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各种语言本身的"素质"不同,形成诗节奏的方法也不相同,但其共通之处是:节奏是由同一类基本单位的不断重复、反复回旋形成的,这一基本单位即诗的基本节奏单元.汉语诗的节奏是顿歇节奏而非音步节奏,其基本节奏单元是音顿.由不同音顿向外发展构成音顿节奏体系、意顿节奏体系和行顿节奏体系.汉诗音顿节奏的特征是:其节奏点是音组间的顿歇,顿歇具有形式的多样性和音义双重性,顿歇显示了汉语语音的优越性.汉诗音顿节奏植基于汉语语音特征,确立汉诗是音顿节奏的观念,就能揭示古今汉诗音律的本质特征,新诗诸多复杂的音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2.
新诗的节奏单元是音顿和意顿,由此建行构节形成音顿连续排列节奏和意顿对称排列节奏两大体系。新诗的用韵方式有传统式和现代式两种,新诗韵律除节奏和诗韵外还有同音堆集等辅助方式。  相似文献   

3.
新诗的语言节奏是声音大致相等的时间段落组合后形成的有规律的起伏。新诗语言节奏包含多个层次,是由一批最小的发音单位组合并向外发展而成的一个有秩序的统一体。新诗格律节奏构成的最基本节奏单元是音顿和意顿;向外发展形成两种建行方式——音顿连续排列建行和意顿对称排列建行;再向外发展就形成构节构篇的形式化节奏体系和口语化节奏体系,其基本构形原则是“句的均齐和节的匀称”,由此形成新格律诗体丰富的具体格式。  相似文献   

4.
<正>【主持人语】汉语诗歌的节奏是什么?这个问题在诗歌理论界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百年的新诗节奏理论,大致有平仄节奏论、重轻节奏论、音组节奏论、音顿节奏论和音节节奏论等。这里发表的三篇论文,都是主张音顿节奏论的。三篇论文共同主张打通汉语新旧诗律来研究节奏,共同主张立足汉语自然语音探究汉诗节奏,共同认为汉诗表示节奏的本质特征是顿歇,从而都把汉诗基本节奏单元称为音顿。这种研究思路应该得到充分  相似文献   

5.
当今新诗格律理论有两种体系令人瞩目,一是以闻一多为主的顿数整齐理论,实为音步节奏体系节奏模式;二是林庚的半逗律理论,实为音顿节奏体系的节奏模式。许霆"意顿"的发现,证明顿数整齐论的音步体系节奏模式并不符合汉语语音特色,是一种错误的理论,唯有林庚音顿体系的半逗律诗体才是符合汉语语音特色的正确节奏模式。本文沿着林庚的研究方向,试图构建符合自然朗诵且体式远比林庚半逗律诗体丰富多姿的"意顿"式节奏模式诗体。法文音顿诗体又称"音节诗体",为了与国际接轨,汉语诗歌也采纳这一术语。  相似文献   

6.
汉诗节奏是在汉语的自然节奏基础上形成的。汉语节拍群既是由顿歇同时也是由重音划分和标志出来的,但主要是由顿歇划分和标志出来的。汉语节奏的形成,一方面是对汉语自然节奏单位节拍群的分解与组合,另一方面是对汉诗节奏单位音顿的等时化与强化。汉诗音顿中表示节奏基本条件的是占一定时间的音组,表示节奏本质特征的是音组后的顿歇,其中顿歇是汉诗节奏点,它是划分音组的标志。因此,汉诗的"音节·顿歇"节奏,也可以简称为"顿歇"节奏。  相似文献   

7.
鉴于部分格律体新诗作品节奏美并不强的现实,本文追溯了西方音顿体系节奏和音步体系节奏的本源,发现汉语诗歌是典型的音顿体系节奏而不是音步体系节奏,而我国新诗格律的"顿数整齐论"和"音步对称论"是受西方音步理论影响而形成的,因而导致了部分作品节奏美不强;汉语诗歌必须回归音顿体系的正轨,才能完备地实现汉语诗歌节奏美。汉语音顿体系诗歌在创作中形成了具体形式法度,可供创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8.
不论是英语诗歌还是汉语诗歌,诗律单元都是一种双重结构,即是音律节奏单元和言语节奏单元的结合。文学革命后,一方面面对无形式的批评,另一方面面对无法援用声律的困境,中国新诗采取了一种折中的办法,即转向英诗等时性重复的音律观念,利用音组来建立诗律节奏。这种诗律单元被认为是绝对存在的,它以词语和句法为判定标准,它的基本节奏单位是二音节音组和三音节音组,它在诗行中组织的原则是等时性反复。但这种诗律是相对的,它的单元并不是真正的诗律单元,词语和句法是相对的判定标准,二音节音组和三音节音组的基本节奏单元是机械的、不合理的认识,等时性重复原则与言语节奏本身是矛盾的。这种诗律单元其实是言语节奏单元,以这种单元建立的所谓格律诗,其实还是自由诗。  相似文献   

9.
卞之琳是在格律新诗的创作和理论方面都有重大贡献的诗人。本文试图从卞之琳历年关于新诗格律的论述中总结出其新诗格律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把它放在新诗格律理论探索的历史上给予评价。卞之琳的新诗格律理论既继承了闻一多、孙大雨新诗格律方案中以音尺(闻一多称“音尺”,卞之琳称“顿”,孙大雨称“音组”)为新诗节奏单元的核心意见,同时又扬弃了闻一多格律方案中的机械论因素和孙大雨的本质主义倾向,使这一方案更加符合现代汉语声韵和节奏的内在规律。卞之琳先生对新诗格律理论的突出贡献还在于区分了汉语诗歌的哼唱型节奏和说话型节奏,并首次阐明了这一区分的语言学依据。卞之琳认为,我国古典诗歌的节奏主要是哼唱型的,新诗则主要是说话型的。这一看法实际上从理论上分别了新诗和古典诗歌两种不同的节奏模式,同时肯定了说话型节奏作为自由诗和格律新诗共同的音乐(节奏)性质,为形成统一的新诗音乐性理论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立足我国新诗体形式建设,梳理了百年新诗发展中关于新诗的诗行煞尾音组设置的理论探求和创作经验,得出了如下基本结论:煞尾音组设置的最佳选择不仅对格律体新诗音组等时停逗节奏起一种辅助作用,更能为自由体新诗另辟一条和音组节奏交相辉映的调性节奏新途径起重要作用。因此,诗行煞尾音组如何最佳设置必须及早提到新诗形式建设的议事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11.
西方诗歌与汉语诗歌成熟的格律诗体,普遍存在半逗律"行间音顿节奏"与轻重律或长短律"行内音步节奏"相套叠的节奏形式.汉语诗歌的节奏也是半逗律行间节奏与行内一拍子轻重节奏相套叠的形式.利用对称五范式改进林庚的半逗律诗体,并引进平仄,是探索新诗格律化运动的坦途.  相似文献   

12.
许霆和鲁德俊倡导新诗格律的两大体系论,即音组等时节奏和意群对称旋律。与此相关,也涉及新诗的程式化与口语化、吟咏调与说话调、听觉性与视觉性、音乐性与思维性。新诗的音乐性不等同于音乐,应是为汉语的形、音、义所决定的诉诸读者视觉、听觉和知觉三位一体的统一物。  相似文献   

13.
电视散文中的节奏鲜明,其节奏具有多层级、多套叠的特点。在音步层、基本节奏单元层及节奏群层中分布着诸如音顿律、平仄律、声韵律、扬抑律、快慢律、长短律、重轻律等七种节奏形式,它们或同时存在于一个节奏周期里,或出现在大周期中不同的小周期里,为电视散文的语音美、意境美营造起到了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汉语节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具有节奏的周期模式、节奏形式和节奏层次。这是汉语的节奏规律。语音的对立因素呈周期性组合的结果便形成了语言的节奏。汉语节奏的周期模式有往复型、对立型、回环型三种。语音的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的异同对立统一成周期性组合的结果 ,形成了汉语的音顿律、长短律、平仄律、声韵律、重轻律、快慢律和扬抑律七种节奏形式。汉语的节奏周期由音节周期组成音步节奏层 ,由音步周期组成基本节奏层 ,由基本节奏周期组成节奏群层 ,构成了汉语的三大节奏层次。这就是汉语的节奏规律。违反汉语节奏规律 ,语音链读来就会生涩拗口  相似文献   

15.
《鸟鸣涧》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诗人以禅入诗,通过"人闲""花落""山空""月出""惊鸟"等意象的选取,以及动静相称的艺术手法的运用,描绘出一幅静谧安宁空旷的春夜溪涧图。摘选的译文分别用散文体、非韵体和韵体来追求形与神的对等。本文借助许渊冲先生关于译诗的三美标准即"音美、形美、意美"来对比分析不同译本对原诗形与神的传达,旨在探索汉诗英译的新途径:认为汉诗的音韵、对仗、节奏均齐,可以借助英诗的抑扬格律与音步、整齐一致的句子结构、四行诗体等来传达;而汉诗意境的译介反映在英语诗歌中即是选词和意象的黏合——以何种英语句式组合所选意象。  相似文献   

16.
现代格律诗.也可以叫格律新诗、新格律诗或白话格律诗。现代格律诗派主要人物闻一多认为新诗的格律应做到三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并指出新诗的格律就是节奏。主要是韵和顿(音尺),这些理论使新诗的创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7.
章指出了重建汉诗格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为古今音系不同,汉诗旧格律脱离今人口语,走过百年历程的新诗又至今还未形成格律,作在考察了古诗格律的流变之后,发现历来汉诗格律均具音律、声律、韵律三大要素,只是各有不同格式而已;为此,提出新诗应根据现代汉语节奏规律,来确立以普通话为规范的新格律。  相似文献   

18.
新诗诞生后,音乐美成为新诗艺术追求的重要内容。格律是新诗音乐化的基本手段,新诗格律的主要目标是形成有序的节奏,是形成音乐美的主要元素。新诗的音乐美追求体现在诗的微观和宏观上。音组或顿是格律的基本单位,它们的组合演奏出了诗歌微观层面的音乐感,诗歌的节奏组织有严格的规整性和灵活的自由性两种。在宏观上,新诗采用音乐的整体结构方式,形成一唱三叹、回转反复的旋律效果。  相似文献   

19.
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其诗歌翻译成就卓著。卞氏非常注重音韵与节奏的传达,其译诗基本保留了原诗的音韵结构,很好地表现了原诗的音韵美。他创造性地采用了"以顿代步"的翻译方法,为以音步建行的英诗找到了以顿建行的汉语对应表达方式,使得原诗的节奏美与音乐效果在译诗中得到充分再现。  相似文献   

20.
陆志韦因最早自觉地进行新诗节奏试验而在新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表征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白话做诗原则下,自《渡河》中南腔北调的精神奋斗失败后,摹仿无韵诗以北京话的轻重音作为新诗节奏的基石,为新诗格律探索在自由诗派的自然语调、新月诗派的整齐划一和后起的音组说之外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陆志韦虽然意识到轻重的局限而回撤到中国传统的用韵,但其《杂样的五拍诗》不仅是具有诗歌形式的试验品,更因为其中凸现的"经验隔断"使它成为我们考察转折时代诗人政治与审美错位的一个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