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标对语文教改提出了新的要求:“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在表意上有意识地突出“人文”一词,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一个信号,即要充分体现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张扬失落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一般指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比如对人的价值、权力、命运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它是人的灵魂的食粮,没有它,人的灵魂就会苍白而空虚。阅读我们学生的作文,感触最深的是“人”与“文”的分离,人文精神和意识的失落。在这里,我们很难发现视野开阔,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其文中更没有对“人”的思考与探索,所选之材也极为狭窄…  相似文献   

2.
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面对的对象是作为改造或创造物质世界的主体——人本身,丰富、完善着人自身,提高着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把握能力。其特有的规律是文道统一,手段和目的几乎同步进行,密不可分。这种特点和规律正是语文的主体性所在。但是,由于语文的某些主体性功能有一定程度的隐性,不能被人们直接感受到,所以往往片面地强调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其他各学科必须掌握的工具,所以,在整个中学教育阶段处于被动的地位。难怪有人惊呼,语文的主体性在“失落”,语文由  相似文献   

3.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道通为一”的精神境界,并指出了到达这种境界的方式。首先,庄子通过自然的“天籁”之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无差别的自然存在样态;其次,他用对自然存在样态的感知来观照人,把人看成是与物一样完全禀受自然之理自然而生的存在,从而否定了个体的主体性;再次,他从否定人的主体性来否定人认知的客观性,进而否定知识存在的意义,也否定了文化,并指出实现这种认知的方法——“莫若以明”;最后,庄子通过“莫若以明”到达了“玄同彼我”、“道通为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课堂教学,这是语文教师的共识。十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涌现出像钱梦龙、魏书生那样一批优秀语文教改专家,总结了如“三主”、“六步”等一些成功的教改经验。但是,就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际状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必须重新摆正“读”、“讲”、“问”的关系。下面我仅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以读为本”谈谈我对高中语文课堂走向的认识。“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听、说、写的能力,它…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教改的天地里又迎来一股新风“简单教语文”,还沉醉在“多途径结合教学”中的教者们又一次陷入“整改”的境地。我们不知道语文究竟该怎么教,但我们明白“语文究竟是什么”。语文是人的精神生命的承载体,正因为有了它,人才会触景生情、才会睹物思人、才会享受内在的精神旅途,缺少了它,人的生命只属于物质,没有灵魂的空间。但是从我们目前的教学状态来看,许多人都把语文看作是人的生活的附属物:认为语文纯粹是因为生活需要才存在,使得语文失去了理想,失去了生命状态,是一种“惟利是图”的机械操作。但走进特级教师王菘舟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中师语文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容否定,但是有些做法存在着形式主义之弊,缺乏对本质的认识和把握,主要表现为:教学的指导思想不明确,始终抱住一本教材精研细讲,忽略对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选择不是从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自身的优势出发,而是或一味模仿或一包到底,或翻新花样做表面文章。凡此种种,我以为关键在于没有找准中师语文教改的“立足点”。中师语文教改的立足点在哪里呢?应该从中师的培养目标和中师生的自身特点去认识和把握。中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基本功扎实、教学能力强、富  相似文献   

7.
周群 《语文学习》2021,(3):76-80
了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历史的人都知道,北京景山学校是因为教改而成立的学校。正如我在《北京景山学校语文教师队伍代际传承》一文中所总结的:“教改是景山学校的主旋律和特色,教改是景山学校干部和教师的品格,教改是景山学校要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教改更是我们每一个景山人自觉肩负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
时下,对语文教学意见不少.历经多次改革,改来改去,赞之者少,责之者众.也难怪,众口难调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听谁的是好?我认为,无论工具论也好,人文论也好,语言本位也好,文学本位、文章本位也好,论来论去,都难得十全十美.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己的主导性,对各种见解只能  相似文献   

9.
“学法指导”的研究与实验,是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中引发出来的,它是一项颇具特色的教改实验。在《湖北教育》编辑部的积极倡导下,自1985年以来,这个实验已遍及全国20个省市,形成了一支热心小学语文教改的“志愿兵”队伍。这个实验的做法在小学其它学科的教改中也显出其育人促教的优势。参加这项实验的教师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以及实验规模扩大之快,反映了广大小学教师对语文教改的热情与期望,希望对中小学语文课时最多,为什么教学效果总不理想,学生连最基本的交际工具都不能很好掌握这个问题寻求答案,使小学语文教学能有较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在五彩纷呈的教改百花园中,“语文图示法”这朵教改之花以它直观、清晰、纲目分明、易学易记等鲜明特点,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一、“图示法”顺应了语文教改的发展方向“语文图示法”既源于中国的传统教学,又比传统教学更直观、更具体、更形象。它既能突出语文各种体裁的个性特征,又能从总体上鲜明的表现出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在目前语文教学的多种教法中,  相似文献   

11.
韩军在《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一文中指出语文教育应回归五四“新文化”的精神和五四前民族语文教育的传统。分别提出了“新语文教育”的“六个回归”:一、回归语文教育的“人文”之真。二、回归语文教育的“生活”之本。三、回归语文教育的“积累”之本。四、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五、回归语文教育的“文化”之本。六、回归语文教育的“文字”之本。  相似文献   

12.
令人终身难忘的大学生活结束后,我踏上语文教学这一神圣的岗位已经5年了,5年来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始终没能消磨掉我力争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信念,相反在成功与失败、欢乐和痛苦的生活中,造就了我成为一名合格而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备的各项素质。时值今日,世界变得很小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新的观念,新的事物,新的方法目不暇接。在金钱和地位面前,有些人束手待毙;在名誉和享受面前,有些人裹脚不前;对于一些个人收入丰厚的行业人们趋之若鹜;而提起当教师有些人则谈虎色变,然而我却选择了它。做为一个自觉而清醒的选择者,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自己——自己的个  相似文献   

13.
当前语文教学实践中主体性开发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主体性失落于“有用”,主体性开发趋同,主体性开发低效,主体性开发媚俗。主体性开发在语文教学中十分必要,学生的语文素养、创造能力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在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后才能有效地生成。主体性深层开发的有效经验是对话。  相似文献   

14.
主体教育论确立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将师生关系上升到新的思考高度。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经历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从主体间性到他者性、再从他者性到公共性的三次理念转向,然而现实中的大学师生关系却仍停留在主体性阶段,呈现出“唯我性”的无情感疏离、“为我性”的功利化交往以及“丧我性”的无底线越界的失落之态。关于理想师生关系的探讨理应摆脱哲学主体性思维的窠臼,在教育实践中探寻师生关系失落的真正原因,以弥合师生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罅隙,实现对现有师生关系的超越与重塑。  相似文献   

15.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可谓家喻户晓。它用来激励那些做事失败的人,让他们知道,失败是教训,不要气馁,继续做便一定会成功。但我觉得这句话里有两个弊端: 一是不适用所有对象。对于意志坚强的人,这句话固然能激励他们不  相似文献   

16.
我既教语文,又教地理.语文课教改与地理课教改常常同步进行.比较而言,初中地理由于高考不考的连锁反应而导致家长、学生、学校的不重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阻力.“参与性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扩大兴趣幅度”,是参与性教学的一条重要措施.兴趣,乃喜好之情绪也,是人内在的带倾向的心理特征:它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的一种“能源”,是激发学生学好地理的先决条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及时激发和培养,正确诱导,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实现地理素质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伸张正义     
如果说生活是一杯白开水,那么正义之心就是溶于水中的糖,它能滋润人们干涸的心田。当有人因缺“糖”而一蹶不振时,请你勇敢地站出来,伸出自己正义的双手,为失落的人儿点燃希望的火炬。记得念初中时,我有一个同桌。他很会写文章,成绩也好,人又长得高大英俊,是全班同学关注的中心。而我牙齿长得很难看,说话总像男生一样骂骂咧咧,毫无别人喜欢的那种温婉的仪表与风度,可谓一只无人怜爱的“丑小鸭”。我们肩碰肩坐着,却  相似文献   

18.
伍腾 《湖南教育》2004,(7):30-30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病是深有体会的。语文教改为什么时而缓慢前进、时而徘徊不前?为什么没有如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我们还没有明确语文教改的核心问题在哪里?我想,如果抓住了“核心”,语文教改或许会出现另外一番局面。那么,语文教改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中的否定副词“不”的语法意义,主要是在动词、形容词一类词语前面表示否定。一、“不”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面表示对肯定的动作、行为的否定。 (一)表示对主观意愿的否定这种否定表示施事主语所表示的人“不肯、不敢、不愿、不想、不要”发生某一动作行为。例如: (1)老栓似乎听得有人在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鲁迅全集》一,27页) (2)我不说,打死我也不说!(《老舍剧作选》114页) (3)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初中《语文》二,125页) 上例中的“不答应”、“不说”、“不动脑筋”是施事主  相似文献   

20.
课改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各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不断闪现,有的得到教师们的普遍认可,有的则如昙花一现。不管“教改之风”如何变幻,在对“摈弃繁琐分析,弘扬学生主体性”这一指导思想的认识上,广大语文教师的认识却惊人的一致。的确,这种观点和由这种观点衍生出来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应该推崇。可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新的思想认识不深、理解不透,从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