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春瑰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6)
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家们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从古典到新古典,再到当代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尤其是劳动的异质性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本文意在阐述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演变,提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保证。而教育是人力投资的核心,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是我国经济有效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煦照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3):26-28
从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顺序入手,分别论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哈罗德—多玛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作了概括,归纳其中的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简单的评论。 相似文献
3.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侧重于从技术创新、资本积累等物质生产要素方面寻求经济增长的原因,诺斯则力求以制度的变迁来解释经济增长。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相比较,诺斯经济增长理论实现了三个方面的创新:研究方法的创新、理论体系的创新和政策主张的创新。目前我国正处在“制度变迁”过程中,诺斯的经济增长理论对我国的经济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首先讨论以生产函数法为基础的新增长理论,然后从收入与成本的关系出发,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并利用新模型对美国200年来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析,以检验新模型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最后讨论新模型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5.
崔巍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28(3):26-30
劳动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在经济学中至今无休止的争论,并依据不同理解建立起众多研究模型却基本没有把握问题实质,马克思学派经济增长模型克服其表面化和片面性,深刻揭示出劳动力作为核心要素对于经济增长作用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揭示出人力资本投资的实质、作用和方式,证明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是对人力资本的积累投资,而人力资本的积累投资无非是科学技术即劳动经验的积累,且明确指出人力资本投资引起社会生产率以及个人收入水平提高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6.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
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经典问题,已有研究在教育如何作用于经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到底如何测量上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中国作为一个后发追赶型的二元经济,四十多年的发展很难用西方经济学的某一理论解释,探讨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需要建构统一的理论框架。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以及蔡昉、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寻找各种理论与方法的内在逻辑及其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发展的阶段特征,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尝试提出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量框架。一方面通过分阶段分产业分部门进行增长要素分析,基于作用机制分别测算教育提升生产过程劳动力质量的贡献,提升整个社会人力资本与知识水平的外部作用,提升技术创新的作用,提升技术吸收能力的作用以及在资本积累方面的贡献。另一方面借鉴舒尔茨的投资收益法,在分产业分部门的教育投资收益法基础上,通过加权的方式,计算各阶段中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另外,选择的教育指标能否实质性地捕捉到各个发展阶段的教育特征也是测算贡献的一个重要问题,人力资本指标的选择应该反映市场上不同时期对不同能力与技能的需求变化。 相似文献
7.
崔巍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28(3):26-30
劳动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在经济学中至今无休止的争论,并依据不同理解建立起众多研究模型却基本没有把握问题实质,马克思学派经济增长模型克服其表面化和片面性,深刻揭示出劳动力作为核心要素对于经济增长作用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揭示出人力资本投资的实质、作用和方式,证明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是对人力资本的积累投资,而人力资本的积累投资无非是科学技术即劳动经验的积累,且明确指出人力资本投资引起社会生产率以及个人收入水平提高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崔巍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6,27(5):19-24
劳动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在经济学中至今无休止的被争论,并依据不同理解建立起众多研究模型,而这些模型基本没有把握问题的实质。马克思学派经济增长模型克服了表面化和片面性,深刻揭示出劳动力作为核心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揭示出人力资本投资的实质、作用和方式,证明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是对人力资本的积累投资,而人力资本的积累投资无非是科学技术即劳动经验的积累,且明确指出人力资本投资引起社会生产率以及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西方绿色政治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引起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广泛关注,而且也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面对日趋加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受到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质疑和挑战。与此同时,一系列以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为研究基础的反增长、零增长以及稳增长理论应运而生,逐渐步入西方社会政治经济舞台并引起广泛的争论。 相似文献
10.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河北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二元经济理论、制度经济学,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制度因素等被视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选取以上指标利用灰色关联理论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知,河北省应从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快制度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科技创新入手促进经济进一步增长。 相似文献
11.
经济增长极理论与内蒙古经济增长极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增长往往以不同的程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向外扩散,对经济全局产生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经济发展大体经历了以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软环境因素为主确定增长极的三个阶段,实践证明是高效率的,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促进内蒙古经济发展,不可能采取全面铺开、齐头并进的模式,而是要从区域增长极和产业增长极两个方面选择和确定经济开发战略,发挥地区优势,形成产业集群,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以便带动全区经济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制度的变迁与社会经济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来喜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2):70-74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经济基本上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间虽进行过几次调整,但始终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得到完善。这与过去的制度短缺、制度惯性、制度错位和以后的制度创新有关。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市场经济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促使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格日乐其其格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2):15-19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形成和实施有其特定背景 ,势在必行。而当前政府职能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阻碍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这些问题有 :政企不分 ,企业仍然是政府的附属物 ;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消费者主权尚未确立等。因此 ,必须转变政府经济职能。这就要求政府从实物市场主体中退出 ,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积极培育市场体系 ,完善法律法规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相似文献
14.
赵之恒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3):5-9
康熙朝以后,由于内地人口激增、耕地不足等社会矛盾,内蒙古地区的流民呈现上升趋势。蒙古王公受利益驱动,把土地更多地租佃放垦,致使游牧地逐渐缩小,有碍蒙古生计。为遏止私垦的扩大,清廷加强了对封禁的管理力度,但流民潮与蒙地垦殖这两大社会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它的直接后果则是促使当地的农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5.
国家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经内蒙古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次重大机遇,促进内蒙古经济大发展必须有以下新思维作理论先导,走循序渐进与跳跃式发展相结合的路子,争取生产力的跳跃式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相结合;要立足民族教育和科技进步,发展内蒙古地区经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额尔敦扎布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0(2):3-6
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世人瞩目,对恶化的原因,众说纷纭。笔者认为,造成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制度安排的不合理是关键因素,各种不利于生态保护的行为均由低效率制度所引起,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内蒙古快速的经济增长却伴随着就业弹性的显著下降甚至就业负增长的趋势。笔者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内蒙古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1978-2004年前25年期间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对其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就业增长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相反。进一步运用新古典增长模型作回归分析得到了不同阶段的就业弹性系数,结果表明内蒙古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变动存在非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刘青松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0(1):51-57
笔者对有关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学原理作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西部地区在具体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把握的两条基本原则。同时,对几个既关系到西部开发战略又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前沿问题作了初步分析。最后试给出具有一定理论意义的“广义西部开发”的提法。 相似文献
19.
后发优势论及其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启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发优势”论的提出和完善经历了一个过程。“后发优势”具体表现为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优势、制度学习和制度模仿优势、结构转换优势、社会意识优势。其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替代性、潜在性、相对性、层次性、动态性、跳跃性、选择性。关于后发优势的类型有多种分类方法。“后发优势”论对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要实施好西部大开发这项世纪工程,人才资源开发是关键,采取有效措施营造有利于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的良好环境,是贵州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