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三大重演律”和三个推论为根据探索了重演教学法的机制、模式、根据和作用。从方法论的高度 ,论述了重演教学法在模型与模拟、思维训练以及文学艺术中的广泛应用。阐明了当前重演教学法的突破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众创时代,必定呼唤着众创课堂。从胚胎重演律的视角,审视课堂教学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课堂教学是社会发展的某种形式的重演,现代课堂应该是探索与创新的重演。本文分别从胚胎重演律、课堂教学重演律、众创课堂重演律、探索与实践等方面,浅薄地分析了重演的历史发展与实践状况。当代中国的中小学课堂,必将逐步进入众创课堂时代。  相似文献   

3.
柯林武德(R.G.Colingwood,1889—1943)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和考古学家。他所谓的“历史重演”论,是“历史是过去经验在历史学家头脑中的重演”。他强调“历史是思想史”,思想之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称得上是历史的对象。历史事件是人思想的产物,要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其活动,必须首先了解人的思想,才能真正了解历史。只有“思想”能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演。他强调主客体的统一。历史学家重演古人的思想时,要达到主客体的统一,必须把过去、现在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4.
从生物的“重演律”(“发生学”)得到启示,有:思维“重演律”(“发生学”)、智力发育的“重演律”(“发生学”)、人的认识的“重演律”(“发生学”);对学生在校学习,有教学发生学原理:在教一个科学的分支(或一个理论、一个概念)时,应该让学生重蹈(retrace)人类思想发展中的那些最关键的步子(greatstep),当然不能重蹈过去的无数个错误,而仅仅是重蹈关键性步子;其中学习的循序前进可分为三阶段:探索阶段、形式化阶段和同化阶段。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重演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策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作了详细阐述与分析,具有一定教学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个体与类精神发生的一致性这一观念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并尝试对其内含的辩证思想作了理论分析,本文认为,一方面,类的精神发生是通过个体发生来表现的,另一方面,任何后辈个体的精神发生都要通过重演的手段继承这一历史财富,任何后辈个体的精神创造都要建立在先人奠定的基础之上;个体发生会复演已有的史实,另一方面,个体的“选择”会反过来影响种系发生的轨迹和内容。本文还认为,类生命的演进是以加速度的方式进行的,而个体对类的复演则是以减速度的方式进行的;愈久远的历史,也就被愈多后继的个体生命以浓缩的方式重演过,因而也就被以更为精炼的形式浓缩在基因中,因此,愈久远的历史在后辈的重演中所用的时间也就愈少,本文还对儿童的成长是这种系发生浓缩了的重演这一思想作了比较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全息论是一种新的宇宙论,从全息论的视度来看人的认识问题,可以得出许多新的结论.认识的发生和形成是一个全息重演的演化过程.其理论的基点或理论预设是认识主、客体的同源、同构性,认识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认识的主客体具有相同的信息源且二者全息统一,故而彼此可以实现认识.认识的过程即是信息的双向交流或全息共振.认识的最终实现是通过全息重演进化来完成的.认知思维结构与社会思维方式的形成,既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也是认识得以实现的基础,而认知思维结构与社会思维方式的最终确立,正是自然界长期重演进化的结果.认识的重演发生也就是认识论意义上认识本体向认识主客体的分化过程,是认识本体全部信息的有序化展开.  相似文献   

8.
重演论揭示了生物学和人类精神领域个体发育的客观规律,对西方的课程理论与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重演论对我国语教材编写的启示是:一,语教材编写要重视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求,注意课程内容与学生整个精神结构的全面对应。二,语教材要注意区分不同阶段学生的精神特征,以确定相应的教材内容。  相似文献   

9.
重演论揭示了生物学和人类精神领域个体发育的客观规律,对西方的课程理论 与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重演论对我国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是:一,语文教材编写要重视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求,注意课程内容与学生整个精神结构的全面对应。二,语文教材要注意区分不同阶段学生的精神特征,以确定相应的教材内容。  相似文献   

10.
乔通  葛威虎 《中学物理》2023,(16):21-24
当前比热容概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情境设计不合理、问题提出不恰当、学生无法理解实验设计思路、实验结果含义不清等.为了有效解决相关教学问题,依据教学重演律,模仿科学史上比热容概念的发现过程,重新设计教学,最后得出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史—探索”教学模式的“重演”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探究教学已经成为当前科学教育领域热点问题之一。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能否让学生亲历或"重演"人类科学发展史过程中关键性、突破性的科学研究活动?人类探究经典物理学的进程与人类物理概念的学习进程的实证研究支持这一观点,即学习者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重演"着人类探索物理的过程,从而提出基于"重演"论的"科学史一探索"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科学发展历史的考察,根据哲学重演律的观点,文章认为儿童的科学体验和学习对应科学发展的原初阶段,这对儿童科学教育有一定的启示:科学教师的正确态度是儿童科学教育的关键,儿童科学教育必须强调科学体验,儿童科学教育中的技术活动可以独立开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重演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策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作了详细阐述与分析,具有一定教学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个体与类精神发生的一致性这一观念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并尝试对其内含的辩证思想作了理论分析。本文认为,一方面,类的精神发生是通过个体发生来表现的,另一方面,任何后辈个体的精神发生都要通过重演的手段继承这一历史财富,任何后辈个体的精神创造都要建立在先人奠定的基础之上;个体发生会复演已有的史实,另一方面,个体的“选择”会反过来影响种系发生的轨迹和内容。本文还认为,类生命的演进是以加速度的方式进行的,而个体对类的复演则是以减速度的方式进行的;愈久远的历史,也就被愈多后继的个体生命以浓缩的方式重演过,因而也就被以更为精炼的形式浓缩在基因中,因此,愈久远的历史在后辈的重演中所用的时间也就愈少。本文还对儿童的成长是对种系发生浓缩了的重演这一思想作了比较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汉字全息律是根据宇宙全息统一论而发展出的一种汉字学理论,旨在对汉字的全息状况加以描写。按照汉字全息律理论,汉字的发明创造是对人与自然内在节奏与信息的全方位体认,是对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能起到调节均衡宇宙的具体范围的作用,即汉字的发明是精神对物质的全息重演;在汉字的字义体系中,部分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而部分与部分之间包含着相同的信息,从而构成了汉字字义的全息递归结构,汉字意象的内在信息,能引起人的思维深层次的全息共振,激发人的知觉、想象、领悟的协调运动。  相似文献   

16.
陈燕琴 《物理教学》2023,(1):14-16+25
本文分析了楞次定律教学设计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学生学习中的质疑点,讨论了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路径,设计学生活动,搭建深度学习平台,让学生亲历知识重演的过程,获得证据意识的有效培养。同时,借助三个直观的创新实验现象,形成新知生长点,促进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实现阻碍模型的整体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17.
进化(种系发生)、发展(个体发生)和儿童早期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儿童教育无法回避的基本理论问题。进化理论已经成为现代生物学的基石,由于人类认知和行为是基于生物学的,因此进化理论也应该成为现代心理学的基石。由于各种原因,进化理论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早期影响主要体现在有关重演律——个体发生重演种系发生的思想上,如20世纪主要的发展心理学家格塞尔、皮亚杰、维果茨基、弗洛伊德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重演律思想的影响。然而,重演律自其问世以来就因其过分粗糙和简单化而受到了质疑,并随着胚胎学与基因研究的深入而被修正。当新的进化改变发生时,重演律就会被打破。对人类来说,这种新的进化改变之可能发生,是与幼态持续紧密相关的。个体发育的早期阶段是一个潜在适应的仓库,包含了以后通过异率生长丢失的无数形状和结构。个体延迟发展或童年期的延长具有重要的适应性价值,它使人类大脑更加灵活,使儿童有充裕的时间习得复杂的社会角色与规范,并获得很强的发展可塑性与学习能力,同时由于儿童必须依赖双亲很长时期的照顾方能长大成人,这对建立和巩固家庭在儿童成长与社会稳定中的重要地位起了关键的中介作用。不过,进化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两者绝非简单的对应关系,而且强...  相似文献   

18.
一门学科的教材往往要重演这门学科在漫长历史中的发展过程.但是这种重演必须是高度概括的、浓缩的.并符合教学规律以及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人类先进的社学化知识有效地转化为下一代个体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儿童学习数学事实、掌握数学概念、形成数学能力,都不像成人想像得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9.
基于测量仪器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从物理教学的教学维度、应用维度和素养维度出发,构建测量仪器的四步教学流程,即问题引领、原型启发、历史重演、模仿制作,为测量仪器的教学指明方向,为高效课堂的建构提供可参考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基于体验的课程理解观认为:课程语言理解的真正对象是“事情本身”,是一种基于身体体验的心理重演.这种提法吸收了主观主义课程理解观注重理解者的主观能动性之长处,避免了“唯我论”与相对主义的主观主义困境;同时也吸收了客观主义课程理解的客观依据之优势,避免了将知识当做课程理解客观依据的客观主义困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