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梁延 《新闻前哨》2003,(10):61-61
“嘴”说与“笔”说是不一样的。笔说,读者当时偶有不懂的,可以读后稍作一定的思考与回旋。嘴说,则是要让听众马上就懂,否则就会稍纵即逝,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为此,广播记者必须十分重视咬音嚼字,争取“嘴”说得流利畅快,让听众一听就懂。 一、不能把咬音嚼字当作小事。 所谓咬音嚼字,说白了,就是要把字音词义读正读  相似文献   

2.
油水与汗水     
胡四海 《新闻三昧》2006,(12):56-56
有的通讯员写稿,光想从别人那里捞油水。一种人是利用网络信息,在网上下载资料、整合资料;另一种人是在报刊上寻章摘句,东抄西凑,据为己有。这两种人从媒体上捞“油水”,是侵犯著作人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还有一种人具有很强的合作意识,他们写文章总爱与人合作,靠与别人合作过日子,从他们发表的文章来看,多数是与别人合作署名。这里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自己的地位优势,自己负责这项工作,规定下面通讯员的稿子,必须要经过单位“审查”,否则就不能评奖评先,这是设卡捞“油水”;再就是从公文里捞“油水”,靠会议简报、工作总结、先进事迹材…  相似文献   

3.
新闻敏感性是新闻工作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能够及时发现、准确判断、迅速捕捉有价值新闻的能力。它是一个记者素质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优秀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职业要求。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原理》一书中说:“一个不善于辨别颜色的人,不能成为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在我国新闻同行中也流传着一句调侃,记者应有“鹰隼一样的眼睛,猎狗一样的嗅觉”。这些都说明新闻敏感性对于一个记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新闻学者和新闻业主历来都喜欢把美国的新闻工具标榜为“自由”、“民主”的“商业企业”之类的,二次大战以后,随着美国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美国政府越来越把新闻工具用来推行内外政策。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就曾赤裸裸地说过:“在宣传上使用一个美元,等于在国防上使用五个美元。”曾任美国新闻处头头的理查德·艾伦也宣称过:“外交官使用新闻工具正象军人使用火药一样。”昔日那种“商业企业”之类的论调已蒙骗不了人了。美国南依利诺斯大学新闻学院一位博士研究生名叫吉奥蒂卡。雷麦普拉萨德的,把这些  相似文献   

5.
“启事”与“启示”,音同字不同,含义也不一样,但因为是音同,所以报刊上常常有人用错,“启事”:把某件要告诉别人的事情,写成文字贴在墙上或登在报  相似文献   

6.
《民主报》——是中国民主同盟的机关报,也是南方局、地下党领导下的一个民主舆论阵地。它在发刊词中就表明:它是“民主同盟的言论机关……但不限于只代表民盟这一政团的意见……是一切民主信徒的共同的工具。”《民主报》,1946年2月创刊于重庆。第二年,1947年2月被迫停刊,存在仅一年。《民主报》诞生在抗战胜利、民主革命运动高涨声中,而夭折在国民  相似文献   

7.
编辑华鸣在1988年第2期《新闻与成才》上撰文说,“以往有‘躲债’的,而今我的同仁则有‘躲礼’的”。编辑“躲礼”,不能说不是一件新鲜事儿。诚如华文所言,“礼也是债”,谁收了别人的礼物,谁就成了别人的“债务人”,而欠“债”总  相似文献   

8.
电视艺术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综合性艺术,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必须经过集体创作才能完成。“电视艺术是光的艺术”,“光是电视的灵魂”,有了光,就可以照亮一切;没有光,就没有色彩,电视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当然,有了光并不等于就有了电视艺术,光是一种工具,需要人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9.
茶余饭后     
爱,是张存折在我们每个人心里,爱是一张存折,每一天都有进有出。存入的是你对别人的.提取的才是别人给予的。后第一张存折是用来支付友情的。就像每月要交水、电费一样——一笔笔都需记录在册铭记在心,不得有误,更不能拖延拒交。如朋友请你吃了一顿饭、同事给你帮了一次忙、街坊们在你下班时递给你一茶半水等等,你都要在这张存折里随时存进你所有的付出。不然,等你急需的时候,就有可能遇到“停水、断电”的悲剧。第二张存折是给亲人的。所以,你的爱有无数个版本,分别签发给不同的人,有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的,本本不同,再糊涂的人也心如明镜…  相似文献   

10.
泥土因为靠近玫瑰,吸收了它的芬芳,从而也能散发出芬芳的香气。给别人带来玫瑰的香味。其实,我们人也一样,和什么样的人相处,久而久之,就会和他有相同的“味道”,所谓“臭味相投”就是这么来的。  相似文献   

11.
张芹 《新闻界》2006,(5):87-88
陈独秀在著名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曾经强调,“科学”与“民主”对“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具有重要意义,并表示“断头流血”都将拥护之。从而高扬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④因此,重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也如同重视宣传新思潮、呼唤民主政治一样,成为“五四”时期许多新文化传播媒介不可或缺的重要传播内容。详细考察身处于新文化传播热潮中的《晨报》附刊,不难看到它作为新文化传播媒介中重要的一份子对“赛先生”的全面传播,  相似文献   

12.
我多次提到过“潜意识”一词,而且愿意反复强调。 潜意识就是人最本真、最质朴的心理活动。之所以称之为“潜”,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它“深”,二是由于它“隐”。为什么要“隐”呢?因为人类生活是复杂的,有许多时候想到的事不能说、不便说、不应该说。这种现象,有时是虚伪,有时是礼貌,有时是工作需要。但更需要的,却是“深”。 比方说:两个人都常常做好事,做的事又几乎一样,而我们对这两个人的品格感受却可能不同。一个人做好事是默默的,另一个则总是选择在别人能发现的时候做好事。他们的外在行为可能相同,但潜意识却不一样。…  相似文献   

13.
“可能我和很多人都一样,从小到大完全按着别人的引导和脚步生活:从爸妈说要多吃多睡才能长得像别的孩子一样壮,到老师说要好好学习才能有出息……仿佛只有别人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  相似文献   

14.
要时尚,挺难     
时尚是个现在时,代表一闪而过的“眼前”。因为“眼前”转瞬即逝,时尚也就跟着不停在变化。从红焖羊肉到东北菜到湘菜到家常菜,从真丝到纯棉到纯棉免烫,从286到386到486到网络,从彩电到家庭影院到信息家电,从“啊”到“哇”到“喔噻”,从全部是黄头发到挑染到假发……时尚其实很怪,它同时能代表高端和下品。玩汽车,你不能说流行的夏利富康桑塔那是时尚,宝马保时捷才属于。可在穿着打扮方面,几十块钱的吊带背心,几十块的七分八分裤就能站在时尚的潮头。时尚中人因此就有两种类型的分类:最有个性化,让别人跟着他走;最没个性化的,跟着别人走。时尚是最能自由展示现代人个性的一切,但太讲个性,也就没有了个性。眼下最时尚的莫过于那些时尚类的刊物,最时尚的人物占据这里的封面、最  相似文献   

15.
民主不仅是解决人们生计的手段,更是人类发展的目标;不仅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工具,更契合人类自身固有的本性。即使有最好的衣食住行,如果没有民主的权利,人类的人格就是不完整的,就像胡锦涛主席所说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有些电台播音员反映了这样一种怪现象:话筒闸一打开,开头的第一个字音怎么也出不来,好不容易憋出来,要不就是特别生硬,要不就好象录音改错没接好一样,有两个声音。这样的情况多出在播过几年音的播音员身上,很少新手。两人对播时,还可回避开头,让给对手,一人播时就只好硬憨了,时间一长,对此问题非常头痛,好象成了很难被别人(甚至  相似文献   

17.
我以为习哲学的人,实则习一切学术一样,除却他们所学的功课外,应把所有一切的学术通通去涉猎,然后才能博中得到钓的成功。尤其是近代一切的科学,都是必须博览,始能成为通才。记得在巴黎时,张君励问我学哲学的方法,我就劝他把那时所出版的“哲学和科学丛书”二  相似文献   

18.
《广播与电视》是一门重要课程“广播电视是教育、鼓舞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最强大的现代化工具,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现在,听广播、看电视已成为城乡人民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广播电视的影响越来越大。”各地的调查材料普遍说明:有许多人他们主要是或首先是从广播电视上获得最新消息的。至于从休息、从欣赏、从文娱的目的出发,收听文艺广播节目,收看电视台文艺节目的人,那就更多了。今天广播电视深入人们的生活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很难找到一个完全跟广播电视无关的人。人们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已成为习惯,象习惯于生活在空气中一样,而只有在偶  相似文献   

19.
四川的出版业,在“八五”期间的新的一年中,如同全国的出版业一样,担负着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国民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轨道上来服务,以及抵御西方和平演变这三项共同的任务。而四川的出版业,还有着自己的一些特殊困难。这些困难主要是:事业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比如工作用房拥挤,有的单位甚至长期租用别人的房子;工厂印刷设备落后;仓库设施陈旧和不足;农村发行网点太少;编、印、发、物各个环节互相分割、自成体系,处处显露出小而全的弊端,不能形成整体效益;由于管理干部不足和前几年资产阶级自由化和“一切向钱看”的冲击,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家都是语言大师。 有大师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高尔基:《论散文》)车是工具,船是工具,语言是“车”,是“船”,感情和思想搭乘语言这辆“车”,这只“船”,就可以由甲人而乙人,由此岸到达彼岸,将一种感情表达,将一种精神发扬,将一种思想光大。“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高尔基说“文学的根本材料,是语言——是给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思想等以形态的语言,文学是借语言来作雕型描写的艺术。”(《论散文》)平凹在《语言——人道与文道杂说之一》中说:“一部好作品,使多少人笑之忘我,悲之落泪,究其竟,不过是一堆互不相连的方块字呢。然而,这些方块字,凑起来,有的是至情至美的,有的却味如嚼蜡:这是什么样的魔术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