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好的的记叙文正如好的电视剧,情节精彩,故事性强,悬念重重,能引人入胜。但考生写记叙文,演绎故事,通常存在这样毛病:情节简单明了——没有矛盾,没有悬念,没有铺垫,没有照应。平铺直叙,平平淡淡,读了开头就能知道结尾,给人以味同嚼蜡之感,毫无张力可言。"文似看山不喜平",考生对这句话耳熟能详,  相似文献   

2.
当前的高考作文中,学生以写作议论文为主,如何让学生在考场上写出一篇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记叙文,是当前学生写作的一大难点。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记叙文"要有真挚的情感""要有曲折的情节""要有传神的细节""重视环境描写"等四个方面加以探讨,以期能对高中记叙文写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记叙文写作是中考和高考必考的文体之一,而且许多考生习惯于写记叙文,尤其是中考考生。有鉴于此,掌握好记叙文得高分的技法是非常重要的。笔者通过评判考场作文,结合学生平时记叙文写作的实际,认为写好记叙文须做到“五美”。丰满美很多学生在考场上喜欢写记叙文,但写出来的文章给人以空泛之感,平淡无味,言之无物,像个“瘪三”。究其原因,除了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的功夫不到位之外,还有写作技法上认识不到位的原因,记叙文要写得内容充实、具体,言之有物,具有“丰满美”,可通过三种方法达到。1、增设感人的情节、场面或细节有些学生的记叙…  相似文献   

4.
有很多同学在写记叙文的时候都有一种困惑:写记叙文并不难,可为什么自己的文章读起来寡然无味呢?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文章行文活泼,生动有趣呢?其实,在作文中适当地变换人称就可以让自己的作文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相似文献   

5.
说明文是一种重要的实用文体。它用语准确、结构严谨,但是它不像记叙文那样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往往容易被教师上成科学课,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如何挖掘作品的内蕴从而拨动  相似文献   

6.
“形象丰满”是作文发展等级中对记叙文刻画人物形象的基本要求。学生写记叙文,大多数以叙代绘,流于呆板的叙事,少情节,不生动。很难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在这上面,我觉得应从电视中汲取一些养分。今天的电视剧就有适应并推动情节发展的场景,让观众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容易进入戏里,随戏里人物或喜或忧。能“锁定”不少观众。我们所要求写作的记叙文就是这种能“锁定”读者心灵的“电视剧”式的作品。因此,丰满人物形象就要在描写上做文章:运用描写,细绘性情。一、绘“特写”以显示特征有人说:“树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天下也便没有特征完…  相似文献   

7.
记叙文是中考作文中最常见的文体,考场上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写记叙文。好的记叙文往往具备六个要素:准确的审题,新颖的素材,深刻的思想,起伏的情节,生动的描写,巧妙的结构。因此,笔者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从"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细节描写"几方面进行专题写作训练。希望可以降低训练的难度,强化技能,提高写作水平,在考场上获取高分。  相似文献   

8.
情节,是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记叙文的情节一般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组成部分,我们在写记叙文的时候,这四个部分要叙述完整,也要详略得当,还要注意曲折有致、引人入胜。具体说,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情节叙述完整情节叙述完整了才能给人完整的印象,才会让人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既是人们认知的需要,也是故事发展的需要,更是表达主题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一、课前准备认真对照《记叙文(小说)叙述发展性评价表(试验)》(以下简称《评价表》),尤其是"情节结构与线索""逻辑顺序与流动"两个项目,修改沈其忆的《声音》,使其情节更有波澜。(《评价表》与《声音》附后)  相似文献   

10.
<正>记叙文中,叙述、描写是主体,议论是必要手段。在记叙文中,适当的议论是必要的。记叙文的议论一般用在开头和结尾,它不仅能把感性和理性有机融合,而且常常画龙点睛,给人以锦上添花之感。那么,在记叙文中如何运用议论呢?其一,先叙后议。就是在简明的叙述之后有一段议论性文字,紧接  相似文献   

11.
一、命题特点 记叙文是高考完形填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类文体。体裁主要是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记叙文多以人物为中心,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按时间的发生、发展和结束来展开叙述。近几年的高考完形填空题中的记叙文主要以叙事、记人为主,大多数都富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给人以人生的启迪或是充满了生活情趣或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12.
潘峰 《新读写》2010,(7):63-68
如果一部电影刚看到一半就能猜到结局,肯定让观者感到乏善可陈。同样的,一篇记叙文没有曲折、没有高潮,一味平铺直叙,读来难免味同嚼蜡。写记叙文时,如果懂得精心铺垫、“卖卖关子”,定能令文章丰满优美。那时候,你的文章就会像一部画面精彩、情节跌宕的电影大片一般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3.
<正>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三者"相依为命",孕育出小说的生命,决定着小说的档次。中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虽说不能完全与小说相提并论,但这"三要素"同样是记叙文必需的"零部件"。所以,向名家大师学习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和环境描写乃是提升记叙文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这里,我们重点谈一谈环境描写,希望能给你以启发。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的《史记》在情节的安排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及永久的艺术魅力。“文似看山不喜平。”对于情节的叙述,如果采用“竹筒倒豆”的方法,一下子兜底翻出,诚然爽快,而那就好比一马平川上观风景,叫人读起来兴味索然,恹恹欲眠。反之,假若作者在行文时有起有伏,有高有低,张弛有度,跌宕生姿,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这样的文章,读者诵之定会爱不释手。司马迁是处理情节的高手,他总能把情节安置得有波有澜,变化多端,仿佛来如骤雨,去如轻烟,非常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那么,司马迁处理情节有哪些高招呢?根据笔者的咀嚼揣摩,大抵是这样的: “盘马弯弓射不发”。司马迁安排情节的第一个妙法,就是巧设悬念,跌宕起伏。这里举《信陵君  相似文献   

15.
正"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百姓真实生活情感"。记叙文情节设计"接地气",就是要按照百姓的知、情、意、行规律来设计情节。既食人间烟火,不将人物"神"化;又尊重客观规律,不违反生活的事理逻辑。  相似文献   

16.
<正>"文如看山不喜平",记叙文要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收到尺水兴波、引人入胜的奇效,巧设悬念,制造波澜是一种好方法。如何设置悬念呢?一、以"节外生枝"法设置陡转的情节要敢于打破事件叙述的既定的思维流程,不再沿着现成的行文思路走,而是采用"节外生枝"的方法,设置令人意想不到的陡转情节,造成悬念,形成曲折波澜。请看梅雨《白老师的大海》的开头三段:白雪梅老师来到大青山深处这所乡村中学教初二  相似文献   

17.
写好记叙文,选材是关键。只有具备与众不同的典型材料,文章结构方能以独特取胜,内容方能以丰满见长。那么,怎样才能选好素材,写好记叙文呢?一。选材要突出中心,给人以主题鲜明之感。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无论是话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写作之前都要先确定最佳中心,然后围绕中心谋篇布局。因此,选材时,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具体来讲,方法有三:  相似文献   

18.
第一部分高考题实例点评Ⅰ记叙文记叙文就是写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发生的经过,常见形式有人物介绍、故事、新闻报道等。记叙文的写作方法通常有三种方法:顺叙、倒叙、插叙。写人时,要注意选材内容的主次之分,常常是按时间的顺序来写;叙事时,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合理安排情节。记叙文有五要素:  相似文献   

19.
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说:"为文不知用旋转之笔,则文势不曲。"清代文人袁枚也说:"凡做人贵直,而作文贵曲""文似看山不喜平"。他们都是在说写文章尤其是写记叙文最好要做到结构曲折多变,跌宕起伏。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时而落崖惊风,时而小桥流水,引得读者随着情节的起伏、人物的悲  相似文献   

20.
据统计,有八成多的考生在高考时把话题写成议论文,但高分作文却多是记叙文,像《赤兔之死》、《最美丽的鸟儿》等满分作文写的都还是故事。多年来,高中生写作以议论文为主,似乎记叙文的训练任务在初中已告完成,而故事写作则更难列入正规的作文训练。这种观念和做法的科学性是很值得怀疑的。在不限文体的话题作文时代,高中生不妨多写些记叙文,尤其是故事——把话题写成议论文的路子很窄,立意思路甚至语言往往大同小异,容易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而记叙文、故事的写作则是一方自由天地,可以写得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如果说议论文比较容易敷衍成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