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娟 《今日教育》2005,(7):41-42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与预设”的问题已成为课改进行推广阶段的研究热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必须注重“生成性”已形成共识。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曾一度认为:只要课堂中的生成是孩子们兴趣所在。教师就应该顺应孩子们的兴趣,改变原来的预设,带领孩子去体验另一种精彩。但是,在一次尝试课中.使我对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有了新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在积极倡导生成性教学的今天,教师们对“主观预设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开始怀疑了,总觉得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体。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多了,主观预设就没用了。对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拘预设地为生成导航。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的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调整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巧妙地生成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异彩纷呈。一、选择预设,灵活生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  相似文献   

3.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有了以下的收获。  相似文献   

4.
预设和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放和生成,课堂教学则变得机械、沉闷和公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使师生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单纯依靠开放则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缺乏目标和计划,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高效发挥。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控,促进有效生成,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放出异彩。  相似文献   

5.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预设”和“生成”的互相融合。只有这样,课堂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才会精彩不断.异彩纷呈。《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活动,使我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在积极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如何有效地把握“生成”,使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以达到师生共同成长呢?笔者借此机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认识。一、精心预设,有效预约生成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并不是随意的生成,也不是与预设决然对立的生成。虽然“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布卢姆),但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则转换为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实际流程的可行性就越强。这是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真切体会。如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下)《恐龙》一课时,为了充分体现学生自主读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语文学习…  相似文献   

7.
预设和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缺乏必要的开放和生成,课堂教学则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使师生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单纯依靠开放则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缺乏目标和计划,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高效发挥。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控,促进有效生成,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放出异彩。  相似文献   

8.
正在新课程理念下,精心预设,动态生成已成为一个重要教学观念。在积极探索生成教学的今天,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是每一位教师在课前必须做的工作。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只有在备课中精心预设,时刻关注动态生成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认知。一、精心预设,促进精彩生成教师在备课时只有全面考虑和周密设计,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引导和动态生  相似文献   

9.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对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构建,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现象:表现之一,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表现之二,生成过多,最终背离了生成的目的。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课前精心预设、高水平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那么,在课堂中如何进行预设与生成呢?  相似文献   

10.
行进在课程改革的路上,预设和生成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二者之间关系如何?怎样优化预设,促进生成?怎样科学处理生成?面对这些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认真地进行思考:一、预设和生成的相互包容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体互相影响,充满变化的状  相似文献   

11.
第一、正确理解预设和生成之间的辩证关系,明确课堂教学生成是预设基础上的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不仅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而且也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2.
生成,让生命在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金春 《师道》2007,(1):32-32
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它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材,照亮了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生成性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难点,课堂开放了,生成了,就会出现“无序”的状态,从而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生成与预设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新课程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不要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而要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师生互动,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及时捕捉“非预设生成”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教学因精彩生成而变得美丽,使“非预设生成”成为课堂的亮点。1.善于利用即时灵机资源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正)方体的特征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搭长方体、正方体。于是,学生纷纷动手活动起来。一…  相似文献   

14.
"预设"最早来自于逻辑学。它是一种没有明确地、直接地表现出来的语言。课堂教学中的"预设"是指教师按计划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结果进行的理性清晰的设计,对课堂中可能产生的走向进行预测性思考。"生成"与"预设"相对,是师生在教学互动中促成学习者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建构的过程。一.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  相似文献   

15.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预设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两者相辅相成。只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有效。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是弹性预设与灵动生成的辩证统一。精心的预设是为了促进有效的生成,灵动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且能为预设增光添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寻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17.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预设和生成是一体的,预设与生成是彼此间相辅相成的。为了能够使学生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效提升教学质量,预设和生成应该有效结合,预设作为生成的基本,生成则是预设的提升。通过预设和生成的融合,让学生更加深入透彻地了解语文知识,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教师的教学预设是师生活动的指南针,要做足预设就必须做到:预设目标,有的放矢;板块设计,弹性预设;预设生成,抓住契机。在教学过程中过程中,具有生命活力和丰富个性的学生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促进有效生成,主要做法是:拉近距离,心灵互动;学会倾听,点拨生成。另外,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发展教学机智,促进课堂生成。  相似文献   

19.
赵文萍 《甘肃教育》2014,(13):123-123
正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又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只有将预设和生成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智慧的火花和美的气息。案例一:《坐井观天》教学片断及评析师:读了课文后,你认为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生1:小鸟说得对。生2:小鸟和青蛙都说得对!(众生笑)  相似文献   

20.
在最近一次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三位青年教师执教《用字母表示数》,演绎了各自的精彩。欣赏精彩的同时,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一问题引起了我的关注。教师的讲解可以预设,教学的过程可以预设,但是面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同样的预设会形成不同的课堂生成,如何处理和驾驭?这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教学中无法回避的话题,也是教学中需要经历的实战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