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主体性为哲学基础的传统“主我式”高职德育范式陷入困境,遭遇尴尬。只有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实现高职德育目标从物化到人本的转换,德育内容从唯理性、泛政治化到生活化的转换,德育过程从外施性、专修性到内化性、整体性的转换,德育评价从重“鉴定”到重“发展”的转换,才能重构“他我式”高职德育范式,开创高职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美德观与德育范式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树成 《中国德育》2009,(11):20-24
德育是形成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即美德或德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关于美德的基本预设必然决定着德育理念及其指导下的具体德育实践形态即德育范式。何谓美德?历史上有三种基本的观点:“知识即美德”“践行即美德”“和谐即美德”,相应地形成了三种基本的德育理念、取向与实践形态,即知性德育范式、实践德育范式与和谐德育范式。  相似文献   

3.
以学生的精神世界为指向的德育活动,比其他各育对师生关系的依赖性更强。文章对传统德育师生关系范式的理论背景进行了反思,认为建立在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基础上的传统德育师生关系范式,要么使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很好的发挥各自的主动性,要么就会导致"个人中心主义"极端的出现。哲学概念主体间性从关系向度开启了审视德育师生关系范式的新视角。"对话"、"理解"、"互动"型德育师生关系范式是在主体间性哲学视阈下德育师生关系的主要范式。  相似文献   

4.
学校德育的范式转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认为在社会生活和教育理念发生重大转变的今天,学校德育也应完成自身的范式转换,即由以割裂、知性和技术化管理为特征的德育范式转换为生活德育的范式。这种转换包括德育目的、内容、过程、思维和主体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库恩"范式"概念的含义是:一个范式就是某一学科或研究领域中关于某一基本问题的理论,是该领域的第一原理、公理。该理论示范性、范例性地给出了研究该领域其他问题的视角、思路、方法、程序等。后人由此提出研究范式的概念。德育学的基本范式很多,如道德规范教育论、德性教育论、品德教育论、道德理性教育论、道德情感教育论、生活德育论、生命德育论等等。德育学的范式论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德育范式是一种德育发展模式,它决定了德育的目标、内容和归属.在自媒体的作用下,大学生德育范式的工具性、知识性、灌输性特点受到较大影响,在范式转换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推进大学生德育范式的顺利转型,必须更新德育理念,实现由"知性"德育范式向"人本"德育范式转换;重组德育内容,实现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范式转换;转变德育...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折射出全球化大背景下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从关注人的主体性出发,强调主主关系,彰显主体间达成"互识"、"共识"的价值所在,实质上构想了人文关怀下教育的理想状态。选择主体间性教育范式实现新课标的价值目标,是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且为教育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师为代表,分析了当前学校非专门德育人员缺乏德育主体意识的原因及拥有德育主体意识的意义,并尝试从教师自身和学校两方面提出提升数学教师德育主体意识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9.
人本德育——一种新的德育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本德育是一种新的学校德育范式.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为指导,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纬度反思当前高校德育活动中可能存在的种种"反人本"倾向,从而建构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价值目的的现代德育人本的思想体系和实践模式.进一步明确德育目标的层次化、具体化,以推动现代人本德育思想由理念层次向实践层次和操作层次的转换,致力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10.
陶启栋 《教师》2019,(2):17-17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人们对大学生的德育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就使得高校德育评价变得越来越重要,并且需要一定变革。因此,文章将对高校德育评价范式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变革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1.
12.
主体发展性道德教育以发展人为目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以人为本”理论是主体发展性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需要重视和关注主体发展。教育内容政治化、教育目标理想化、教育观念绝对化、教育方法简单化的传统道德教育忽视对主体发展的关注,需要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教育必须从根本的层面上反思其所持有的理论假设与实践方式。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必须从人性之善恶假设转移到人性之"利益"事实上来。因为作为人性的经验衍化的道德是一种利益调解的方式,是一项社会规则系统,道德教育必须尊重这一人性事实。道德教育必须建立在为己利他的利益主体的培植之上,只有这样的主体才能适应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的要求。当然,道德教育所指向的,是一种合作博弈惯习的养成,因为道德本身具有合作博弈倾向。  相似文献   

14.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道德教化方面创建了自己独特的德育范式——"精神助产术"。"精神助产术"不是一种单纯的道德教育的方法,而是集哲学思想、教育理念、德育目标和实现手段于一体的德育活动范式。对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作范式化解读,能够深刻理解"精神助产术"的建构逻辑,准确把握其全部内涵,对于当代德育的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在德育过程中,不同的"话语模式"作为"隐喻"有助于很好地理解不同的德育范式。德育学有三大基本范式:一是崇尚道德绝对主义的"规范德育论","听话"是其典型的话语模式,它倡导教师进行"价值灌输",教会学生"服从";二是崇尚道德相对主义的"理性德育论","说话"是其典型的话语模式,它倡导教师秉持"价值中立",教会学生"选择";三是崇尚道德"重叠共识"的"交往德育论","对话"是其典型的话语模式,它倡导教师进行"价值介入",教会学生"协商"。  相似文献   

16.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精髓是他对道德认知发展提出的三水平六阶段的划分和道德教育的设想,该理论强调道德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重视培养学生理性和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这些都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个体主体是基于"原子式探讨"的分析方式所形成的以个体为本位、以对物的单纯占有为目标的主体形式.类主体是对个体主体的辩证发展,它突破原子式分析的片面思维,把人看作在各种关系中和谐统一的类存在,它所成就的是真正自由、完整的人.现代社会的道德困境和危机要求主体由个体主体转向类主体.这种主体范式的转型必须在思维方式上实现由"原子式探讨"到生态分析的转换;在价值取向上实现从个体本位到类本位的转换;在价值目标上实现从"单子式个体"到"完整的人"的转换.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德育——欣赏型德育模式论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过程的本质是价值引导情境中道德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这就要求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教学关系民主化、德育内容具有开放性及教育方法具有自由特征,即实施主体德育。而欣赏型德育模式符合主体性德育要求,其基本构想为:教师是参谋或伙伴,德育情景审美化,在“欣赏”中完成价值选择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德育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 ,是人的品行的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德育可持续性发展最重要特征是德育的有序发展和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类迈进21世纪特别要重视和大力推进道德教育。我们应主动借鉴吸收中外已有道德教育理论的精髓,不断强化学校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以科尔伯格为代表的西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现阶段学校道德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富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