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声》一文中的第四、五自然段写了青蛙妈妈投石击水,激起水波,以水波比声波,给小青蛙讲清了回声产生的道理。这部分内容是教材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既能明白产生回声的道理,又能受到语言文字方面的有效训练?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的办法: 一、划句标词,读文想景。学生先自读第四自然段,划出表示河水变化的  相似文献   

2.
说明文虽然比较枯燥,但是并非没有语文味,也并非失去了趣味。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认真研读教材,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时引导,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挖掘说明文隐含的语文味,行走在语文学习之路。  相似文献   

3.
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音乐是这座城市的灵魂.莫扎特、贝多芬和施特劳斯都称它为家.  相似文献   

4.
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音乐是这座城市的灵魂。莫扎特、贝多芬和施特劳斯都称它为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一位青年教师给我打来电话,诉说自己最大的烦恼就是一旦离开了教学参考用书,就不知道教案如何写了,教学目标也确定不了。这确实是当下的一个普遍现象。笔者以为,要确定教学目标,除了以扎实的文本解读为基础之外,需要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并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寻找一些依据。下面,我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为例,谈谈如何给一篇阅读课文确定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分析 这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与人文景观,讲述了维也纳被誉为。音乐之都”的渊源,指出了它在世界音乐史和世界乐坛上的地位与影响,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语言简洁优美,层次介绍清晰明快,如音乐般急缓有致,字字句句透露着维也纳浓郁的音乐文化,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在音乐的情趣中充分感悟“维也纳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7.
学生有差异。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本文以《音乐之都维也纳》为例,从词语的理解、句子的仿写、段落的仿写三个方面,介绍了教师在课堂上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差异进行有效指导,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  相似文献   

8.
在《詹天佑》一课中,第四、五自然段(即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两段)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由于受知识水平和抽象思维能力所限,如果单凭教师讲解,学生很难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学时可辅以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多方感知,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参加“了计算机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评优课活动。随着备课——试上——比赛的不断深入,我越发感受到这是完全不同于课堂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型的课。教学的难度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好课的标准与学生学习能力的矛盾一般的阅读课只凭借学生手中的文本进行学习,而这种类型的课却给了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他们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有了拓展和延伸,学生能在相似体验中加强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和运用。而实践证明,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短短40分钟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大量的阅读,可想而知,无非是浮光掠影,无非是…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教材中提及的五位音乐家的生平、小故事、代表作品、作品风格等.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学语文. 2.引领学生存音乐的殿堂里徜徉,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对美的领悟力,激发对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正>2013年3月,区骨干教师参加展评课,我执教了《音乐之都维也纳》,这堂课从课题的选定到备课、上课历时10天。因为是自己独立备课,加上时间短,思路定下来就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小的环节的改进倒有不少,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四处。一、抓住薄弱点,给孩子一座读写的桥梁原来的教学设计:仿照课文围绕中心句展开叙述的方法,用总分的写法写一个片段。如":我们的校园真文明啊!;。"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中心句,然后围绕中心句从各方面展开叙述。反思:课堂上的读写结合点,老师们一般偏向于写作技巧的训练,或者语言的运用与积累,练笔时常常因为时间比较紧,锻炼的多是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效果不好。课标要求:五、六年级的学生"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  相似文献   

12.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叙述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青年时代怎样追求真理,大胆地用事实来推翻当时权威人士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关于“铁球落下的速度跟铁球重量成正比”的错误结论的故事。在学生理解了上述内容后,我先就书中的关于亚里斯多德说的话进行了讲解,...  相似文献   

13.
众多的课堂案例研究表明,孩子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课堂的多维对话直接影响了学习结果,单纯的师生与文本的对话,简单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属于什么文体呢?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地解读出文本的独特价值。在教学参考书上,此文被认定为笔触优美的散文。而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15.
我通过语文教学删繁就简,返璞归真的过程,找到了良好语感的培养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而美学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激活身心同构。  相似文献   

16.
课型:欣赏课教学内容:欣赏管弦乐《维也纳的钟声》教材分析:本曲是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哈里·亚诺什》中的第二段,描写哈里从战场上归来,美丽的公主邀请他到维也纳王宫做客时人们欢迎的情景。钟琴敲打着固定音型,主题共出现四次,每次之间穿插有插部,属于回旋曲式。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秦兵马俑》第二自然段(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六单元)。教例一师:这段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请大家读读书,看看哪些语句写出了秦兵马俑的这个特点?(生读书) 生:我从“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6000个左右”,看出秦兵马俑的规模宏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秦兵马俑》第二自然段(苏教版12册第6单元) (教例一) 师:这段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请大家读读书,看看哪些语句写出了秦兵马俑的这个特点?(学生读书) 生:我从“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6000个左右”看出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因为这句话写出了秦兵马俑占地面积大、数量多。 生:我从“一行行、一列列……所向披靡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通讯》刊登的“初中课文重难点确定与突破”,无疑给老师的教学带来极大方便,然而其中“训练设计”所给的参考答案有些是值得商榷的。如1998年第9期曹怀文老师给《中国石拱桥》设计关于第五自然段中心句的训练,我认为不妥。此段共14句,曹文认为第2句“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能概括这段话的中心意思,即认为第2句是该段的“中心句”。我以为是第13句,试分析如下:第五自然段是“总—分—总”结构,其中①③句总说赵州桥外形和设计施工特点。从第③句引张嘉贞的话来看,第②句的设计施工…  相似文献   

20.
王淑茹 《考试周刊》2010,(13):54-55
一、教学实录 师:首先请大家细读课文,将自己读懂的内容设计成问题。 师:今天,我想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大家,谁愿意当老师,用你设计的问题考考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