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教学与历史考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历史教学涉及的双方是教师与学生,中考历史试题发布后,历史教师都会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以助其科学把握历史学科命题方向与命题规律。因此,历史试题对于教师来说,可以有效指导其教学实践;而对于学生来说,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助于其提高复习效率,进而科学备考。  相似文献   

2.
<正>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重要性,增加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注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也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果,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不断涌现,尤其是在学科通融的环境下,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异常活跃,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大的挑战。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把握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心理,找到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必不可少,历史教师只有把握学生的真实想法和目的,结合他们的个性,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20,(29):143-144
推理是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的灵魂和关键所在,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以史料为依据进行历史事件关系的把握、历史逻辑思维的判断,让学生从更深层次、更广角度认知和把握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知和理解应知应会的历史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借助思考、推理、演绎等方式把握好历史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将历史推理渗透和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贯穿历史教学的始终,以此助力初中生唯物史观的形成、家国情怀的升华以及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本文主要以核心素养为视角,对初中历史教学中推理式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4.
初中历史教学的中国古代史部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点,作为初中生历史学习的起点,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使命。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中国古代史教学研究不断深入,教学策略不断丰富。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树立综合文科观念,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是新课改背景下对历史教学和历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5.
声音     
<正>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方是成长中的个人,另一方是社会的、智慧的和道德的价值,教师要负责把由他启蒙的那个个体带进这些价值中。"由此看来,教育,就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和"价值"连接在一起。历史教学不仅要在课标指引下还原历史的真实,让学生重新认识历史;也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汲取历史的智慧,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更要把握历史教育的价值取向——让历史教学对于学生具  相似文献   

6.
历史教学具有独特性,教师要本着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渗透综合素养,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和探索。教师也要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的科学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在历史学习时认清是非观念,完善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把握能力。本文主要是从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来进行教学上的引导,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教师使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三历史教学,能帮助学生抓住专题核心,宏观把握专题,厘清本专题的线索,构建专题知识体系,掌握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能引导学生把握每课的关键词或语句,解读核心概念,建立史实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8.
魏承鋆 《教师》2023,(29):60-62
学科融合是培养初中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关键手段,教师紧扣历史学科特点,把握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深入挖掘其他学科中的历史内容,并将其应用于不同的教学阶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教师将多学科内容与历史进行融合,符合教学改革发展趋势,显著增强了历史教学效果。文章分析了学科融合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意义,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探究学科融合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旨在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在此背景下,要求教师不断在教学中探索出新方法,生活化教学这一主题便是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课本理论知识,还能够让学生通过生活案例来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把握初中历史教学特点,实施生活化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历史概念的定性描述已经被大量的弱化,许多学生由于不理解,能力有限,对很多历史概念没有清晰的界定与理解,无法有效地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历史教师需要重视该问题,有针对性地强化历史概念教学。本文简单地分析了历史概念的含义、教学方法,包括引导学生全面把握历史概念的基本内涵和外延、充分运用比较分析法等,为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历史学科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长期以来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我们比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开展教学。对历史教学过程的认识与把握 ,直接影响到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采用、师生关系的处理等方面。习惯上人们认为教师是教学舞台的主角 ,历史教学过程是历史教师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在这种观点之下 ,教师搞“一言堂”、“满堂灌”、“一讲到底”就成为必然了。但站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 ,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更应注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也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 ,而且当代学生思想活跃 ,他们对历…  相似文献   

12.
王欣 《成才之路》2014,(32):14-14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不断改革,新课标对初中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历史涵盖范围广,涉及知识面多,很多学生不能整体把握历史的脉络。历史地图能够直观地展示不同地域之间的空间图解,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对于提高学生对历史整体把握能力具有独到的优势。教师要加强历史地图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要在有限的40分钟内,讲“活”历史,做到举重以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的讲出来,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下面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体会。一、熟练地驾驭教材1.宏观把握教材宏观把握教材就是教师备课时,要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居高临下地讲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教材,掌握历史阶段特征。  相似文献   

14.
高中历史教学就是为了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让学生通过对历史史实的了解,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对历史事实进行判断。教师通过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基于此,本文探究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三大途径:通过历史教学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教师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教师有效地利用课下生活实践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帮助教师思考如何在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教材中的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媒介和凭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正确解读文本,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文本的内涵,感受和领略文本赋予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是中心点,学生是课堂主体,紧扣任务或问题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把握知识,构建知识.这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可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同样,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也可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培养同学们独立思考与分析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能力,使其学会以历史角度来研究现实问题.同时,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使其碰撞思维,相互促进与发展.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开展任务驱动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其实施过程与阶段,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17.
赵雅娟 《甘肃教育》2011,(15):92-92
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识到,历史教师如果能够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8.
<正>古人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我以为上课也"若烹小鲜",上历史课亦如是也。21世纪的历史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应使学生在思想情感、智能技能、个性特长方面有长足的发展。所以现今的历史课堂,已不单单是历史场景的再现,抑或是历史结论的重述,而应是在对历史知识的把握下习得历史思维的能力,学会对史料的集证辩据和对历史的诠释与评价。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主导的作用就集中体现在历史  相似文献   

19.
探究新课标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中所存在的断层问题,整合教学内容,梳理线索,建立结构;正确把握高中新入学者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思维过渡需注重循序渐进;加强教师自身学习,立足于新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际,转变历史教学观念,实现历史教育崭新飞跃的关键性步骤。  相似文献   

20.
新的历史时代呼唤新的历史教育。新课程下的历史教育强调时代性和世界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洞察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关注现实,把握时代发展的历史脉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在的历史价值,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历史、认识世界,提高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