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华莱士摸到底了:中国人看到戈尔巴乔夫抛出来的球了,但态度是有保留的1986年9月2日上午,在中南海紫光阁,刚刚从北戴河度假回来的邓小平接受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记者迈克·华莱士的电视专访。邓小平晒得有点黑,但精神很好。入座之后,他用惯常的四川口音,像对熟识的朋友一样,语调平稳地问华莱士:我抽烟可以吗?华莱士答:当然。稍停,华莱士伸手向邓小平要了一根烟。但在采访中,他几乎没有抽过。  相似文献   

2.
今年8月15日,82岁的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在北戴河采访了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专访长达3个多小时。继10多年前专访过邓小平后,华莱士的名字再次出现在我国各大报的头版上。 华莱士是以咄咄逼人的采访风格著称于世的老电视人,他长年主持着世界上收视率最高的访谈节目之一“60分钟”,被誉为视听媒介史上最有技巧的访谈名家之一。  相似文献   

3.
迈克·华莱士是美国享有盛名的一流电视记者、新闻节目主持人,素以硬性采访、提问尖锐著称. 一九八六年九月二日上午,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在中南海接受了华莱士的电视采访、圆答了他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之后,我国新华社分两次详尽地向全世界报道了这次采访的内容.九月八日晚,中央电视台也在“新闻联播”节目的头条新闻中播发了这次电视采访实况.一时间,这次采访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新闻,各国新闻媒介相继  相似文献   

4.
静寂的春夜。在柔和的灯光下,我从案前稿件夹里取出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记者迈克·华莱士的彩色照片,仔细端详他那八字眉宇下的一双深邃的眼睛,似乎在挑衅性地说:“我要向人们提最难回答的问题。”去年9月,华莱士在中南海紫光阁采访邓小平主任前,曾同我有过简短的交谈。岁末,他给我寄来了贺年片。不久前,《中国记者》杂志委托我请华莱士谈谈他的记者生涯。信发出不久,就收到了他的复信,对我提出的问题作了回答,并寄来了他的照片和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5.
华莱士,这位美国当代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离世,令全球新闻界为之惋惜哀悼.华莱士曾在主持人岗位上干到88岁,主持访谈节目达38年——这两项纪录,至今无人能破.他一生遍访20世纪世界名人,其中不但有节目创办以来几乎历任美国总统,还有曾经影响世界的各国政要,如阿拉法特、霍梅尼、萨达特、卡斯特罗阿、萨德、巴列维、卡扎菲、侯赛因、普京等,当然,也包括中国的邓小平和江泽民.  相似文献   

6.
谈情感因素在采访中的运用熊兴保以凌厉泼辣的采访风格著称于世的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契有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在采访中,要恰如其分地运用情感因素。下面是她80年代初对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采访开头。法拉契一见邓小平就说:“明天是您的生日!”小平同志有些惊讶;“我的...  相似文献   

7.
去年9月8目,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同时刊登了邓小平同志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记者迈克·华莱士电视采访的消息,并各配了一张新闻照片。我们把两张报纸的新闻照片放在一起比较,发现在拍摄角度、瞬间选择和反映新闻事件的特点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人民日报刊登的照片,是新华社记者拍摄的小平同志的半身肖像(见图),画面上没有反映环境和其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四化建设的新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必然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华莱士的电视采访时,谈到现在我国进行的改革所说:“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我们要摸索前进。”面对这样的新形势,这个现实给新闻工作提出新的课题:即新闻报道也应有多层次,除了消息、通讯等应具有指导性之外,还要通过工作研究、记者来信(通讯员来信)、采访札记和组织读者讨论等报  相似文献   

9.
优秀的报道来自成功的采访,而成功的采访大多得助于恰当的问题;采访的问题则需要事先精心的设计。电视采访的问题设计的一般规则是灵活掌握,多提问题,精心筛选。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首席记者迈克·华莱士1986年采访邓小  相似文献   

10.
去年9月8日,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同时刊登了邓小平同志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记者迈克·华莱士电视采访的消息,并各配了一张新闻照片。我们把两张报纸的新闻照片放在一起比较,发现在拍摄角度、瞬间选择和反映新闻事件的特点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人民日报刊登的照片,是新华社记者拍摄的小平同志的半身肖像(见图),画面上没有反映环境和其他人,虽然小平同志面带微笑,却因孤身一人,读  相似文献   

11.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我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委、高级记者刘振英。刘振英是中央电台的资深时政记者.从1973年起,一直采访邓小平同志的内事,外事活动。他说:“能够在小平同志身边采访.亲聆教诲,是我一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2.
在世的外国记者中,中国人最熟悉的莫过于法拉奇了.那是1980年8月21日至23日,她两次采访了我国领导人邓小平,而采访笔录又收入了《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法拉奇由此在中国名声飞扬.  相似文献   

13.
成功的采访往往都与准备充分有关,准备得越充分,采访就会越顺手,反之亦然。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女记者刘振敏一次采访邓小平同志到十三陵植树。开始问邓小平同志有什么感想,邓小平同志说:“我是来劳动  相似文献   

14.
2006年5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著名的主持人麦克·华莱士离开了自己创办的电视新闻杂志栏目《60分钟》,退居二线。即将迎来88岁生日的华莱士,被业内人士尊为“电视采访的鼻祖”,他的报道以追求新闻真实和揭露问题深刻见长,  相似文献   

15.
他是那样深情地爱着自已的祖国和人民──回忆两次采访邓小平李年贵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逝世之后,我思绪万千,心潮难平。十几年前两次采访他老人家的难忘情景似乎更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1979年8月28日早晨8点多钟,新华社总编室接到中央办公厅通知:小平同志上...  相似文献   

16.
姜宁 《军事记者》2005,(8):37-38
意大利《晚邮报》简介:《晚邮报》创刊于1876年3月5日,其总部设在米兰,发行量约60万份至80万份,是意大利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目前,该报每日56-64版,分国内、国际、地方、社会、经济、文体等版面。该报在华盛顿、纽约、莫斯科、巴黎、伦敦等地派有常驻记者。《晚邮报》著名女记者奥丽亚娜·法拉奇善于采访国际风云人物,如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等。1980年8月21日、23日,法拉奇曾两次采访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邓小平在这两次采访中的谈话内容,被收集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中。中国新闻代表团一行10人5…  相似文献   

17.
已经故去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曾成功地采访了许多世界知名人物,她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善于恰如其分地运用情感因素,即采访伊始,便引起被采访者的谈话兴趣,使整个采访过程顺利进行,从而获得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下面是法拉奇在上世纪80年代初对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采访开头:  相似文献   

18.
陈尚忠 《军事记者》2010,(12):63-63
如何注意采访中的行为细节,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2010年10月20日,《北京青年报》刊登全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施燕华的文章,回忆她1980年给法拉奇采访邓小平做翻译的往事,披露了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的一些细节。  相似文献   

19.
以辛辣强硬的主持风格著称的美国传奇主持人迈克·华莱士(Mike Wallace)于当地时间7日去世,终年93岁。他以其辛辣、强硬的主持风格和近乎于“审讯”的采访方式被全世界观众所熟知。由于华莱士最擅长追踪式新闻报道以及揭露社会问题的深刻性,被同行们称为“新闻怪杰”。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构想──忆采访邓小平向外国人谈“一国两制”虞家复1984年2月22日上午9时45分,邓小平同志来到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同在大厅等候的对外友协会长王炳南。北京国际战略学会会长伍修权、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总干事宦乡、外交部副部长韩叙等同志握手,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