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对当前城市会展旅游主要发展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种模式的特点,并进行实证研究,总结归纳了三种不同旅游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最后从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做好"会展-旅游"主体转化、清晰城市会展旅游发展定位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城市会展旅游发展模式的具体举措,为完善城市会展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旅游发展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基于“焦作现象”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的一个现实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更是一道"世界性难题".焦作作为一个成功转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其发展过程--"焦作现象"不仅已成为中国旅游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成为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个学术术语.作为时下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个典范,由"焦作现象"而生的"焦作模式"是否在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焦作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吗?通过对"焦作现象"的解读,剖析了"焦作模式"的实质,指出应该注意资源型城市转型在必为过程中更需科学而为之.  相似文献   

3.
城市音乐文化是城市社会的重要构成要素,对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一带一路"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天水逐渐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音乐文化。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天水城市音乐产业化发展的成就及现状,研究天水城市音乐产业化发展模式,提出对策和建议,以促进其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全域旅游对盐城大丰区的旅游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是空间拓展的抓手、形象展示的窗口、文化激活的载体。盐城大丰区全域旅游发展的模式,主要包括"四全"模式、发力旅游供给侧改革、加强"智慧城市"与"智慧景区"建设。  相似文献   

5.
政府主导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优势,但同时也是一些失误和问题的根源。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发展模式,使中央政府与各城市政府之间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城市政府面临任期约束和不完善的绩效考核体制,使其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种以"只注重短期利益和经济效益"为主要特征的行为模式,导致城市土地、资本粗放投入,城市环境恶化、特色丧失,给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城市发展最终是要实现社会、环境、经济三者协调发展,城市政府要学会做一个城市发展的监管者和引路人,科学认识城市的性质、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并真正将城市的品质、品位以及市民生活纳入考虑范围。  相似文献   

6.
生态城市要求城市走有序、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建立高效、和谐、合理的发展模式。对于佳木斯市来说,只有解放思想,把握历史机遇,发扬自己的生态优势、地理区位优势,才能把佳木斯市打造成"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7.
内涵式发展是"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参与职业教育市场竞争的需要,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质量提高的需要."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内涵式发展应当加强战略观念、政府支持、质量工程、合作交流、研究咨询、城市氛围等六大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8.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深刻地阐述了城乡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方面城市为农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围绕城市的田野是支持城市发展、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抑制城市无节制膨胀的关键。田园城市运动也发展成世界性的运动:它代表了19世纪到20世纪之交,人们对于理想城市的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9.
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东莞市为例,采用约束性神经网络元胞自动机,在转换规则中嵌入控制城市发展的变量,引导城市分别向"单中心"和"多中心"模式发展,形成城市沿"市中心"、"市中心——镇中心"紧凑发展的土地利用格局,并对不同城市发展模式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城市沿市中心扩展的"单中心"城市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指数为0.479,城市用地聚集指数为0.92;控制城市沿市中心和镇中心发展的"多中心"城市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指数为0.477,城市用地聚集指数为0.640;单中心发展模式的城市生态安全程度最高,城市用地最为集中,多中心发展模式的城市生态安全和城市用地聚集度均比实际(0.383、0.250)高."单中心"和"多中心"的发展模式可以形成城市聚集,乡村生态安全的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是未来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的理想形态之一.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竞争的加剧,城市营销越来越成为地方政府关心的话题。它在我国旅游业应用中公认的三个典型分别是:焦作现象、栾川模式和宁波经验。基于从城市营销的内涵入手,首先对"焦作现象"、"栾川模式"、"宁波经验"的内涵进行剖析,总结出三个城市的城市营销的成功经验,最后探讨得出政府主导型的城市旅游营销的模式,以期对其他城市的旅游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学习型城市的发展与开放大学的使命相辅相成。广州电大在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建立了"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和"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公共服务平台;以价值理念为引导,以数字化平台为核心,以多样化项目为纽带,以体制机制为保障,以攻关项目研究为新起点,对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的体系、模式、特色品牌、长效机制、服务标准的构建进行了创新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城市燃气行业需求引导专业群的发展研究,把市场、企业、岗位和社会需求放在专业群发展研究的首位,进而强化专业群内各专业的社会属性、职业特性、特色个性。按照"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方式方法,加强专业群内涵建设,构建城市燃气专业群发展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城市多元化发展,必须采用城市治理模式,采用互联网技术和智慧城市治理理念,对城市进行精细化的治理,方能解决智慧城市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分析了我国智慧城市背景下城市治理的现状,提出创新治理模式:多部门协同的创新治理模式、细分多元主体参与的创新治理模式、以人为本的创新治理模式、智慧城市治理的科学评估模式。  相似文献   

14.
我省长株潭城市群正在进行国家"两型社会"试验,省内"3加5模式"也未包括郴州在内.这对郴州拳说既是挑战,也是加快发展的契机.实现"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离不开"两型"社会的发展."两城"建设的主要途径是科学跨越,建设"两型"城市是题中应有之义;"两城"建设的重要目的是打造宜居城市,做好"两型"城市规划是前提条件;"两城"建设的提质延伸是创建文明城市,营造"两型"社会生活是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中部地区以太原市为中心,通过整合忻州市、阳泉市、晋中市和吕梁市,形成"1+4+6"的城市团发展格局,可以在山西省城市团建构过程中形成"中间带动两边"的城市群拓展模式,寿阳县、阳曲县、"古交市+交城县+清徐县+太谷区"等在区域中心城市间扮演节点角色。"分区+分步"的发展方式以及城市链的建设成为提升城市内不同层级中心地间互动水平的关键。在进一步完善城市团结构过程中,需要前瞻性地认识到乡镇中心地扮演的角色,通过整合乡镇中心地构建起次级城市团,并使其在区域中心城市间发挥承接作用,突破行政区划构建功能主导下的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团。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是承载和推动城市发展的一个"轮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重庆市永川区在探索实施"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的过程中,认识到要加大政府统筹,通过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投入力度、管理力度和政策调控力度,才能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7.
以大学为主导推动创新型城市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创业或服务功能始于美国的"威斯康星理念",之后迅速影响至欧美及世界其他地区,成为创新型城市发展和增强其竞争力的强劲动力源。鉴于此,要通过构建以大学为中心的产学研联盟模式,将其作为推进创新型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推进,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关注农村教育。但由于长期"城市主导"的价值预设,用城市教育的模式来管理农村教育,参照城市教育的标准去发展农村教育,将城市教育的要素简单复制到农村教育,成了很多地方的通行做法。这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一方面城市教育未必适应农村实际,另一方面农村教育的优势不复存在,农村教育迷失了发展的路向。因此,全面理清城乡教育各自的优势,找到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农村教育的长足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藏城市社会治理在网格化治理模式中成效显著,但是面对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为目标的新时代社会治理,依然存在较大压力。为此,西藏城市社区治理在以需求为导向和突出社区本位开展工作的同时,可从社区治理主体、治理基础、治理技术以及专业队伍建设等方面改善和提升西藏城市社区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改革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实践中,各地摸索形成了"上海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等各具特色的社区管理模式。其中"沈阳模式"被看做是社区自治型治理的代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暴露出"村改居"、"城中村"、"城市郊区"等社区管理新问题,因此社区管理的"沈阳模式"需要在社区管理的体制、主体和相关资源方面做出调整,以应对出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