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部写了50年的长篇小说董保存报刊评论说,当今文坛上,恐怕还没有几部写了50年才出版的长篇小说,恐怕也没有哪部小说没有出版就受到两次批判。更没有上将军衔的人写小说,并且一举获得中国文坛的最高奖──“茅盾文学奖。”因此,萧克将军和他的小说《浴血罗霄》创...  相似文献   

2.
全国新闻核心期刊《新闻爱好者》杂志的热心订户和读者──今年38岁的《南阳日报》“十优通讯员”许记民,1981年高考落榜,然而他想: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他白天随父亲荷锄生产,晚上挑灯夜战,贪婪地读书,鲁迅、茅盾、巴金等名家名著,能找到的他都找到细读、精读。从此,他开始做起了作家梦,与爬格子结了缘。当年,记民就在当时的《河南农民报》上发表了一篇读者来信,获得了县委宣传部三等奖。1997年地受聘在苗店镇政府当新闻干事时写的《专家被围在苗店集》,刊登在6月17日《河南日报农村专版》头版头条。他和郭金发同…  相似文献   

3.
陆文夫先生,1928年生于江苏泰兴,1948年毕业于苏州中学,同年赴苏北解放区参加革命队伍,1955年走上文学创作之路。1956年以短篇小说《小巷深处》一作成名,但很快被打成“右派”,长期下放农村、工厂参加劳动改造,直到1978年才重返苏州,从事专业创作。后历任苏州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在其文学创作生涯中,《小巷深处》、《献身》、《小贩世家》、《围墙》、《清高》、《美食家》、《井》、《人之窝》等优秀小说饮誉文坛,此外还著有《小说门外谈》等文集。2007年7月9日.是陆文夫先生77岁时在苏州逝世两周年的纪念日,本刊特发下文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4.
在他1月27日去世的前近半个世纪,JD·塞林格便已告别了这个世界。 他隐居于荒郊野镇,在美国东北部一处林中孤园匿而不出,只以偶尔的怨愤和控诉与世界交流。《纽约时报》将他比作文坛的葛丽泰·嘉宝,而《时代》周刊则说,他是美国文坛的寄居蟹,每次露头出来,通常都是为了抱怨有人戳他的壳。  相似文献   

5.
我们陕西农民报的副刊叫《百花园》,《百花园》有个《千字文》的专栏。《千字文》就是杂文,几乎每期登一篇。怎样给农民写杂文?这还是个新课题,我们还没有成熟的经验,这里谈的只是些点滴体会,和同志们共同研究。  相似文献   

6.
冯森龄 《今传媒》2004,(6):24-25
1978年,著名报人、新华社陕西分社原社长冯森龄经过数月调查研究撰写的《延安调查》、《再访延安记事》等八篇内参材料,以一个新闻工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真理的勇气,实事求是地反映了陕北农村当时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为中央和陕西省委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在他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十二年后,我们把他当年写《延安调查》的相关回忆文章选编发表,以纪念这位新闻界老前辈。他在采访活动中身体力行的无私无畏、深入扎实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相信对业内同仁改进新闻作风会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7.
写好短稿     
笔者近读两则故事。一则是: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完成他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后,随即寄出版社。过了一些日子,他给出版社寄了一封信,信的全文是:“?——雨果。”出版社的编辑马上给雨果回信,写的是:“!——编辑室。”不久,震动文坛的巨著《悲惨世界》问世了。一个问号,清楚明白地表达了雨果要说的全部话语。另一则是:有一位“博士”买了一头驴,要写张简单的契约。他写了好半天,一连写了三大张,还没有写到“驴”字,尽是些和买驴无关的废话。由此,隋朝人颜之推说:“‘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以上两个故事,一个是靠简单的问号…  相似文献   

8.
葛清华 《视听界》2006,(1):41-41
目前,农村题材电视剧数量日渐减少,质量徘徊不前,农民在电视剧中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形象,具体表现在荧屏上:一是农村题材电视剧逐年减少,在众多电视剧中所占比重和分量实在太少太小。2003年全国播出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仅八部,即:《刘老根》(二)、《希望的田野》、《好爹好娘》、《走进八里堡》、《烧锅屯的钟声》、《三连襟》、《郭秀明》、《远山远水》。可谓“九亿农民八部戏”;2004年,央视黄金时间就没看到什么农村题材电视剧,尤其是主打新闻综合频道,似乎“农民形象”就很难占一席之地。2005年初见诸报道和预报的,诸如《商镇风流》、《小康…  相似文献   

9.
最近,有位一贯关心农村读物出版工作的老同志向我推荐了几本小册子,说这些书颇有特色,值得一读。我翻开这些书以后,真的被吸引住了。这是一些专为农村读者编写的类似《三字经》、《千字文》的通俗启蒙读物,书名是《中国历史三字文》、《中国地理六字歌》、《世界地理六字歌》、《农村四言常用字》、《中国近代史七字歌》。形式是传统的,而内容则是完全新颖的。作者有两位,《中国历史三字文》和《农村四言常用字》是肖从方和刘毅然二人合作编写,另外三本均为刘毅然一人  相似文献   

10.
去年10月12日,我应《湖北农民报》邀请前往武汉出席在那儿召开的第十三届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年会,专题座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课题,还参加了《中国农民之歌》的电视文艺晚会.这次武汉之行,使我真正懂得了当个土记者的光荣,当好土记者的不易。  相似文献   

11.
2006年7月以来,襄城县阳光社会福利院院长牛志远成了河南省的又一个名牌,他的名字、他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国内各大媒体上,央视《新闻会客厅》、央视《共同关注》、新浪网、新华网、搜狐网、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南卫视、凤凰卫视、上海卫视等媒体都给予了极大关注。然而,引起他们关注的线索都来源于《河南日报·农村版》2006年6月28日一版的两篇报道,一篇是消息《襄城县阳光福利院17个孤儿考上大学》,一篇是长篇通讯《为39个孤儿撑起一片蓝天》。  相似文献   

12.
去年9月中旬,根据中宣部的统一部署,新华社报道组由副总编闵凡路带领,同其他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一起,在张家港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访问了工厂、农村、商场、学校、居民小区等20多个基层单位近百位干部、群众,采写了《文明旗飘张家港》、《张家港人的追求》、《新风新貌新港城》、《秦振华和他的内心世界》、《张家港社会稳定治安良好》、《张家港的下一步棋》、《张家港,坦然面对非议》等十多篇文字稿,拍摄了几十张新闻图片,多侧面、多层次地展现张家港崭新的文明风貌。 写人写变写精神 我们把张家港的成绩进行历史纵向的比较,发现张家港的腾飞仅仅是1992年以来的事情。人还是那些人,为什么这几年会发展得如此之快?原因是人的精神面貌变了。我们又把张家港的变化同周围县、市进行横向比较,  相似文献   

13.
刘玉堂,现就职山东作协创作室副主任,一位特色鲜亮的作家。他以自己洒脱、机智、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写农村题材作品而走红于文坛,并在中国文坛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许多读者可能还不太清楚。刘玉堂曾从事过20年的新闻工作,其中有门年在部队干新闻。‘1968年入伍的刘玉堂,开始一直在连队作文书。当时他所在的一个海军基地有个广播站,刘玉堂就常给广播站投稿,居然大都被播出了。由于基地是个保密单位,一直没有人发表过新闻作品。刘玉堂出手不凡。他写的第一篇新闻《开短会说短话》就发表在从民海军》报上。这是基地建立以来发表的…  相似文献   

14.
进入2000年,王朔无疑是文坛上最惹眼的人物:先是炮轰金庸的余波未平,接着推出第一本随笔集《无知者无畏》。新年刚过,冯小刚在海南三亚开拍新片《一声叹息》,而编剧就是王朔。本刊记者近日为此专访了王朔。  相似文献   

15.
在93年度的全省《农村广播节目》评优中,省台的一组《农村眼务台》专题获得好评,我们感到欣慰。要说节目的特点,最主要的恐怕要算真心实意为农民服务。  相似文献   

16.
1994年2月21日,根据作家二月河的四卷集系列长篇小说《康熙大帝》改编的同名大型电视连续剧,开始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很快引起观众的兴趣.二月河何许人也?港台地区称他是“文坛一杰”,大陆评论家干脆叫他“文坛怪杰”、冲向文坛的“黑马”.  相似文献   

17.
陈原作为一位杰出的出版家,在建国前参与编辑的期刊很多,如《国际英文选》、《少年战线》、《新华南》、《反侵略周刊》、《民主世界》、《世界知识》、《读书与出版》等,也撰写了很多期刊评论文章。他的期刊评论与他众多的图书评论一样,大多是融介绍、评点和抒情于一体的随笔形式。有以人评刊,以刊忆人等,大都围绕“刊和人和我”这一主题,或道出文坛掌故,如忆史枚、陈翰伯等,或态度诚恳.率真直言,写出刊物与时代之沧桑。  相似文献   

18.
我起初看到韩云飞这个名字,是在《解放军报》、《战友报》上,后来是在1986年度河北省好新闻评选中,他的特写《紧急发布令》获得一等奖,再后来是《承德群众报》以本报记者的身份在报上发表文章。他的文章文字优美,笔法凝炼,尤以专访不落俗  相似文献   

19.
狱中写的书     
李英儒是大家熟悉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是全国最受群众欢迎的作品之一。十年动乱期间,他受到江青一伙的陷害,坐牢长达七、八年之久。粉碎“四人帮”,他的冤案才得以平反。当结束几年铁窗生活的时候,李英儒竞带着两部长篇小说《女游击队长》和《一代青春》迈出监狱的大门。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是以文学创作著名的。由他为主执笔的京剧剧本《沙家浜》在中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他创作的《受戒》、《异秉》、《大淖记事》等一批汪派小说及一系列汪味散文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留下了精彩的篇章。他的作品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中国的文学创作灌注了一股生气,并在评论界引起了“轰动效应”,汪曾祺研究成了“热门话题”,至今有关文章、报道已近300篇之多。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诸多的文章、报道中,却很少有人论及佛教对汪曾祺的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