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以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真是‘偶然之间’而且‘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得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到这时候,即可以算作‘通’”。文章虽另有所贬,但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倒是把旧时的写作教学方式概括出来了。旧时文人不能写文…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二心集》中《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以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真是‘偶然之间’而且‘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到这时候,即可以算作‘通’。”文章虽另有所贬,但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倒是把旧时的写作教学方式概括出来了。而时下,…  相似文献   

3.
李爱丽 《教师》2013,(31):51-52
一、让课外短文训练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是写作基本功训练的开始.如何积累?当然得从课外阅读开始.课外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鲁迅先生说过的一段话或可作为注脚: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那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真是‘偶然之间’而且‘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这段文字,透露出了写作的秘诀所在,就是读与做.要做,还得先读,这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  相似文献   

4.
丰富和积累学生的语言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渗透在课内与课外的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1、通过朗读训练积累语言朗读是理解语言、体会感情的有效手段。经常进行朗读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鲁迅先生曾说:“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决不说坏处在哪里……但偶然之间也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场所多起来了……年月久之后,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实践表明,学生读书琅琅上口…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在《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以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会不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2013,(18):62
(2013年2月~2013年3月)1.毕淑敏教我写作文(栏目:"作文")多读是一方面,勤练也要跟上。其实二者本是紧密相连的。毕淑敏引用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她告诫同学们,读书和练笔贵在坚持,只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写作,鲁迅先生曾经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言辞:“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做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鲁迅先生并不是主张作文教学要靠语法和章法的指导,而是批判教师在学生作文中不注意引导,或不会引导,听凭学生自己去瞎摸乱闯。毋庸讳言,时至今日,恐怕我们许多学生仍然摸索在那条黑漆漆的“暗胡同”之中。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重结果而轻过程。对学生写作过程缺乏必要的指导,这…  相似文献   

8.
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就是说,解说文学作品,不能抓取个别字词以致曲解词句,也不能孤立地解释词句以致歪曲作品的原意;而要以自己的体验去迎受作品的主旨。陶渊明读书,也看重"会意","每有会意",他会愉快地沉浸其中,甚至"欣然忘食"。他们都是说"读"作品要注重整体感悟。关于"写",鲁迅说过一段话:"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时间长了,"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书有笔,不蔓不枝’之类,到这时候,即可以算作‘通’"。鲁迅未必完全赞成他的先生这种教作文的办法,但他显然认同,要写好作文,主要靠反复的、综合性的练和悟。  相似文献   

9.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古人对读和写的辩证看法.说明了“读”对“写”是多么重要。大文学家鲁迅也对自己一生写作生涯作了经验总结:“文章应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实际上鲁迅先生在此指出了读与写的密切关系。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注重阅读和读写结合,做到以下“三性”,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这是告诫初学写作的文学青年的,对我们语文教师从事作文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它启示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关键要引导学生去“读”、  相似文献   

11.
过去我们教《鲁迅的精神》这篇课文,往往把张定璜和他的《鲁迅先生》说得一无是处。翟秋白说他是“嗡嗡嗡的苍蝇”,课本注释说他的“三个冷静”是“胡说”,他的文章又发表于《现代评论》,还能不彻底否定吗? 最近,从《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上册中、读了《鲁迅先生》一文,深深感到我们“想当然”的推论完全不对,即使是“三个冷静”的说法,也未必什么大错。  相似文献   

12.
杨曾宪先生有篇名为《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的文章,慨叹当代国人疏离鲁迅,是精神追求方面的巨大滑坡。这篇文章若与鲁迅逝世后不久郁达夫写的《怀鲁迅》并读,关心中国命运的读者也许会惊出冷汗:“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粗粗翻检现行的几套高中语文教材,鲁迅的文章很少,其数量可能连某些写小女人散文的大男人作家也不如。我不知道编者此举意图如何?只是想到鲁迅远在彼岛的曾孙女在媒体面前那无邪的笑脸:“这边课堂里不学曾祖父的文章,所…  相似文献   

13.
有一次,女儿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时,问我小说中所说的那种喜欢偷吃西瓜的猹是什么动物,我无法回答,因为我也不清楚。事后查了有关资料,才有了答案。《现代汉语词典》“猹”(音茶)字条这样讲:“野兽,像獾,喜欢吃瓜(见于鲁迅小说《故乡》)。”《辞海》的解释是:“獾类的野兽。”鲁迅在1929年5月4日致舒新城的信中说:“‘猹’字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读如‘查’。但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怎样的动物,因为这乃是闰土所说,别人不知其详。现在想起来,也许是獾罢。”鲁迅先生一向治文严谨,为什么会生造出…  相似文献   

14.
记得几十年前巴金就对当时的年轻记者萧乾说过“只有写,你才会写。”鲁迅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也说:无他,唯多做而已。叶圣陶在《略谈学习国文》一文中指出“写作的历练在乎多做,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做。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重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反复历练的。”以上几位大家的经验和论述,充分说明了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要靠多做、要靠历练。但在科学主义泛滥的今天,或在理论操弄者面前,我们一线的老师总是怕说多读、多写;总是忌讳这些不知机理但又谁也推翻不了的经验。追溯其原因,一是我们自己愿意从科学的角度找出学生写作多快好省的有序的致胜法宝:二是担心既然学生的作文能力靠多读、多写,而淡化了我们老师的作用,三是怕理论家们的聒噪。其实多写的前提是愿写,愿意写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让学生愿写便是很值得探讨的学问。现在不少学生怕作文,不愿写作文。这原因一是作文前的指导之故:二是作文的评改所导致。比较两者的作用,评改大概更甚,因此把握好作文评改的导向成了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5.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古人对读和写的辩证看法,说明了“读”对“写”是多么重要。大文学家鲁迅也对自己一生写作生涯作了经验总结:“文章应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实际上鲁迅先生在此指出了读与写的密切关系。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注重阅读和读写结合,做到以下“三性”。一、认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1.读写结合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个关键。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学…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对鲁迅的文章是“深恶而痛绝”的。一来枯燥无味,二来又是重点之最,免不了成为考试的焦点。从来认为,自己不适合读鲁迅的文章,一来深奥难懂,二来没有那种义愤填膺的精神。直至最近,读了《阿Q正传》之后,才突然发觉鲁迅并非我想像的那样复杂,鲁迅的文章也并非真正枯燥无味,细细品味,还真的很有些幽默味。——题记  相似文献   

17.
《书的故事》(第十二册)选自唐弢为青少年写的《鲁迅先生的故事》这本书,文章篇幅不长,情节也很简单,然而读了之后,我们深为鲁迅先生关怀爱护进步青年的崇高品格而感动,卖票工人爱戴和感激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也会引起我们的共鸣。这是因为除了文章叙述的故事本身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对鲁迅先生和卖票工  相似文献   

18.
曾有一个青年文学爱好者请教鲁迅先生写作的秘诀,鲁迅回答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也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了”。欧阳修说:“无他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戴布菏格林还总结出了治学三大原则:广见闻,多阅读,勤实践。这些文坛耳匠,道出了写作能力培养的途径;多读与勤写。  相似文献   

19.
《朝花夕拾》是一部温暖的书。我喜欢先生的文字背后深蕴的思想,先生思想之刀锋利得可一刀致死。然而我也爱《朝花夕拾》,我从这部书中读出温暖,以及温暖中透着的温情。先生的文笔一向以冷峻犀利著称,而《朝花夕拾》却一反这样的风格。作为斗士的先生不知怀着怎样的心态完成了这样一部作品,它构成了另一道风景,另一种意义。《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据先生自己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而郭沫若先生评价这本集子道“:鲁迅先生无心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我始终觉得先生…  相似文献   

20.
怎样才能尽快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欧阳修说;“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鲁迅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多读多练,恐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