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对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第52页,<给玻璃管加热到红炽状态,玻璃变成导体>的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对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第52页,《给玻璃管加热到红炽状态,玻璃变成导体》的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何新胜 《物理教学探讨》2002,20(3):43-43,46
“玻璃导电”实验是九年义务教育《物理》第二册第四章“导体和绝缘体”一节中图4—12的演示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当条件改变时,绝缘体也会变成导体。  相似文献   

4.
5.
6.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教材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是———“导体和绝缘体”。该节内容在向学生讲清楚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明确指出了两点:一是“导体和绝缘体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二是“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就可能导电”。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两点知识的理解,教材特地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演示实验———玻璃在高温下也能导电。其实验演示电路如图1(甲)(乙)所示。甲:常温下玻璃是绝缘体,小灯泡不亮。乙:给玻璃加热到红炽状态,玻璃变成导体,小灯泡发光。图11…  相似文献   

7.
《自然常识》四册十一课的物体导电、不导电实验,为便于教师演示,我将实验器材拼装在一块木板上(如图所示)。在教学时,教师先讲清电路,再将粗铜(或铝、铁)丝接触上面的导线(不通过铜片等),使灯泡发亮。然后移往铜(或铝、锌、铁)片下部,让学生见到灯泡也发亮,从而引出“导体”概念。用同样办  相似文献   

8.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这个学生实验,高中物理教材上的方法是插针法。尽管这个实验操作并不复杂,但在学生实验中仍发现很多问题,如大头针难以插得很正,也易弯曲,观察起来费时费力,用量角器量入射角和折射角,再从三角函数表中查出它们的正弦值求折射率,这样既麻烦,又会带来很大的误差。为了克服以上不足,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的改进做法,如图1所示。在桌面上放好白纸,根据玻璃砖画好界面线aa',bb'。过aa'上的一点O画出界面的法线NN'交bb'于C,并画一条线段AO作为入射光线。然后把玻璃砖放在白纸上,在砖的另一侧平放一个三…  相似文献   

9.
课本中采用光敏二极管控制继电器(如图1所示): 光敏二极管通过放大器B控制继电器J,受光(手电筒)照射时,光电流使继电器动作,切断小灯泡L的电路,小灯泡熄灭。 改用光敏二极管控制可控硅(如图2所示): 光敏二极管受光(手电筒)照射时,使可控硅导通,灯泡变亮。 此电路中元件少,电路简单。灯泡效果跟图1相反,光敏二极管受光照射时,灯泡变亮,学生对光敏二极管的导电特性更为直观。 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观察兴趣,我们在灯泡发亮的基础上,又增加一个音乐效果,改用光敏二极管控制开关三极管(如图3所示): 光敏二极管受…  相似文献   

10.
北大版初中物理第二册有验证溶液导电性的实验.教材所叙述的方法是:将一条粗棉线接入电路中,分别用食盐水、碱水和稀酸将棉线浸湿,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该实验现象不明显,直观性差,为此,我们做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11.
北大版初中物理第二册有验证溶液导电性的实验。教材所叙述的方法是:将一条粗棉线接入电路中,分别用食盐水、碱水和稀酸将棉线浸湿,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该实验现象不明显,直观性差,为此,我们做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高二物理第十章第六节“驻波”的演示实验如图 1所示 ,在盛水容器中插入一根粗玻璃管 ,管口上方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 ,慢慢向上提起玻璃管 ,当管内空气柱达到一定长度时 ,可以听到空气柱发出较强的声音 .但该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因音叉需在管口上边固定使玻璃管的提起高度受到限制 .若音叉也随着上移 ,易产生多普勒效应 ,致使实验效果不理想 .笔者认为 ,该实验进行如下改进 ,效果比较好 .如图 2所示 ,粗玻璃管的一端用橡皮塞塞紧 ,橡皮塞中塞一金属管 ,粗玻璃管与音叉用支架固定套牢 ,先向左侧储水容器中注入适量的水 ,提高左侧储水容器 ,使粗玻璃管中水面接近管口 ,慢慢降低左侧储水容器 ,待玻璃管的水面降低到某处 (记位A) ,如果能听到很响的共鸣声音 ,说明这时管内空气柱的频率和音叉的固有频率相同 ,使空气柱产生共振现象 ,这是第一次共鸣 .此时从音叉发出并进入玻璃管中的声波和经水面反射回来的反射波相互叠加 ,在空气柱内产生驻波 ,水面处是波节 ,玻璃管开口处为波腹 ,管内空气柱的长度为l0=λ4,原理如图 3所示 ,若玻璃管足够长 ,把水面继续降低 ,可听到第二次共鸣声 ,此时水面处为波节 ,管口处为波腹...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人教版中的演示实验"比较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涉及到溶液的导电性,对学生正确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十分重要。但该实验的现象特别不明显,往往使演示老师处于尴尬的场面。本文介绍了用发光二极管法对几个电解质进行导电实验的探究,力求找到更好的实验方法,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通常情况下玻璃是绝缘体。但在高温时它可转化为导体,这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来说明: 方法一:找一个废“220V、15~100W”的灯泡,打碎玻璃泡,保留带有螺旋金属套的灯芯,并将裸露的铜丝齐根截去。然后按图1线路将一个日光灯启辉器座和一个平灯口连接好,在甲处拧入用废灯泡制成的灯芯,在乙处拧入启辉器(事先剪去铝罩的上半部分使氖泡露出,并去掉电容)。接通220V交流电,氖泡不发光,因玻璃在常温下是绝缘体。用酒精灯给灯芯加热,就会看到氖泡发出红光,说明高温下玻璃会变成导体。  相似文献   

15.
玻璃蚀刻实验的改进河南省潢川师范学校(465150)马志成普通玻璃主要是由二氧化硅和硅酸盐组成,氢氟酸能与二氧化硅和硅酸盐反应生成气态硅烷,因此,氢氟酸可用于在玻璃、陶瓷上蚀刻花纹图案.由于氢氟酸中的氟化氢气体剧毒,对人有害,不少学校因没有防毒设施而...  相似文献   

16.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物质的导电性"一节,教学难点是"条件改变时,绝缘体可以转变为导体".  相似文献   

17.
高亚儒 《物理教师》2005,26(3):28-28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50页的图4—7是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笔者在教学中对实验进行了改进,效果比较好.如图1所示,在原实验基础上,只在烧杯的水中加一支温度计测水的温度,试管中的晶体用萘,萘中的温度计测萘的温度,当酒精灯对烧杯加热时,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同时升高,当温度达到80℃左右时,萘开始熔化,继续加热,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的第五节密度与社会生活,有研究"密度与温度"的关系的内容.一开始有这样一个"想想做做"的问题: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分别把它们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  相似文献   

19.
高亚儒 《物理教师》2005,26(4):17-17,19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50页的图4~7是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20.
在室温条件下,玻璃是相当好的绝缘体。在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人教版)第二册第四章“电路”第四节“导体和绝缘体”中,关于“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的教学,教材通过在常温下不易导电的玻璃,加热到红炽状态后变成导体的演示实验加以证实。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对玻璃能够导电简直是不可思议。因此,做好这个演示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