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锦波 《考试周刊》2011,(63):145-145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技术教育应该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任务。本文将阐述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上培养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信息工具,信息技术教育备受关注,尤其是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满足了很多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一所技工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要以培养学生信息素质为核心.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组织途径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感兴趣.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等。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触良多,下面是个人在教学探索中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孙艳 《学周刊C版》2010,(2):172-173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评价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了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信息技术作为技术课程领域的一部分.有义务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只有抓住课堂教学.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才能抓住教育教学的命脉.因此,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学科如何开展教学评价.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宋晓青 《新疆教育》2013,(9):172-172
信息技术教育,同其它任何教育一样,都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以发展人为核心,以人的可持续教育为根本目标。信息技术课程不应只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而应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新信息的能力。本文针对目前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进行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现代信息技术就是一种推动教育跨越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也是课堂反馈测评工具,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立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集中注意力。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获取学习资料。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全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五.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6.
王慧 《中学文科》2009,(2):111-111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单纯向学生传递知识,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主动地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可见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心应在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和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简单谈谈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信息能力已成为人们在信息社会中得以生存竞争的基本能力。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已经定为学生的必修课.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是信息技术教师时刻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怎样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如何教给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文化基础,让学生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使信息技术教学更加有效,这是信息技术课程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9.
袁秀云 《考试周刊》2012,(78):125-125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提出和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信息教育,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主动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有效地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是技术教育.主要包括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分析、发布过程中运用到的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其教学方法及教学环节无固定的模式。下面我结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体会,与同行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萃 《成才之路》2009,(20):73-74
计算机教育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任务驱动教学具有很强的目标性和实践性,符合信息技术教育层次性和实用性的教学特点.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充分地挖掘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培养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教学资源建设质量,还是教师、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等方面.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令原本存在的城乡差异又拉大了。在一次学生问卷调查中,“你喜欢信息技术学科吗”这道题中.93.3%的同学表示喜欢这一学科.可以看出学生学习兴趣盎然。“用一个词概括信息技术学科”这道题。  相似文献   

12.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教学终极目标。本文从信息素养渗透新课程、信息素养融入新实践和信息素养的多元评价机制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使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有所启发.为共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教育以激发人类活动为前提,以发展人们素质为核心.以人的可持续教育作为根本原则。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产生兴趣.从而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的发展不仅仅极大促进了整个科学社会技术的发展.而且明显加快了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因此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优秀的信息素质.为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崔娜 《考试周刊》2009,(26):76-7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curdculum integration)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此.要用信息技术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建立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机整合的系统.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这个系统。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而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强调应当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可见,信息技术课堂不仅应是信息技术知识传递的殿...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它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当前,不少信息技术课堂存在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评价手段封闭等情况.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一、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8.
李莉 《内蒙古教育》2005,(6):29-29,41
一、说教学理念 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伦理与道德、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以及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是与学科进行整合,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信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进行交互式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内容与标志之一.正在迅猛地发展着。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堂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实践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这对条件相对于落后于城市的农村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提高信息技术课课堂实效性:其次信息课的课堂上.需要师生共奏和谐的乐章,让课堂教学兴趣盎然;再次.需要多种课堂有效评价,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时效性:最后.有意义的课堂延伸,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力提高。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一、信息教育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信息科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