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况的物理量,在求解与两个物体运动有关的物理问题时,速度不仅联系着它们之间的运动关系,而且联系着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因此,常能为解决问题提供关键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个物体运动的简单行程问题的基础上,初次接触有关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从一个物体运动到两个物体运动,是学生学习行程问题的一次跨越.……  相似文献   

3.
《考试》2008,(Z1)
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存在的现象,一切物体都处在不停的运动中,而我们平时所说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参照物选择的不同,则物体的运动情况就有可能不同。在解决有关行程问题时,如果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则能使情景化复杂为简化,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种物体,从整体来看,它是有若干个独立的小物体组成.整体可表现为某一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但从每个独立的小物体来看,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又表现为不同的受力情况,这类物体往往组成"线状"的形式,我们把这类物体叫做连续质点物体.由于这类物体可分可合,因而变化多端,可应用于多种物理情景来训练和  相似文献   

5.
教学设想《物体运动的方式》的教学是在学生对运动有了基本了解,认识了运动相对性的基础上,对物体运动的方式及其特点进行集中研究,并将它们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并以集合的形式表示出来,从而形象、具体地表示物体的各种运动方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合作探究、操作、观察、讨论,体验成功的快乐。随后教师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将对物体运动的方式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思维由运动方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延伸到自然界中许多事物的相互联系,从而帮助全体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明白物体有…  相似文献   

6.
五年制第七册中关于行程问题的应用题,是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为了扩展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更多地熟悉两个物体运动变化时的数量关系,防止解题时死套类型或公式,编者在练习三十三中设计了一些稍有变化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第2课。教材分析《物体运动的方式》的教学是在学生对运动有了基本了解,认识了运动相对性的基础上,对物体运动的方式及其特点进行集中研究,并将它们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并以集合的形式表示出来,从而形象、具体地表示物体的各种运动方式之间的相互联系。究、操作、观察、讨论,体验成功的快乐。随后教师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将对物体运动的方式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思维由运动方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延伸到自然界中许多事物的相互联系,从而帮助全体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8.
【导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导学思路】1 单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与反映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 ,因运动速度、方向、起始地点和时间不尽相同 ,可能导致不同结果 ,而使原本简单的“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复杂化。然而 ,它们间的本质关系却是一致的。据此 ,只要运用动画或学具、教具的操作演示 ,或加强看图回答问题、提问题的基本训练 ,引导学生充分感知两个物体运动方向、速度、起始地点和时间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情况 ,及它们与结果的关系 ,就可实现学习的创新和高效。2 行程问题与工程问…  相似文献   

9.
胡耀合  贾保成 《考试》2003,(3):7-11
五、两个物体刚好分离的临界条件两个物体从接触到分离,是常见的一类临界情况。它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物体从接触到分离。刚好分离的临界条件是,它们尚未离开,但它们之间弹力为零。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64页例3。 教材与学情分析 行程问题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习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教材从达部分开始,将研究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的运动情况。本节课以“相遇求路程”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11.
行程问题是反映物体匀速运动的应用题。它的变化情况较多,有的涉及一个物体的运动,有的涉及两个物体的运动。后者又有相向运动(称为相遇问题)和同向运动(称为追及问题)等情况。每一种情况都有求路程、求时间、求速度之分。有些行程问题较为复杂,学生难以理解与解答。现介绍以下几种解法,供同仁在教学中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伟大导师恩格斯说:“一切运动的基本形式都是接近和分离、收缩和膨胀,———句话,是吸引和排斥这一古老的两极对立”(《自然辩证法》第55页)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宇宙的运动物质都具有吸引和排斥这一对矛盾,而且正是这一对矛盾决定了物质的运动。地球上的物体之所以静止,就是这个物体与地球或别的物体间吸引和排斥相互平衡的原因。例如,在桌上不动的重物就是桌面对物体的排斥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相互平衡,只有它们之间失去了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才会有变化。就拿我们物理课上  相似文献   

13.
当研究了太空飞行物绕地球或者其它行星运动的特点时,可以看出运动的初始条件和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决定了它们的运动特点.如果除万有引力之外,物体还受到其他作用力,物体的运动性质又将发生哪些变化呢?太空飞行物靠近地球大气层时,人造地球卫星(自带动力)的变轨,就属于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4.
当研究了太空飞行物绕地球或者其它行星运动的特点时,可以看出运动的初始条件和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决定了它们的运动特点。如果除万有引力之外,物体还受到其他作用力,物体的运动性质又将发生哪些变化呢?太空飞行物靠近地球大气层时,人造地球卫星(自带动力)的变轨,就属于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一.内能和机械能 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机械能是能量存在的两种不同形式,它们分别与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相对应.内能是由于微观分子的热运动及分子间的相对位置而使物体具有的能;而机械能则是由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及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而使物体具有的能.一个具有机械能的物体,同时也具有内能;但一个具有内能的物体,并不一定同时也具有机械能.例如一个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我们通常认为该物体的机械能为零,此时物体仍然具有内能.内能和机械能之间同其他形式的能一样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例如在空气中高速飞行的子弹,因为克服空气的摩擦阻力做功,其机械能的一部分就可以转化为内能.  相似文献   

16.
力的要素     
一、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受力1.从力的作用形式判断“推、拉、提、压”等作用是常见的力的作用形式,只要有一种作用形式存在,就一定有力存在.例如:水平地面上有两个静止的篮球,只要它们没有挤压,即使相互接触,它们之间也没有力的作用.2.从力产生的条件判断力发生在直接接触的两物体之间(除重力、磁场力、电场力外),如果物体接触并有作用形式,则力存在.例如:足球运动员把足球踢向空中,若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表示足球在空中飞行的受力图中,正确的是()分析:球飞出去后,与脚不直接接触,从而不再受踢力的作用,球由于惯性继续向前运动,正确选项是A.3…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数学课外兴趣小组学习中.行程问题一直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题目中纷繁的条件、变化多样的运动状态……这些表象妨碍了学生对行程问题本质的把握和理解.使学生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运动的状态中。如何才能使学生透过这些运动表象的迷惑而轻松挖掘出行程问题的本质含义呢?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种解题方案——“化动为静”。这种方法具体表现在先假定一种正在运动状态下的物体静止不动.让学生通过对另一种物体的单一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使学生在直观示意图中确定出运动路程.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从而得出解答题目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内能、热量等热学概念,在高中阶段,有必要从本质含意上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辨别. 一、内能和机械能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它们分别与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相对应,并且对应不同的作用力.物体的内能是由物体内分子的数量、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决定的,它与分子数(宏观上表现为物体的质量)、物体的温度和体  相似文献   

19.
机械能守恒定律能很方便的解决连体问题,对多个物体组成的连体系统,要注意物体运动过程中系统机械能是否守恒.这种问题中单个物体的机械能并不守恒,所以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必须选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注意寻找连接体之间的物理关系,利用ΔEK=-ΔEP的形式列方程解决.一、连绳模型此类问题要分析清楚物体的运动过程,注意物体之间的速  相似文献   

20.
相遇应用题是行程应用题的一种,九义小学数学教材里的行程问题只教学“相遇”问题,即“两个运动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若干时间相遇”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讨论相遇应用题及其教学。相遇问题题中反映的仍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由于涉及两个运动对象,解题时除了考虑速度、时间、距离三者关系外,还要考虑:运动方向、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和运动结果。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掌握基本数量关系及其它们之间的变化和发展是教学的关键。所以,教学时要注意如下三个层次:一、在视例题前的教学,充分做好解相遇应用题的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