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终极目标,法律上将正义分为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从理论界到司法实践,一直是争执不下.我国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就是“重实体轻程序”,只要能实现实体正义,还原客观真实就可以不问手段,程序正义的薄弱使得审判的公正性大大削弱.这种功利主义的做法显然已经不适应当下构建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要求,我们必须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既不能走“重实体轻程序”的老路,也不能片面的追求程序至上,要寻求二者之间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事诉讼法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和“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立法者及法律的实施者的实体真实主义诉讼观念。中国刑事诉讼法立法需要改变将实体真实绝对化的诉讼观念,应当重视程序法和程序正以适应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刑事诉讼中程序性裁判是抑制权力滥用的平台,它可以用来规范侦查权的行使和有效地制约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又是公民权利救济的平台,它为当事人提供"为权利而奋斗"的机会;还是提高刑事诉讼效率的平台,它有利于程序性争议的及时解决和抑制当事人滥用程序诉权。  相似文献   

4.
从权利救济的视角言,侠的历史在场与公力救济自身的缺陷是紧密相连的。在传统社会,公力救济信任机制的危机以及成本的高昂,为侠的在场提供了空间。当然,侠的历史退场,与侠的滥觞是有关联的,但侠的滥觞并不意味着侠所代表的私力救济机制的退场,应该理性地对待侠,在体制内对侠进行改造,从而为公力救济提供更有效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刑事诉讼理念包括实体正义理念和程序正义理念。刑事诉讼实体正义价值和程序正义价值存在冲突,即二者往往难以同时实现,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把程序置于优先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是诉讼证明理论中的核心部分,本文认为我国的刑事诉讼证明责任应明确划分为举证责任和结果责任,以理清刑事诉讼过程中控辩双方的证明责任的分配及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7.
善对程序正义的功能理论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罗尔斯将其分为完善程序正义、不完善程序正义及纯粹程序正义。善与实质正义具有一致性,善对程序正义具有批评和校正功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内涵作出了简单阐述,并针对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基于效率视角的分配正义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分配正义一方面是产品的公正分配,另一方面是发展机会的平等,分配正义既对市场具有补偿性,又允许效率为基础的竞争的广泛存在,进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正确的认识分配正义要理解其历史性、公正性及其与效率相联系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0.
2007年7月,笔者有幸观摩了在长春举行的全国历史优质课比赛,获益匪浅、感触颇多。新老课程地区的参赛选手均显示了优秀的教学素质,实践课改,转变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学细节的处理和教学技巧的运用,如实物展示、导学提纲、辩论、模拟剧、情景体验等,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让听课的教师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1.
程序瑕疵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设中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正当法律程序的视角提出了这一问题,解析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设中的若干程序症结,进而构建了契合于法治要求的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的理性程序。  相似文献   

12.
国内学界对柏拉图哲学中的正义观,已有不少探讨,但对柏拉图哲学中的理性与正义的关系则研究较少.以<理想国>为文本,揭示出理性与正义之间的联系及其关系的本质,澄清对柏拉图哲学的某些误读,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审判流程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相关制度的完善和改革的推进,还有赖于相关理论基础研究的深入展开,更取决于司法主体法治理念的更新和民众法律感情的培养。在综合运用比较分析、实证分析、价值分析等研究方法,以程序正义为视角揭示审判流程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内在价值的基础上,明确实行审判流程制度的核心在于权力的分离与整合。  相似文献   

14.
司法干预作为司法能动的一种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是否应当进行以及如何进行司法干预,这些都与司法实践密切相关。诚然,程序公正是实现民事诉讼目的的重要途径,然而程序正义并不必然导致当事人实体权利的实现,因而法官作为司法能动主义者,就需要对当事人进行合理的干预,通过行使阐明权、依职权调查取证以及引导"诉调对接"等途径来平衡双方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5.
程序瑕疵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设中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正当法律程序的视角提出了这一问题,解析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设中的若干程序症结,进而构建了契合于法治要求的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的理性程序.  相似文献   

16.
正义要以看得见的形式实现。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的程序正义不仅是保证查处结果公正性的必要条件,而且维护了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和查处结果的公信力。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程序的制度设计,可以借鉴程序正义理论,遵循程序参与性原则、中立和程序对等原则、程序理性原则、程序及时和终结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程序缺陷。优化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程序,要保障当事人的程序权利、健全调查的空间要求、完善调查的临时性行政措施和查处工作的完成时限。  相似文献   

17.
无偏私的申诉机构要求人员组成“去行政官僚化”,建立回避制度和申诉机构内部职能分离制度.为了平衡听证制度中公平与效率价值之冲突,教师申诉程序中的听证制度应当包括及时性与通知、中立且专业的听证主持人、法律代理权以及听证笔录.作出申诉决定应当说明事实依据、规则依据以及逻辑推理过程,此为说明理由制度.  相似文献   

18.
解读法治要义与内涵,当以理性与正义为中心而展开。法治是理性催生的制度产物,法治为理性内核,以理性为根本,将理性得到最大化的体现。然而,法治不应仅仅停留于理性的层面。它以追求正义为终极目标,它将正义作为自身的内涵,无论是程序还是实质意义上的内涵,均体现了追求正义的踪迹。  相似文献   

19.
证人宣誓制度在西方诉讼制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现今世界各国的审判程序中几乎都有证人宣誓仪式。它通过要求宣誓主体在法庭上宣誓,一定程度上来约束其行为,从而保证诉讼结果的公正。我国学界对是否引进这一制度存在较大分歧。2001年我国部分法院在庭审中试行证人宣誓仪式,这一举措引起了法学界广泛的讨论。从程序价值和实体价值两个角度诠释我国宣誓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瞿林东:男,汉族,1937年12月生,安徽肥东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1967年以中国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于该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史学的沉思》、《杜佑评传》、《史学与史学评论》、《史学志》、《中国史学史纲》、《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中国简明史学史》,以及《史学导论》(合著)等书,主编《历史·现实·人生》系列(七种),发表《中国史学的遗产、传统和当前发展趋势》、《略论中国古代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