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次参加测查的学校有10所;第一实验小学、宣师二附小、宣师一附小、西河沿、新世纪实验、广义街、半步桥、椿树馆、西便门、福州馆。学生共961人,优占84.18%,良占13.74%,达标占2%,无待达标,其中第一实验小学100%为优势。  相似文献   

2.
贾欣 《宣武教育》2005,(3):8-11
在我区一、二年级课改研究进行两年之际,针对区本课程“科学课”的教学研究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的测查,了解本课程在学生学、教师教的实施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和成果,为后期的研究收集必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吉星 《宣武教育》2005,(3):11-13
本次参加测查的学校共有六所,分别是北京小学、广外一小、育才学校小学部、陶然亭小学、南菜园小学、白纸坊小学。除3人免体外参与本次测试的学生共838人,测试成绩均合格。根据课程标准及解读等相关文件精神在测查内容上主要由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四部分构成分别体现在十个项目上,他们具体内容是:  相似文献   

4.
本次参加二年级数学测查的学生共2971人,测查结果;优占69.65%、良占24.86%、达标占4.98%、待达标占0.51%。  相似文献   

5.
张红 《宣武教育》2005,(3):21-22
本次测查内容是围绕“我最喜欢……”这一主题进行美术创作,内容、形式可以任选,绘画、剪贴、制作都可以。通过创作活动检验学生对美术语言的了解与掌握;对媒才的运用与情感表达;以及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6.
为全面评估宣武区小学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及时总结经验调整不足,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更加科学地健康发展,依据国家教育相关法规、政策,教育部、市、区政府关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宣武区小学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方案》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学科及年级特点,在教委牟主任的领导下,科、室制定了2003--2004学年度各年级、各学科教学质量测查方案,并于2004年6月实施测查。现将测查情况向各位领导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观点及其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教育》2002,(12):1-7,1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新课程。本文从品德与生活发展的背景、课程的几个基本观念、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的评价、课程的实施和推进等几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师:首先打个谜语给大家猜: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生(异口同声):眼睛!师:大家真了不起,不过你们能告诉我眼睛有什么重要作用吗?  相似文献   

9.
谢平  包彦芳 《山东教育》2007,(12):49-5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对分科课程进行了改革。在小学开设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艺术》等综合课程。减少课程门类,整合学习内容,避免重复交叉,使分科课程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出现了多种版本的教材,比如, 人教版、苏教中图版、浙版、粤版,等等。教材的多样化使教材分析与评价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一些向来重视教材研究的西方发达国家比如说法国,为我们分析、评价教材提供了借鉴。法国巴黎文学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理查德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课改后 ,原来的思想品德课已改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 ,新课标规定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核心 ,教育教学活动贴近儿童的生活 ,强调教学中儿童的参与、感悟、体验 ,这门课程将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在儿童的面前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中的引新、明理、激情、导行模式已不适应该课程 ,因而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既然为活动型课程 ,就应体现活动的特点 ,笔者认为活动型课至少要体现如下特点 :一是要有教育…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增的课程。该课程对改变我国德育现状,解决原有课程内容之间的交叉重复,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笔者使用教科版《品德与生活》教材的教学经验阐述该课程的教学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已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一个崭新概念.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纵观我县《品德与生活》的课堂状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较多集中在“教材留下的空间大.要求教师自主创造发挥的东西多.教师无法深刻地认识与挖掘课程资源”这个问题.课程目标无法实现。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呢?笔者浅谈几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李春明 《宣武教育》2006,(10):36-39
测查内容为一道思考题,题目同上一个学年度二年级测查第一题一样,只是在具体内容、呈现的方式上进行了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不同于以往的品德课程,它们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有着广阔的国际视野,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课程改革以来,这套教材走进全国九个省区,出版者更是亲身见证了师生对新教材的欢迎之举和喜爱之情,见证了新课程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6.
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尽管社会综合课在我国尚属一个新的课程研究领域,但在国外已成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形成了一些基本指导原则。《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当前这门课的主要课题包括:有关课程性质、课程定位的研究,有关构建综合内容的研究,有关开发示范性教材的研究,有关开放教学活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夏琰 《学科教育》2004,(1):28-30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课程,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本拟从“按照教材内容,积极开展与教材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切实开展与少先队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挖掘儿童社会生活体验,大力开展与儿童生活经历相关的实践活动”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18.
向阳 《教师》2011,(19):67-68
品德课程是学校乃至全社会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作为德育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品德课程的实施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加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顺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小学阶段取消了《思想品德》课,设置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全新的课程。  相似文献   

19.
为了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使广大实验区的教师使用好新编人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人教社综合文科室于2004年4月22日至23日在重庆市召开了本学科全国各实验区课改实验工作研讨会,全国23个省市地区的教研员、实验区教师近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而新课程改革下的评价体系是多元的,在评价方式与方法方面,《品德与生活》采用多主体的评价机制,评价的主体不仅有教师、学生,还可以有家长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强调在评价过程中的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及家长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