《渴望》感人之深的:“无法统计人们用多少吨语言去谈论她,用多少吨泪水去浇灌她……”一部演凡人凡事的电视剧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强烈的轰动效应呢?这是由于“它是整个民族灵魂的快照”,它好在“有咱中国味”,“它所褒奖的精神与人民大众追求善良纯真、倡导克己为人这一民族价值取向相契合”。这三种评论,都道出了一个共同点,就是《渴望》中的传统文化特征。笔者拟就此谈几点肤浅的看法。什么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什么?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民族从古至今所形成,既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扬弃变化,而又具有延续性、群体认同性、潜意识性和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它包括思想观念、伦理哲学、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方面,就是衣食住行中也渗透着传统文化。但无论传统文化的涵盖多么广,其核心或者说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思想观念及伦理哲学。这种体现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和伦理哲学是时代的精髓,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  相似文献   

15.
大恩  矍华 《阳光搜索》2005,(1):42-43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民以食为天”。不错,我们在饭桌上就可以看见最典型的中国人:右手拿副筷子,左手捧着只瓷碗,鼻子尖在酸辣汤里。中国人说起国家或者自己家里有多少人所用的量词是“口”,也就是吃饭的嘴。如果眼睛看见了米,就可以安心养神,“眯”着眼睛笑了。至于肚子,  相似文献   

16.
<正>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我们的祖国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爱国”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亿万民众心中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7.
肖颖 《广东教育》2006,(2):62-63
“超级女声”广为传播,一句“想唱就唱”唤起多少人想张扬一下自己的意愿。在课堂教学中,我想问老师一句:你竖鸡蛋了吗?你想创就创了吗?如果我们的老师多一点“超级课堂”,那该多好呀!  相似文献   

18.
“世上只有妈妈好”,这一曲委婉的歌曲,不知唱哭了多少人。“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一句朴实直白的话,说的却是所有没妈孩子的现状和心声。没有妈,没有了一份世界上最厚重的爱,像草一样,随风飘零,今日不知明日事。没妈的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孩子,也是最可悲的孩子。一个12岁的小女孩,因为父母的离婚,她由一个快乐的小鸟变成了一个最孤单的人,她这样写下她悲惨  相似文献   

19.
“春蚕到死丝方尽”是我最欣赏的一句诗。  我最欣赏这句诗 ,因为它曾经激励过多少人发奋图强 ,曾经鼓舞过多少人的斗志 ,曾经使多少人由此悟出人生的意义……是的 ,春蚕只需几片桑叶 ,而献给人类的则是精美的丝绢珍品 ,春蚕执着地极细心、极忍耐地朝着一个目标突进 ,直到吐完最后一缕银丝。  上下几千年 ,纵横数万里 ,春蚕的品格在许多科学家和事业的追求者身上得以充分体现。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 ,曾经将春蚕引为同类。一生勤勤恳恳献身于科学事业 ,终于有了稀有元素“镭”的发现 ,她也长逝于“镭”的研究中。波兰科学家哥白尼 ,从三十…  相似文献   

20.
虎年话虎     
韦继兰 《辅导员》2010,(3):8-9,11
各位小看官,“主题园”中的感觉不错吧。不知道大家对农历新年的习俗文化知道多少,好了,下面请进入本期的“悦读会”看看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