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并购活动给商誉会计理论和实践带来一系列需要研究的新问题,并购时会计处理方法的两种选择直接决定商誉的确认和计量,使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目标企业价值对商誉会计有不同的影响,对企业并购中的负商誉发生的原因与内涵进行了分析,同时建议对企业的自创商誉进行确认,给出了一种新的确认自创商誉的会计计量方法。  相似文献   

2.
根据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观点,论证了负商誉在企业并购过程中确实存在,且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同时认为负商誉的本质是产生了廉价的交易,认为负商誉应确认为本期资本交易中的利得,全部计入本期损益,在全面收益表中以单独的项目予以披露,负商誉的大小应为目标企业的各项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之和与主并企业收购价格、为收购而发生的交易费用、及主并企业在并购后不久处置部分不需用资产的损失之和的差额。  相似文献   

3.
本在认识负商誉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上,通过对目前负商誉的三种观点的评价。提出了负商誉只有在吸收合并情况下产生,而且负商誉的实质应分别从主并企业和被并企业的角度来认识。对于被并企业来说,负商誉是被并企业支付给主并企业的一种价值补偿;而对于主并企业来说,负商誉是主并企业在投资过程中的“风险收益”或“购货折扣”的一部分,或是主并企业的“股票溢价”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企业并购活动的不断升温,溢价收购已成为普遍现象。现行的传统商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必须对其进行创新。本文从商誉的性质和构成因素出发,阐述了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的确认、计量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并购重组日益成为企业实现协同效应、提高竞争实力、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工具.本文回顾了负商誉会计相关研究,对负商誉问题在性质、原因、确认和计量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商誉的本质入手,分析了商誉在企业并购中的处理方法以及我国新会计准则关于商誉的处理方法,并对新会计准则关于商誉会计处理的不足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7.
在企业合并时,产权转让成交往往与被并企业的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不一致,于是就产生了产誉和负产誉。对于商誉单独确认为一项资产,并在其预计的有效年限内加以摊销;对于负商誉,确认为递延收益,作为资产减项,在以后各年内分期摊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企业并购活动的不断升温,溢价收购已成为普遍现象.现行的传统商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必须对其进行创新.本文从商誉的性质和构成因素出发,阐述了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的确认、计量问题.  相似文献   

9.
合并商誉及负商誉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合并会计中合并商誉及负商誉确认基础、计量方法和会计处理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目前我国应确立以购买法为基础的合并会计,确立以可辨认净资产账价值为合并商誉及负商誉的计量基础,认为合并商誉应系统摊销,合并负商誉应作为资本公积处理。  相似文献   

10.
商誉是能使企业获取超额民上益的无法辨认的综合性资源,自创商誉在会计上予以确认和计量不仅必要,而且可能,购买商誉采用直线法合理难销,同时对负商誉也应予以会计确认。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公司法即将作出全面修改,在公司的组织形态中,将有一人公司的法律规定.一人公司成为中国公司法重要的组织形态,顺应了世界公司立法的潮流,是公司法立法、理论的重大突破,破解了司法实践中的困惑.一人公司的制度安排需符合中国国情,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有规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分析我国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独立制度的具体表现,借鉴国外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在探讨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适用要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力求我国公司独立人格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公司法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即公司股东或投资人滥用公司法人人格与有限责任制度,损害债权人合法利益问题,提出应在公司法中规定公司法人人格否定的相关条款,并在司法实践中谨慎运用,以保护债权人合法财产权和社会公众利益,补充和完善公司有限责任和独立人格制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公司法律制度的整个体系尚未形成,其结果不仅给实际运作带来不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损了公司法律制度的积极效应。一个极端的例证便是,当公司人格否定制度未确立的情况下,公司有限责任制度无疑为一些不诚之徒提供了合法的保护伞。鉴于此,有必要尽快建立公司人格否定制度,以减少现实生活中滥用公司人格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有限责任公司制度在2005年修订《公司法》时作出了诸多调整,旨在推动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中小企业的最佳组织形态。但在历经多年的市场检验之后,现行《公司法》的立法价值取向与公司分类模式存在偏差的问题逐渐凸显,一人公司与国有独资公司的制度缺陷也饱受诟病,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有限责任公司制度未能涵盖所有的封闭公司,一人公司制度未能发挥制度价值,国有独资公司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封闭公司制度差异、一人公司与国有独资公司的制度缺陷已经成为有限责任公司制度发展的桎梏,因此,重构我国的有限责任公司制度势在必行。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的改革,应该围绕三个方面展开:有限责任公司与封闭性股份有限公司一体化立法,取消《公司法》第二章第三节关于一人公司的规定,取消《公司法》第二章第四节关于国有独资公司的规定。  相似文献   

16.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具有单位犯罪主体资格。其法理依据在于:一人公司符合单位犯罪主体资格法律确认;一人公司刑法单位人格不同于自然人人格;一人公司单位意志与自然人个人意志相区别和一人公司为单位谋取利益与股东利益之界分等。同时,对于一人公司刑法单位人格否定情形,不再以一人公司单位犯罪定罪处罚,而直接追究相关自然人刑事  相似文献   

17.
对跨国公司子公司治理结构的思考:基于委托-代理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跨国公司中,母公司与子公司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委托代理结构,母公司将决策制定权利和义务委托给海外子公司。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关于跨国公司治理的相关文献综述、分析了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的跨国公司,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跨国公司子公司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经济民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理念之一。其中,公司民主是构建经济民主的基础。文章通过对我国现行公司法的检讨,认为公司民主在我国并未充分实现。以此为发端,文章进一步认为,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是实现公司民主的前提。具体而言,通过对股东会、监事会权力的创设和完善,然后结合我国的国情创设和完善职工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才能达到规制董事会权力的目的,并为公司民主的实现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19.
笔者通过对国有上市公司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抛开企业产权性质,当企业管理层级多于控制链条数时,企业管理成本与企业业绩负相关;当控制链条数多于管理层级时,企业管理成本与企业业绩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2005年修订的我国《公司法》第16条规定,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按照公司章程确定对外担保的决议机关。当公司章程没有规定对外担保的决议机关时,公司依据董事会的决议对外提供担保应当有效。公司对外担保决议如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会产生可撤销的法律效果。如公司对外担保决议被法院判决撤销后,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合同无效,公司按其过错承担担保无效的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