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记者:首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先谈一个当前专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向问题.目前大家谈得较多的是传统图书馆与迅猛发展的数字图书馆间的关系问题,如二者是并行发展的,还是相互兼容的,或者是后者取代前者?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到底如何?等等.<中国图书馆学报>是本专业学术观点的聚集地,您又是本专业研究和科研成果编辑出版方面的专家,请谈谈您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报载,召开全国“两会”期间,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和萧灼基成为海内外记者追访的焦点。面对干劲十足但水平参差不齐的年轻记者,两位专家回答问题的情况,委实发人深思。当记者连珠炮式发问:“吴老,您怎么看待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是处于上升周期吗?”“您怎么看待中国的税收结构?”对于记者这些热切的提问,吴敬琏显出不知所云的神态,他反问:“什么叫上升周期?”“什么叫税收结构?”他还频频自言自语似地说:“什么意思?我不太懂。”对有些记者提出的问题,吴敬琏早已详细说明过了,他索性请提问的记者先去读读有关这方面的书,如有不同看法,请再找他…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随着层出不穷的新科技进入经济大市场,科技投入本身也出现了多渠道、多元化的新格局,这就为从事科技领域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进一步阐述了中央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表明我国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此我们对部分科技新闻工作者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查: 1、您是何时开始从事科技领域的报道的,您认为我国目前科技报道的现状如何? 2、在科技对日常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科技报道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应当作出怎样的努力以求突破? 3、您从哪些方面获取科技发展的信息,以何种方式进行报道?平均发稿量多少,采用情况如何?您发表过哪些较有影响或自己较满意的科普报道,您认为什么样的科技报道最有读者? 4、您是否经常同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交往,您认为他们对新闻界的科技报道有哪些需求和期望? 5、您认为作为科技记者应具备哪种素质,需要在哪些方面充实自己?您认为哪些问题属于科技报道中的热点问题?您目前正在关注和研究科技发展领域中的哪些问题? 6、您是否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国外的利技报道?您认为国外新闻媒介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随着层出不穷的新科技进入经济大市场,科技投入本身也出现了多渠道、多元化的新格局,这就为从事科技领域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进一步阐述了中央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表明我国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此我们对部分科技新闻工作者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查: 1、您是何时开始从事科技领域的报道的,您认为我国目前科技报道的现状如何? 2、在科技对日常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科技报道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应当作出怎样的努力以求突破? 3、您从哪些方面获取科技发展的信息,以何种方式进行报道?平均发稿量多少,采用情况如何?您发表过哪些较有影响或自己较满意的科普报道,您认为什么样的科技报道最有读者? 4、您是否经常同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交往,您认为他们对新闻界的科技报道有哪些需求和期望? 5、您认为作为科技记者应具备哪种素质,需要在哪些方面充实自己?您认为哪些问题属于科技报道中的热点问题?您目前正在关注和研究科技发展领域中的哪些问题? 6、您是否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国外的科技报道?您认为国外新闻媒介  相似文献   

5.
中国记者:从事近20年科技新闻报道工作,您认为科技新闻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刘亚东:第一是专业性强.专业性天然地造成科技新闻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这就对科技记者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自己要把报道内容弄明白,而且还要以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6.
王利明 《传媒》2005,(9):45-46
记者:近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这是以国务院的名义第一次就此问题发文.您作为研究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著名学者,请您谈谈这个文件发布的背景?  相似文献   

7.
从记者QQ群开始 中國记者:在创办蓝鲸之前,您曾经是一名资深的财经记者.能否谈谈您的职业生涯与创业历程? 李武:我曾经是学体育的,一直想做体育记者,但后来阴差阳错地进入一家财经报纸从事财经报道.2008年,来到搜狐财经继续从事财经领域的调查报道. 在搜狐财经的日子里,我下了很大功夫做调查报道,也挖出过很有价值的独家新闻.但有段时间,我感觉做媒体一眼就能看到头,有些厌倦了.正好2010年搜狐送我去清华管理学院进修EMBA媒体班,我干脆辞职和班上同学一起组建公司,专门承接经管学院的活动.这是我的第一次创业.  相似文献   

8.
中国记者:从媒体自我保护角度看,您认为在操作舆论监督报道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王松苗:在开展舆论监督报道时,媒体稍不慎就会成为涉嫌诽谤的被告.要想规避风险,需要进行逻辑上的梳理. 可以说,区别事实陈述与意见表达,在媒介法学者眼中,是整个诽谤法里最为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國记者:在32年从业经历中,您报道过近百位典型人物,也一定积累了不少经验.那么首先请问您觉得采访前最重要的准备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记者:先生是我国图书馆界的著名专家学者之一.令人感佩的是,您虽然退休在家仍潜心于学问,以博大的胸襟与远见卓识关注、研究全球范围内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趋势.这里,特别请先生就"21世纪的图书馆"这一问题谈谈您的最新研究进展与设想,尤其是这方面的焦点问题,请先生给业内的有心人出些"题目".  相似文献   

11.
顾策 《青年记者》2016,(22):39-40
经济报道并不是用经济术语堆积的报道,它是新闻报道的一个专业领域.就像做法制报道需要知道英美法系(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这样的基础知识,做经济报道,也需要拥有一定的经济学通识储备.这样的储备有助于你建立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对一些基础问题——如“政府与市场”“竞争与垄断”“通胀与通缩”——不再感到迷惑(相关书籍: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等). 你对经济知识了解得越深入,报道中妨碍读者阅读的地方就越少.用经济术语堆砌的报道,常常是记者没有理解透或缺乏阐释能力所造成的,而不是它本该如此.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就是“思想如智者,言语似常人”.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是指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对区域经济的研究,可以使驻地记者发挥党报权威的舆论优势,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指出前景、发现问题。一个好的驻地记者,应该是既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又能在宏观上把握当地的经济发展大趋势。因此,党报驻地记者要研究区域经济,要做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研究的权威,要努力做区域经济研究的专家。高屋建瓴,提出建设性意见进行论证和探讨经济报道对象往往有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许多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在经济报道中,…  相似文献   

13.
思涵 《今传媒》2016,(7):1-4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董超老师,您好!很高兴能采访到您.从2002年初您参与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的策划筹备、采编等工作到今天也有13年之久了.这么多年,您对这档节目一定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请问是什么让您一直坚守在这个节目岗位上的? 董超:您好,感谢贵刊的采访!采用倒叙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记者:您在记者生涯中一直很重视调查研究,并且因此写出了很多有反响的稿件.您最早是怎样意识到新闻调查研究的意义的呢?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记者记摘历史的"零碎品",是一种被动的微观操作.笔者却不这么认为.记者应当成为引导社会和经济的"先锋",更是新兴产业的鼓动者.笔者对日照茶叶的一篇建议性报道引发日照举办茶文化节,这一案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3月19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刚刚从繁忙的“两会”报道中抽出身来的许中田同志,此时,恰好他就任人民日报总编辑整整一周年。 记者:您是《中国记者》的特约顾问,本刊刚刚出版的最新一期刊登了您的简历。从中可以看出,您曾从事过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也从事过新闻出版和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工作等,您认为这其中有哪些共同点?以前的经历对您做好人民日报总编辑工作有何帮助?就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一年来,感受如何?  相似文献   

17.
传馨 《今传媒》2016,(11):1-4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梁院长,您好!非常荣幸采访您.我看到您的博客名是厚夫,这也是您的笔名,请问您取"厚夫"为笔名有何含义? 梁向阳:你好,感谢《今传媒》的采访,让我有机会和读者进行交流!文人善用笔名,不外乎一些原因:如不想让读者知道作者的真实身份;在笔名中寄寓心志等等.我起笔名时,这两种心思均有.  相似文献   

18.
经济新闻学     
经济新闻学是新闻学中研究经济报道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随着当代世界各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报道的规模也日趋扩大和复杂。为了使记者有效地报道、分析和研究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经济生活,培育新闻记者的新闻学便同培育经济专家的课程紧密结合起来。于是便产生了经济新闻学。“经济新闻学”这一专业于本世纪70年代末就已列入美国一些大学的规划。1979年,美国大学建立了为大学服务的全国经济新  相似文献   

19.
一个记者不可能一辈子只写像豆腐块那样大的稿件.报道做深入了,就得做分析和判断,最直接的办法当然是找专家,但是专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优秀的记者应该根据深入的、多角度的采访去分析判断.而不是只跟着专家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湖北日报出现一些叫座报道,如《春芽来自长白山》、《“贵族水果”不贵了》等均是逛市场“逛”出来的.无独有偶,今年初,湖北农民报一青年记者闲逛市场,发现大街小巷,提篮卖草莓的很多,一问方知是浙江农民在我省农科院租地种的.记者出于敏感,意识到是条“活鱼”,便马不停蹄地赶往省农科院采访,得知我省专家研究草毒已有几十年了,但由于生产与科研严重脱节,这些成果至今仍在“睡大觉”.于是记者透过这一现象,写出《省城专家好尴尬——浙江农民种草毒种进我省农科院》的报道,产生很强冲击力,一“莓”激起千层浪.随后,中央电视台分别在《新闻30分》和《经济半小时》两个栏目播出;《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参考报》也以显著位置转载;新华社以《农民为专家换脑》为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