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基本不进口货物,所以东印度公司要用银子换茶叶和丝绸,中国因此进口很多银子.可英国的银子从哪里来呢?中美洲国家盛产白银!英国先将本国产品运到非洲,再贩黑人到中美,获得白银.美国独立战争后,银路受挫,东印度公司就从英国装上制造品,运到印度卖掉,再装上印度盛产的鸦片,运到广东,换成茶叶、丝绸.鸦片解决了跨国贸易的支付问题,但它赚的却是"坏钱".  相似文献   

2.
詹幼鹏 《知识窗》2006,(9):36-37
1773年,英国政府给予英属东印度公司鸦片专卖权。1793年,又给东印度公司制造鸦片的特权。自1800年起,鸦片开始大量输入中国。到19世纪30年代末,输入量已达到惊人的程度。据不完全统计,在19世纪最初的20年中,英国每年平均从印度向中国输入鸦片4000余箱(每箱50~60公斤),到了三十年代大量增加。1839年,从东印度公司输入的鸦片已经激增到35500箱,占当时英国输入货物总值的二分之一以上。  相似文献   

3.
18世纪中叶,臭名昭著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将大量鸦片输入中国,致使烟祸蔓延,民不聊生。而大量黄金白银却像水一样哗哗外流。160年前,广东虎门,1000多箱鸦片被倒进化烟池,林则徐发出了“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的誓言。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在全国展开了规模浩大的  相似文献   

4.
罂粟可以用来制成鸦片和镇静剂,印度的合法种植面积为世界之首,美国合法进口的蜘用鸦片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印度。自古以来,印度就种植罂粟、大麻,印度传统医药大量使用鸦片和大麻,一些仪式上也要有鸦片、大麻。  相似文献   

5.
虎门销烟 来到虎门,眺望黄埔港,我仿佛看到了19世纪30年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场景。他们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后来,英国人发现,从事毒品鸦片贸易可以牟取暴利,就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白花花的银子流向了英国,换来的却是中国人病恹恹的身躯。当清政府委任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我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声音,它在抽泣。  相似文献   

6.
一谈起鸦片战争,许多中国人会义愤填膺,清朝中后期,英国把大量的鸦片贩卖到中国,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人民身体受到伤害,英国还发动了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屈辱史。然而,鸦片战争的起因真的只是英国人"脑子坏透了"吗?其实,鸦片战争前中英之间的贸易战,给我们提供了战争起因的一种经济视角。棉花本来是主打商品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祖先最早是用茶做药的。古书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另据考古工作者从茶树化石中的发现,强有力地证明我们的祖先最早发现茶叶、栽种茶叶的。到秦汉时期,已开始以茶作为饮料,到了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问世,茶叶的加工、品饮才形成系统理论,上升为“中国茶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茶文化影响深远,英国最早向中国进口茶叶,俄国的茶叶也是中国人去种植的,日本的“茶道”也是从中国输入的。  相似文献   

8.
一、印度专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印度专利制度建设起步较早,比中国甲100多年。英殖民主义者统治时期的印度专利立法深受英困影响,印度的第一部《1856专利法》就是以1852年的《英国专利法》为参考范本。当时,英国统治者制定《专利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英国专利权人的利益不受侵犯,从而控制整个印度市场。1911年,印度正式颁布了《印度专利及设计泫》,该法为印度首部专利保护领域的综合性立法,使印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专利管理制度,该法一直实施至1970年。  相似文献   

9.
图中所示为上海。上海市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大陆海岸中部及长江入海口的南岸。它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同时又是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和主要的工商业中心。全长6300多公里的长江在此由于众多的分支和运河而形成了密集的水运网络,并能源源不断的把附近生产的大米及丝绸产品运到城市中心,然后通过港口出口国外。  相似文献   

10.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万青  闫逢柱 《资源科学》2006,28(4):118-124
本文运用FAO的统计资料,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生产者价格指数3个显性评价指标和单产这个隐性评价指标,测算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尼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变化。分析表明,中国茶叶在4个评价指标上基本处于劣势地位,尤其表现在显示性比较优势、生产者价格指数和单产3个指标上。本文基于波特教授的“国家钻石”模型中国际竞争力的5个决定因素,提出提升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相应对策与建议:①在要素禀赋层面,重点解决低下的要素的生产率问题,要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并将之导入茶叶产业;②在公司层面,要顺应国际茶叶竞争潮流,推行联合规模经营,走名茶名牌之路;③在关联产业层面,要积极发展专业化生产,为茶叶生产提供专业性的生产资料;④在需求层面,要在稳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拓新兴市场,降低出口市场的集中度;⑤在政府层面,要明确在WTO框架下的职能边界,重点解决好茶叶的标准化问题,从源头和末端对混乱的茶叶出口秩序进行有效的治理。与其它4个层面相比,对茶叶产业而言,政府的行为可能更为关键,因为中国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全球贸易隐含碳净流动网络构建及社团发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晖  姜文磊  唐志鹏 《资源科学》2020,42(6):1027-1039
采用Eora数据库和MRIO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2000年与2015年189个国家(地区)的国(区)内需求隐含碳排放量、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和进口隐含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构建全球贸易隐含碳净流动网络,基于网络视角对全球贸易隐含碳流动及社团划分问题进行全局分析,揭示不同国家(地区)在全球贸易隐含碳流动网络中的地位及关系演变趋势。研究发现:①贸易隐含碳净流出是中国、印度、伊朗、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南非等发展中国家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关键原因之一,隐含碳净进口则对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下降贡献了重要力量;②虽然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隐含碳净进口总量趋于下降,但是从中国、印度等主要隐含碳净进口地流入的隐含碳排放量却一直在增长,净进口来源地呈现集中趋势;③2000年与2015年全球隐含碳净流动网络均包含4个主要社团,社团核心由中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转变为中国、印度、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其中中国和印度的社团核心地位加强,主导的社团规模不断扩大,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的社团辐射能力则有所减弱。由于处于同一社团的各贸易国(地区)的隐含碳流动更为密切,因此,社团内部成员国可作为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支持对象。  相似文献   

12.
杨军 《知识窗》2007,(1):18-19
1604年,荷兰东方舰队副司令官韦麻朗率两艘大型战舰来到中国海面,漂流到澎湖岛。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占领”了澎湖,并升起了东印度联合公司的旗帜。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全球最受欢迎饮品——茶叶的故乡,中国完全有理由感到自豪。在世界最大产茶国及消费国的头衔旁落100年后,中国最近从印度手中夺回了这一历史地位。但中国未能打造出一个全球知名  相似文献   

14.
小朗 《知识窗》2008,(3):50-51
盖楼如同“堆积木”,客房竟是集装箱 英国经济型连锁酒店巨头Travelodge集团眼下正在伦敦西区的欧克斯桥附近建造全球第一家可回收式酒店。该酒店特点有二:其一,建筑过程犹如“堆积木”,客房全部采用预制构件——从中国进口的集装箱。其二,建筑材料全部可以回收再利用。  相似文献   

15.
概述剧场顾问咨询公司在剧场建设中的主要任务,举例分析这类公司进入剧场项目的最佳时机。通过中国、英国两大相似项目的对比,评述当前在中国参加项目时与业主沟通难,进入时间晚、受规范限制等种种困扰。  相似文献   

16.
尹怀勤 《今日科苑》2012,(10):36-39
2012年4月19日,印度成功试射烈火-5弹道导弹后,印度主流媒体纷纷庆祝这一最先进、最具雄心的导弹的问世,并宣称这让印度继美国、俄罗斯、中国、法国和英国之后,成为洲际导弹俱乐部又一成员,标志着印度已是世界上第6个拥有这一能力的国家。事实上,从专业角度来  相似文献   

17.
<正>一古商港和传教驿站与"书同文、车同轨"、自古重农轻商的中国相比,马来西亚的旅游胜地马六甲几乎代表着世界的另外一个极端。这个港口城市扼守古代东西方交通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心腹地带,因商业而兴起,因殖民而繁荣,一度是世界贸易的集散中心,在它的全盛时代,街道上行走着来自中国、印度、中东、葡萄牙、西班牙、英国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信息》2006,(19):325-332
国际医疗器械公司在中国 虽然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医疗器械市场是美国、欧盟、日本和加拿大,但认为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医疗器械市场在中国。从全球来看,欧美医疗器械市场基本饱和,先进技术已普遍使用,市场也较为成熟;南美洲市场购买力较差;亚洲市场发展潜力最大,其中印度和我国是两个重点。由于印度对医疗器械的准入门槛较高,关税也较高,较难进入。  相似文献   

19.
尹怀勤 《百科知识》2012,(12):57-58
正4月19日,印度成功试射烈火-5弹道导弹。有媒体宣称,这让印度继美国、俄罗斯、中国、法国和英国之后,成为"洲际导弹俱乐部"又一成员。事实上,从专业角度来讲,上述说法还站不住脚,因为直至目前印度研制成功的两个系列共8个型号的弹道导弹,还没有1个型号称得上是洲际导弹。  相似文献   

20.
罗曼予 《科教文汇》2011,(24):75-76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就近代科技的发展问题提出了"李约瑟难题",各国学者从科学史、社会学、文化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本文拟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出发谈谈对这一问题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