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军伟 《文教资料》2011,(4):114-115
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理论思想,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论证了人的主体性是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创造性的统一。这对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激发和发挥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谭萍 《班主任》2000,(2):3-4
当前,学校教育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出了主体性教育的问题。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把受教育者看成能动的、独立的主体,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尊重其独立人格,唤醒其主体意识,培养其在社会活动中的自主性、自为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潘礼琴 《文教资料》2005,(26):51-52
教育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归宿,教育的宗旨是促进人的发展,并且通过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充分的主体性”基础上,人的主体性指向个人作为主体存在对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等方面的一种自觉能动性,是激发个人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社会的高度发展需要的是高度发展的人,即一个具有主体性——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遵循以“主体性”为核心的自由教育原则,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在学习中得到求知需求的满足,自我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并更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道德人格,即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它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培养主体性人格,必须实施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即以人为本,强化主体意识;理解对话,尊重主体地位;回归生活,实现主体道德体验。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主体性发展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主体性发展体现了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创造性、选择性和超越性。本文对大学生主体性发展面临的两难困境做了详细分析,指出扫除大学生主体性发展过程中的障碍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支点。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道德人格,即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它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培养主体性人格,必须实施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即以人为本,强化主体意识;理解对话,尊重主体地位;回归生活,实现主体道德体验。  相似文献   

7.
幼儿的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纵观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社会越发展越需要开拓进取、积极创新的人才.因此,发扬人的主体性,培养人的主体活动能力是新时期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德育充分调动了大学生群体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顺应了时代特点,体现了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南开大学以党团组织为依托,以班级建设为基础,以社团活动为支撑,以学生组织为载体,以心理疏导为保障,以制度建设为平台构建的主体性德育模式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乡村教师内生性专业发展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影响乡村教育振兴,提升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质量,激发乡村教师自觉、自主、自为发展的系统工程。内生动力不足、自主能力不强、自觉意识不够、自为能力不高是制约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的现实瓶颈。突破这一瓶颈需要加快构建人文性、保障性和专业性三位一体的“‘S-G-S’内生性专业发展服务体系”。以政策推动教师培训研修高效运作、打造尊师重教的乡风文明生态、完善乡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环境是推进乡村教师内生性专业发展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学生主体性文化是学生所具有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建设学生主体性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创建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针对其特点和作用才能从多方面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发展是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使幼儿的主体性获得良好发展呢?笔者拟对此作一些探讨。一、幼儿主体性发展及其必要条件主体性是一个复杂的哲学概念。一般认为,它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对于幼儿来说,主体性是指幼儿在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基础教育中人的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主体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是否能建构一种尊重人的主体发展性和主体生成性的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很值得反思,并在实践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人的主体性的理论视野反思当下的基础教育,我们看到,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正在走失,学生处于“无自我的主体”状态。要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主体性原则,实际就是重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和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自为性和创造性。要建立多元智能观,尊重学生主体的差异;要打破教育的工业化生产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尊重学生的自由思想的权力与话语权力;要建立双主体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主体需求出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要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性学习。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实践模式,其根本特征是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主体人格和主体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并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就教育活动而言,一般是指受教育者即学生的主体性,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教育对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的主体性发展水平,是人的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自我追求的目标、自主学习的时间、主动探究的空间和独立钻研的问题,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5.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农民作为乡村文化振兴最重要的主体力量,其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和提升不仅对于加速农民现代化进程、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践行。然而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中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主要表现在思想道德提升、传统文化发展、公共文化建设和乡风治理等多个方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经济发展条件滞后、传统小农意识残余、城乡文化供给失衡、乡村群体分化加剧和部分基层政府执行偏差等。当前应通过筑牢农民文化参与的经济基础、构建面向农民文化需求的供给模式、提升农民文化主体性认知、优化农民文化实践的组织支撑、完善农民文化自主创新的保障机制等多项举措,切实提升广大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为振兴乡村文化提供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16.
学生的主体性特征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传统的课程目标模式钳制了人的自由个性,从而阻碍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课程的过程模式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 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特点,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适应时代教育理念的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17.
杨庆国 《文教资料》2007,(27):79-81
主体教育倡导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与生成性,视课程具有自律自主及自为性的文化品性。主体教育的建构对传统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本文从主体的交往性、创新性、生成性、参与性等方面探讨主体教育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体性理论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以生产实践活动为实现路径,倡导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作用的发挥。多年来,受教育者在传统教学模式、功利性价值审视和僵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影响下,内在主体性表现为缺失,沦为了单纯的知识的储存器。因此,以马克思的主体性理论为指导,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作用的问题,结合现实积极探讨并提出提高和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有效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的主体性是指其作为受教育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由于在培训中受忽视农民工的个体差异、农民工之间缺乏交流、农民工自主学习能力偏低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工缺乏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培训中提升农民工的主体性,需要加强教师和农民工的对话,尊重农民工个体需求,组建学习共同体,培养农民工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世界教育的发展,学校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文化性正日益凸现。一方面,学校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已日益由教育活动的被动执行者转向教育活动的主动设计者,成为自为、自主的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