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纽问题是音韵学研究领域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至今仍存在不少争议。文章通过分析三种主要韵图对《广韵》重纽字的处理来研究宋元时代重纽现象的变化。并进一步证实:重纽的语音对立到宋元时期进一步消失;重纽的三等、四等韵的区别,原因在于来源不同,因此这两类字到了后代也走向不同的演变方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音切声韵分别系联后考察师古韵类开合口和重纽的性质,认为师古音切韵类开合关系相当一致,唇音字不分开合;师古音切喉牙唇音重纽韵在反切下字上无对应关系,不能用师古的反切下字定被切字属于寅A类或寅B类重纽韵字。  相似文献   

3.
利用统计归纳法,对两种《楚辞韵读》用韵进行统计,发现两种《楚辞韵读》用韵同中有异。相同表现为对某些韵例入韵及无韵处理相同,对大部分韵脚字的韵部归部相同,对韵例有否合韵现象理解相同。相异表现为韵部多寡存在差异,个别韵脚字的归部、对个别字是否入韵以及异文处理等方面不同。  相似文献   

4.
古本纽和古本韵是黄侃古音学的基石,本文正面阐述黄侃以代表字的切止字推求古本纽,从黄侃所举本声本韵,本声变韵,变声变韵三类代表字概括出推理逻辑式,即从个别到一般,进而在一般意义的逻辑法式上看出黄侃在“求解古本纽”本题时并没有涉及古本韵问题,只是代表字的选择和分类才把韵部作为参照,而这是找代表字,不是找古本纽。从大量的审音表目材料看,也可说黄侃古本纽从中古声类音系统纳内部审得,更能表明求古本纽与古本的韵无关。黄侃把中古开口一等,四等韵作为上古本韵的选择对象,按此标准在黄侃求证本韵时列出的作业表:钱玄同《韵摄表》上作业,准确率分别达97.1%和91.1%,求古本韵与古本纽无关。以一等韵和四等韵为上古本韵,合乎现代音系学原理,黄侃还中经钱玄同受到高本汉的间接影响,黄侃并没有用循环论证。  相似文献   

5.
《广韵》二百六韵韵类的划分,自陈兰甫发明系联反切下字的科学方法之后,近现代音韵学家多作过进一步考究,方法和结论自然是“后出转精”的。但各家分类有所出入,意见一直有所分歧。争论的焦点在于重纽问题,凡正视重纽的,就与陈氏相近,韵类划分就比较多;无视重纽的,则与陈氏相异,韵类划分就较少。重纽实在是一个关系科学认识《广韵》音系的重要问题,不能置之度外。下面结合前辈语言学家的研究,对此问题谈点想法。一、《广韵》重纽的实质重纽问题自提出以后,在研究方法上就受了韵图的影响和限制,因而凡韵图中将支胀祭真育谆仙侵…  相似文献   

6.
明代章黼编纂的《韵学集成》与《古今韵会举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承袭了《古今韵会举要》中的释字体例、声类中"七音清浊"的标注和绝大多数韵字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它又对《古今韵会举要》的反切进行了较大的改易,对韵字的排列次序、韵目的归部等方面都进行了改易.  相似文献   

7.
江有诰《诗经韵读》与王念孙《古韵谱》的用韵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对句末韵字的入韵方式理解不同;对某些句中字是否入韵理解不同;对句末韵字和句中字是否同时押韵理解不同;对某些句子或篇章是否有韵理解不同;对某些篇章韵例理解相同,但对入韵字理解不同。通过比较发现,总体而论,江氏和王氏在研究《诗经》用韵上各有得失,江氏之得远远多于王氏。相较而言,江氏对韵和非韵的辨别,比王氏高明;江氏比王氏更注重同篇各章在韵式上的整齐性;江氏在分析句中字是否入韵时,较王氏谨慎;江氏对某些句子或篇章是否入韵的处理,较王氏有道理。  相似文献   

8.
考察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中重纽反切的反切上字、反切下字以及重纽字作反切上字的情形,发现胡三省音注中重纽A、B类不互相用作反切上字,重纽A、B类都与唇、牙、喉音字以外的三等韵关系密切,而且胡注中重纽B类字与一等韵、二等韵、四等韵也有混切现象。胡三省力求恪守《广韵》的重组韵的区别特征,但也透露出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共同语的实际变化。  相似文献   

9.
明代北散曲在承继元代散曲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着自己的发展特点。在用韵方面,它以《中原音韵》为宗,但有所突破;押韵方式上,种类有别,各韵部中平、上、去声字的合押情况也多有不同;用韵宽严方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遵守《中原音韵》韵部中韵字押韵的程度各有不同,超越《中原音韵》韵界不同韵部韵字合押的情况也各有特点。这反映出了明代北散曲小令的用韵特点。  相似文献   

10.
《全明散曲》韵谱与《中原音韵》韵谱交错参差的深层次原因,主要与周德清建立的音位间架、明代曲家选取曲韵脚字的倾向性有关。《全明散曲》韵谱收字不包含异体字,就字在《全明散曲》韵谱中出现的频率可分为:常用字、非常用字;就《中原音韵》韵谱收字的系统性可分为:系统性失收字、零星失收字;就其为前代或同时代韵书收编的情况可分为:《广韵》或《集韵》所收字、明代字书所收字、明代曲韵书所收字。《全明散曲》韵谱收录了四例具有方言特征的入韵方言词。  相似文献   

11.
《诗经》用韵是有一定标准的。顾炎武的《诗经》韵读反映出他以句句入韵为《诗经》的主要韵式;王念孙、江有诰的韵式较段玉裁复杂,包含了多种句中韵的类型。我们认为四家韵式中,偶句入韵和虚实字脚不相押为《诗经》的主要韵式,其韵读为韵脚字系连的主要材料;句中韵和小停顿处入韵为次要韵式,其韵读只在出现频次较高或韵相近的情况下对韵部归纳起辅助作用。此外大雅中有部分颂诗是无韵的,不能作为韵字系连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顾炎武《诗本音》以"无韵"对待的诗句,段玉裁当作"合韵"。"无韵"与"合韵"的对立不是段氏有意放宽了押韵的原则。段玉裁用"读如"或异文标示实际押韵音的例子揭示出合韵的本质,即韵脚字在古音系统中的读音与其实际押韵音异部。"无韵"与"合韵"对立的原因是,顾炎武不知某些字有实际押韵音与古音系统中归部音(本音)之别,遇有韵脚字异部者,按"无韵"对待;段玉裁严格区别实际押韵音与古音系统中之归部音,将韵脚字未按本音押韵的情况视作"合韵"。  相似文献   

13.
从开合口的层面分析汉语语音的发展过程,可以从一个侧面来揭示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以唇音的角度,逐字探讨语音系统所发生的开合口变化,发现在韵部合并及声母的影响下,《韵镜》一系韵图唇音字中的非组三等凡韵合口字发展到《韵法直图》一系韵图时全部变成了开口字。  相似文献   

14.
王力先生在《诗经韵读》一书中用通韵或合韵来解释《诗经》中异韵部字的押韵现象。其中,多数是有道理的,但其中有些用例,可以不作为通韵或合韵的韵脚来处理,或者看成是交韵,因而可以不看作是通韵或合韵;也有些用例,可以根据其在《诗经》中总的押韵情况进行重新归部,就会形成同韵部的字押韵,而不是异韵部的字押韵,因而不必用通韵或合韵来解释。这样处理以后,《诗经》中通韵和合韵的用例就会减少很多,从而可能更符合《诗经》押韵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5.
《书学正韵》是元代文字学家和书法家杨桓所撰,书名虽以"韵"定名,但书中兼存篆、楷两种字体,其中的文字现象同样值得关注。本文将《书学正韵》小篆字形与《说文解字》小篆字形进行逐一对比,将其归纳为异写字与异构字两类,在对比中发现《书学正韵》中的小篆具有复古化、圆弧化和隶楷化的特点,并结合具体字形对其特点进行分析解释,探讨其中体现的文字学规律。  相似文献   

16.
曾运乾研究《切韵》以审音法为主要手段,论《切韵》有51声类,从《切韵》反切用字的规律、切语上下字的相互配合的规则审辨声类,并按切上字分组的趋势归为鸿声、细声两大类,代表了研究《切韵》和古音颇有成就的旧派音韵学派  相似文献   

17.
邵荣芬先生的《切韵研究》可以称得上是继李荣先生《切韵音系》之后在《切韵》音研究上的又一部力作。《切韵研究》一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不拘成见,提出并充分论证《切韵》基础音系是洛阳音系,并掺杂一些金陵音性质的学术观点;持论有力,对高本汉的学说进一步修改论证;广涉文献,补充并修正前人的相关论述;小心求证,对"重纽"等一直疑而未决的问题提出新解等;"古今通观"的学术思路。  相似文献   

18.
重纽问题是进一步了解《切韵》音系结构的关键,对重纽问题的解答不仅成为衡量整个中古音研究成果的标尺,而且对上古音及近代音及等韵学理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前贤时哲对重纽韵系中舌齿音之归属的检讨,对今后该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浅谈韵距     
王君敏 《语文知识》2002,(11):13-14
押韵就是“韵文某些句子在句末或其他相应部位用相同或相近的韵字“。(《修辞通鉴》)而这些韵字之间的距离即是笔者此处所说的“韵距”。韵距的长和短,等一和参差都具有一定的表情功能。先说韵距的长和短。韵距长,则给人驰  相似文献   

20.
《永乐大典》二万二千余卷宏篇,仅八百一十三卷存世,幸有《永乐大典目录》保存其完整韵字体系。该目录出自道光年间刊刻的《连筠簃丛书》,另有清抄本含《永乐大典目录》六十卷、《永乐大典韵总歌括》一卷、《永乐大典韵总》四卷,可补《连筠簃丛书》中《永乐大典韵总歌括》及《韵总》之阙。借此对《永乐大典目录》中韵字出现的“空位”“涂黑”现象逐一分析,究其本貌,推其原因,以完善《永乐大典》韵字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