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两宋是词体建构定型的主要阶段 ,词体观是两宋词学批评中的核心问题。词体这种配合燕乐而歌唱的音乐文学样式 ,在其产生之初其内部就存在着音乐性和文学性、娱乐功能和抒情功能的内在张力和矛盾 ;正是词体的这一内在矛盾决定了词体的发展必然是“建构论”的 ,亦即词体的本质属性是在宋代文人词和民间市井词的雅俗分流、互动及词体文学创作和批评间互动的动态运动中 ,以“尊体”为目的导向 ,建构发展以至规范定型的。两宋词学批评中先后出现了“破体以尊体”和“分体以尊体”两种推尊词体的阐释思路和意向 ,前者以苏轼的“诗之余裔”说为代表 ,后者以李清照的“别是一家”说为代表 ,它们构成了宋代 (文人 )词体建构的两个维度。终两宋 ,文人词虽然主动疏离了民间歌场 ,但未尝脱离音乐本身 ;在词体观念建构中 ,宋人并未以脱离音乐为尊体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2.
论初唐诗人对元嘉体的接受及其诗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论述初唐诗人接受元嘉体影响的诗史事实,从体风格等方面考察李峤、杜审言、陈子昂、张说、张九龄等诗人创作实践中模吸收元嘉三大家诗风的艺术表现,并从晋宋迄初盛唐的诗史流变中把握这一问题,指出唐诗在全面发现汉魏诗风的经典价值之前,经历过学习晋宋体以超越齐梁体的环节。  相似文献   

3.
前七子文章复古运动及其所标举的“文复秦汉”说虽然于中国文学史、文论史上声名甚著,但落实到具体问题,则学术界对之的研究一直有显薄弱。本文对尚存的前七子运动的许多观念性史料做了仔细的开掘与整理,并在将前七子“文复秦汉”说分述为若干个意义向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冀望借此而可对前七子文章复古思想有一清晰与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唐代重进士科,逐渐形成了进士文化,历来对此多作负面评价。由于科举冲破了六朝贵族文化对庶族人士的桎梏,尊进士而重诗赋,受时代精神感召,为社会风气鼓舞,诗人焕发出高度的政治热情,对诗歌影响极大。诗人关注社会、人生,改变了六朝的迂诞浮华、“不涉世务”,恢复和发展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建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激发出蓬勃振奋的精神,树立起健康的心态和足够的自信心,使诗歌具有刚健的生命力和雄阔的气象。进士文化改变了传统的道德观,虽“露才扬己”、“轻薄无行”,却德消而情长,仅唐诗抒写的怨情与爱情而言,都真切动人,影响后来之文学至巨。  相似文献   

5.
五台山看寺     
孙侃 《文化交流》2006,(3):81-83
山西的佛光寺和南禅寺,是国内仅存的唐代遗留建筑物,这样古老的建筑在亚洲堪称第一。山西省五台山,东、西、南、北、中五峰之内称台内,五峰之外称台外。佛光寺和南禅寺均在台外,佛光寺位于五台县城北10余公里的佛光山之中,南禅寺则位于五台县城西15公里处的李家庄村附近。汽车翻过五台山主脉拐入一条简易公路,忽见在一处峁梁的背后,赫然显出一座恢弘寺院的清晰轮廓来,这就是佛光寺!相传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当年北魏尊崇佛教,在开凿大同云冈石窟的同时又在五台山兴建了大孚灵鹫寺(即今显通寺),接着又开始兴建佛光寺。至唐…  相似文献   

6.
中国禅宗"顿悟"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对后世的哲学、文学影响深远,其思维方式和意义结构的方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以<碧岩录>公案为研究对象,分析认为中国禅宗"顿悟"的思维方式并非神秘而不可认知.首先,顿悟要求不拘泥于佛学经典,这是其实现的必要条件;顿悟的结果必然有创新性的建构,这是其实现的充分条件.其次,从其整体的思维形式看,呈现出非线性、并行的特点.再者,从顿悟的方式来看,则是积极采用了符号建构策略,有意解构符号结构的相互关系,促成符征到符旨的指涉呈现多义性和跨越性,从而统一其实现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总而言之,禅宗顿悟实则为符号的般若,在大千世界和万千生活中体现出灵活多变的形态,空灵澄明的文风.  相似文献   

7.
《唐律》立法精妙,"一准乎礼",对于"不孝罪",既列举有细致的原则性规定,又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区别对待,审慎抉择。虽然难免出现礼法原则之矛盾冲突,但也含有相当的实事求是、平等主义因素,不仅为后来诸朝的立法司法活动提供了成功经验,更对中华传统家庭伦理的涵育养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今人重视。  相似文献   

8.
唐代官僚服饰赏赐制度渊源及其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在汉魏以来服饰赏赐的渊源基础上,融冶胡汉因素,形成了颇具时代特征的官僚服饰赏赐之制。而其从初唐就开始表现出与官常服制度交汇的特点,并逐步与当时的职官制度局部合流,形成了唐代所谓的“赐紫金”、“赏绯银”的制度,其影响延续至清代而未绝。  相似文献   

9.
普慧 《中国文化研究》2006,14(4):138-147
弥勒与弥陀信仰是整个中国佛教信仰体系中最为庞大的两个派别,二者均产生于大乘佛教兴起的时代,弥勒及其兜率天净土思想起源得更早一些,可能在原始大乘时期。从语源和语义考察,二者都吸收了上古波斯和印度对太阳、光明之神崇拜的文化原型。佛陀造像兴起之时,弥勒造像亦随之产生,并流行于西北印度、东北波斯、中亚及西域地区;而弥陀造像4世纪前无见于上述地区,4世纪以后却在中土兴盛起来。汉译佛典中专门宣讲弥陀及其西方净土的经典似比专门宣讲弥勒兜率净土的经典成熟得要早,两晋以后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0.
唐传奇表现的士人心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奇虽有集史才、诗笔、议论于一身的长处 ,在唐代可以作为士人进行温卷、行卷的文学样式 ,但它没有被列入科举考试的项目 ,而是被正统文坛目为稗史或游戏笔墨。然而 ,正是在这种被人认为是游戏笔墨的非经典性文体中 ,士人们才不像在诗文文体中敛起庄重的面目 ,而是高度放松由伦理束缚而产生的紧张 ,随心所欲地透露出自己隐微的心曲和细秘的情感。唐代戏剧还没有成熟 ,而小说——传奇刚刚趋于成熟 ,对人物和生活琐事的描绘比诗歌这种经典文体要随意和具体入微。要探讨唐代士人种种微妙的心态 ,到传奇领域去跋涉和寻找最为合适。一科举制度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