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耿守忠先生刊载2011年第3期《集邮博览》上的《西厢记》大“邮票”一文,引起了我的兴趣和共鸣。文中说的那两种印有《西厢记》大“邮票”的1983年年历画,我曾在中国集邮总公司营业部购邮票时也获赠过两张,的确印制精美,令人爱不释手。耿先生给“大邮票”下的定义,也让我颇受启发。他说:“何为大邮票?大邮票是用邮票原图制版,  相似文献   

2.
为您答疑     
《集邮博览》2001,(7):22-22
《集邮博览》为您答疑编辑同志:您好!去年,我收集到两枚邮票,请问您这两枚邮票是哪个国家或地区发行的,是否花纸头,请尽快答复,期盼佳音,其铭记为:Umm—al—Qiwain DI SIZU面值:25men 福建读:蔡加付  相似文献   

3.
来函照登     
《集邮博览》编辑部: 见《集邮博览》2004年第九期“来函照登”倪利民“莫把《集邮博览》办成《集邮研究》”一文,对此,看法不尽认同。《集邮博览》的“博览”,有“多广”之意,即所刊内容可涉及集邮各个领域,兼普及与提高尽可能适应各层次集邮者的要求。历年来《集邮博览》刊有研究之类文章,对集邮者广开思路,献计献策,分析透视,很有启示。也有别于其他刊物,这也是我长期订阅的一个理由。就以第九期为例,“研究”8页、  相似文献   

4.
1998年版《中国集邮百科》(华夏出版社)是耿守忠.杨治梅夫妇历8年艰辛.在1987年版铺垫的基础上,从形式到内容迥然一新的大型工具书。全书分为“中国集邮知识概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上的百科知识”两编,尤为精彩的是前一编,作独具匠心地寓中国集邮史料于词条中,分读是条.合则成史,题为“概览”深得三昧;其次是词条能最大限度  相似文献   

5.
李忠 《集邮博览》2012,(7):55-55
2012年,《集邮博览》迎来了30岁生日,屈指数来,我与《集邮博览》相识已经有24个年头了。我与《集邮博览》初次邂逅,是在1988年。那年我刚高中毕业,走进了社会。当时我集邮已有10年了,但在集邮的道路上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有一天,上中学的妹妹从学校门口的邮亭买了一本1988年第2期《集邮博览》送给我,我一见这份杂志就特别喜欢。读了以后,我便被这本薄薄的、只有32页的小册子深深地吸引住了。因为里面的信息真是太丰富了,特别是“封片简戳”版的文章,我反复阅读了多遍,从此开始痴迷于收集《集邮博览》上介绍的风景日戳。  相似文献   

6.
读《集邮博览》2003年第8期丁丁同志的《偏爱错票对不对》一文(下称“丁文”)。发现该文没有正确理解错票的概念,错把变体票当成错票。在我的印象中,丁丁同志在大小  相似文献   

7.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08,(4):5-5
我是一名《集邮博览》的新读者,复刊后的每一期杂志,我都认真去读。总体来讲,《集邮博览》是一本非常优秀的集邮类杂志,已经成为指导我继续提高集邮水平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8.
我与《集邮博览》从相识、相知到相处快30年了。 北京市集邮协会成立于1981年10月30日。翌年7月,《北京集邮》创刊,即《集邮博览》的前身。我是市邮协成立时的第一批会员,有幸在第一时间成为刊物的读者。还记得第一期有32页,设有“集邮百科”、“邮学研究”、“邮票与北京”等栏目,内容比较丰富。  相似文献   

9.
我与《集邮博览》的交往,已有20多个年头了,期间有说不完的故事,这里就挑拣几个来讲讲吧。2006年10月31日,我收到第11期《集邮博览》,见到“本刊重要启示”中“2007年《集邮博览》不再编辑出版……”文字时,不禁愕然!惋惜、不解、遗憾等复杂的情感一齐涌上心头。两天来,纠结的情绪一直挥之不去,便写下了《留住心中的(集邮博览)》的文字来排遣胸中的郁闷。文稿的结尾是这样的:有诗云:“花落自有花开日,蓄芳待来年。”  相似文献   

10.
陈保芳 《集邮博览》2011,(11):M0002-M0002
《集邮博览》先后主办了“第一次……”和“集邮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等等征文活动,现在又发出了“我与博览的故事”征稿启事。笔者以为征文举措很好,能让多方受益。它可以加强编、作、读互动,既为读者提供写作指导与契机,提高作者的参与积极性、写作兴趣和水平,同时又能丰富贵刊稿源(虽然如今贵刊稿源蓄水丰满,但办刊需稿尤如韩信点兵一多多益善),活跃办刊氛围,提高广大集邮者对《集邮博览》的关注。期盼今后继续“征”下去。  相似文献   

11.
与“收件人总付邮费”邮件相关的邮文在《中国集邮报》、《集邮报》、《集邮博览》等报刊陆续刊出,关于它的称谓和是否为邮政用品各有说法。前段时间看到《集邮报》一篇文章称该邮件是邮政用品;近日又读《集邮博览》说该邮件不是邮政用品(见2004年第11期《香港集  相似文献   

12.
读了孟婧雅的信,以及对不集邮的青少年是否有培养兴趣的必要?对已经集邮的青少年如何引导?《集邮博览》杂志提出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我想很有现实的意义。这确实也引起我深深的思索。我也很想对婧雅同学说几句话。第一,集邮是一项业余的爱好,作为学生,学习第一,集邮为次。我很赞同郭润康、张振声等老前辈的观  相似文献   

13.
《集邮博览》创刊于1982年,原名《北京集邮》,当时是北京市集邮协会的一本会刊。1987年更名为《集邮博览》。不知何故,2006年突然宣布休刊。所幸2007年8月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主管而复刊,广大读者由忧变喜。这一变化,使《集邮博览》从省级上升为国家级的一本期刊,从此为《集邮博览》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1998年版《中国集邮百科》(华夏出版社)是耿守忠、杨治梅夫妇历8年艰辛,在1987年版铺垫的基础上,从形式到内容迥然一新的大型工具书。全书分为“中国集邮知识概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上的百科知识”两编,尤为精彩的是前一编,作者独具匠心地寓中国集邮史料于词条中,分读是条,合则成史,题为“概览”深得三昧;其次是词条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国资料进行诠释,如“票中票”引用9件邮品都是我国发行的邮资票品,内容翔实,一目了然。体例统一,信息量大是后一编的特点,其中对1949-1995年我国发行的各套邮票,先介绍套票名称的背景  相似文献   

15.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集邮博览》伴随我已经30年了。回顾与她相处的往事,心绪难平,感慨良多,脑海里存储着不少温馨而难忘的记忆。20世纪50年代末,在我读初中的时候。首先结识了《集邮》杂志。可以说,《集邮》是我集邮道路上最早的启蒙先生。1982年7月《北京集邮》创刊了。  相似文献   

16.
1967年发行的文7-1画面是“毛主席在著作”,这张照片摄于何处?据笔者查阅的资料,有以下两种说法。 ①《中国集邮百科知识》(耿守忠、杨治梅编著)这样介绍:“图案采用了毛泽东同志1958年7月1日凌晨创作《七律二首·送瘟神》时的照片。”《邮海航标》、《新中国邮票分  相似文献   

17.
《集邮博览》金卡集邮专号中刊出的“江西企业金卡概览”、“我国金卡集邮组织及邮刊的概况”和“企业金卡文献一览”这三篇文章我均仔细读了好几遍,增识不少。但是,我国“地大物博”,稍有遗漏或差错在所难免,因此作一补充和修正,以求完美。  相似文献   

18.
在《集邮博览》第4期上,刊登了笔者一篇文章,本意是想对“没用说”一文涉及邮政部门使用“标签”问题,作一些业务方面的介绍。要介绍,就不免要涉及具体问题。于是写了《北京使用过邮政快件号码标签》。还要先说明的是,发给《集邮博览》时所用的标题是《北京是否使用过邮政快件号码标签的探讨》,因为内容是“探讨”,所以是文最后写道:“北京在邮政快件开办之始有没有使用过邮政快件号码标签?北京6支局在开办邮政快件之时,是否用过5位数的邮政快件标签?这一点,(北京集邮者、)北京邮局(和《集邮博览》)最有发言权!”  相似文献   

19.
《集邮博览》2000年6、7期发表了李明等先生《外国在华邮政属于中国邮政史范畴》文章后,张莘农先生在《集邮博览》2001年4期发表《“外国在华邮政”不属于中国邮政史范畴》一文,提出了相反的看法;李明等先生在《集邮博览》2001年8期发表《再论外国在华邮政属中国邮政史范畴》文章,作出进一步的探讨;王微先生在《集邮博览》2001年11期发表《依然值得商榷》一文,谈了自己的观点。此后一年多来,未见有人再撰文探讨。  相似文献   

20.
孙帅 《集邮博览》2012,(7):49-49
在我的书橱中,整齐地码放着从1984年至今的所有《集邮博览》,30年了,《集邮博览》陪伴在我身边,给了我精神的愉悦、生活的乐趣和知识的储备。透过书香,我感受到浓浓的情谊,《集邮博览》是我的良友、益友、密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