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祖金 《武当》2012,(10):40
胆,又称胆力、胆量,是指人的勇敢无畏、自信果断的意志品质,并且能从心理上战胜自己,从气势上战胜对手。胆是散打比赛中必需的品质之一。关于胆,古今不乏精彩的表述,如"一胆二力三功夫","对敌若无胆在先,空有眼明手捷功","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有胆克敌易,无胆难施技","有胆胜无胆,胆大打胆小","无胆,武不高"等等。那么,究竟什  相似文献   

2.
逍遥武技道     
孙国玺 《精武》2007,(12):66-66,30
逍遥武技道,法玄奇幻妙。功化空刃手,艺成任逍遥。"逍遥武技道"是逍遥门用于防身自卫、除暴安良的一种实战武功,几百年来秘不外传。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强制弱,攻其无备,随机应变见长。其技包括:空手对搏和空手进白刃等。"逍遥武技道"汇集踢、打、摔、反关节、拿穴道、分筋、错  相似文献   

3.
形意问世,如长空一道闪电惊世骇俗。明末清初,南山隐士修得形意神功,仙风道骨,身形飘忽, 来无踪,去无影,神秘莫测。时令姬隆风惊奇万分,竟自三顾茅庐,拜师学技,由此,形意流出玄门,传扬于世。咸丰年间,形意异人李老能,功至修虚归无,遇袭不惊,泰然若定,其刚崩强飞之功惊魂昆仑,令悄袭者曾君大惑不解,疑老能身有邪术。缘此,老能之神功脉延燕赵之地。光绪时期,形意大师郭云深,功至炼神还虚,拳技出神入化,其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无敌手。藉此,形意拳技威震九州,兴旺华夏。民国之初,形意宗师朱国福,功至修虚归无,又兼中西拳法合璧,神功盖世,而立之年,国福以其穿心崩拳击败裴氏而扬国威;及至中年,又以绝世武功力搏天下而获南京国考第一;年逾古稀,金钟罩体,其间空劈龙之举尤摄人心魄也,  相似文献   

4.
赠画     
了空禅师受虚静居士的邀请,去居士的家中做客、品茶。了空禅师就座之后,品了几口清茶,再不言语,静静地端坐着。虚静居士就好奇地问了空禅师:"你怎么不说话呢?在品茶吗?"  相似文献   

5.
杜子宇 《武当》2003,(5):15-16
松 在天日空静,在人谓松融。太极拳练人体之松融,效天空之虚空。松乃太阴练形之功。中是功,松是功,都是太极拳必须的基本功,而且都是内外兼修的悟练过程。  相似文献   

6.
王怀 《武当》2011,(2):16-17
太极拳融吐纳、导引、武术为一体,揉合了许多道教养生修真的要旨,讲究呼吸——调息炼气。《十三势行功心解》说:"能呼吸,然后能灵活"。"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心为气,气为旗"。还有"意气君来骨肉臣","内炼一口气",以及"束肋下气把裆撑","一气呵而远"等等。至于如何调  相似文献   

7.
古典拳论曰:“麻麻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虚实自有实虚在,实实虚虚攻不空。”在众多演练太极拳的人中,在组织竞赛的个人与集体的太极拳演练中,不难看到许多虚实不明、双重并在的问题。根据自己练拳的实践体会和学习古典拳论的道理,仅谈一下太极拳架中的虚实双重问题。  相似文献   

8.
古典拳论:“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虚实自有实虚在,实实虚虚攻不空。”在众多演练太极拳的人群中,在组织竞赛的个人与集体的太极拳演练中,不难看到许多虚实不明、双重并在的问题。本人根据自己练拳的实践体会和学习古典拳论的感悟,仅谈一下太极拳拳架中的虚实双重问题。  相似文献   

9.
《武当》2014,(1):24-26
刘德增:简化太极拳好简化太极拳是偏重养生的拳种,它遵循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和杨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太极拳说十要"、"论太极推手"等等太极拳名家的理论指导。它"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用意不用力","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满身轻利顶头悬","腹内松  相似文献   

10.
孙子兵法与篮球比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子兵法》现已广泛运用到政治、商业、体育等领域,举一反三,同样适用于篮球比赛及篮球比赛的临场指挥。"先为不可胜","避实而击虚"等战术原则和策略思想与篮球比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篮球比赛及临场指挥中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1.
从探讨中国运动员的自我解脱和人际关系两大心理课题入手,详细解析这些心理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脉络,即举国体制与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以及两者互动所产生的情况。进而建议要将社会—文化脉络中的特征与内涵融入到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框架中,并从文化传承角度尝试对"和而不同","尽人事、顺天命","阿Q应对","众生皆佛","儒道平衡"多个重要文化内涵加以领会并挖掘新意。指出运动心理学专业人员的终极目标是帮助运动员成长,而这种良性成长只有在契合本社会—文化条件情况下才能完成。最后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应为开创一个契合本社会—文化脉络的运动员心理建设系统。  相似文献   

12.
王志远 《武当》2012,(9):23-24
[正文]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校勘][姚本]作"左实则左虚,右重则右轻。"[图本]作"左重则左必轻,右重则右必轻。"[诠释]此处之"重"者,指"实"也,虚实之实。非填实之谓重也。实者充也。惟实至虚生;实者真也,返归浑朴,培固本元;实者有也,有者始也,始极而终,终始随也;实者动也,动而生机,神活机变,分阴阳也。虚者空也,惟空始能容,惟虚始能生实;虚者伪也,  相似文献   

13.
武当一阳指     
王小龙 《武当》2005,(4):6-7
武当一阳指,亦名天罡一阳指,为武当六绝(一阳指、虎爪手、太极功、轻功术、铁布衫、绵掌)之一,系由武当内家青虚派十八代宗师刘至祥老先生所授。一阳指功法简单易学,内外兼修,阴阳并蓄。修炼此功有成者,指如钢锥,锋利无比。点木术穿,点石石碎,点人则立见伤亡。用在擒拿格斗、点穴技击方面威力无比。本派历代传人皆视此功为瑰宝,秘而不宣。为弘扬本门武学,特将此功整理成文,刊行在兹,以飨读者。歌诀曰:一阳玄指出武当,六门绝技它  相似文献   

14.
韩哲 《中华武术》2007,(10):36-37
第二步养真气充窍,练呼吸开合这一步主练采气、练气、壮气之功,其目的是练后天之气,养先天真阳之气,使之增强、充盛、壮大,而后归属于中丹田之"空窍",并逐渐促使"空窍"转变成真气能量充盈的"功态窍",自发地产生"窍呼吸",即"胎息"之功能状态,使习者内气之功发生质的升华。但是,为什么要练气?怎样练?真气与丹田、丹窍是什么关系?"窍呼吸"  相似文献   

15.
老子全真气功百日筑基功,又叫性功。亦叫补气还原法,是老子四步功法第一步功法,共有三节:调息;守玄;退符(退阴气、排浊)。第一节:调息(见图一) 姿势:端坐后,两腿盘回,右腿在内,左腿在外,双手拇指掐本手第四指根纹(子纹)仰放在膝上,口张开,以能通气为宜,两眼光平视空前三尺远,意念守在心口处.坐二十分钟。第二节:守玄(见图二) 姿势;端坐后,两腿盘回,右腿在内,左腿在外,手成抱河图,即两手扣在一起,左手掐本手午纹,  相似文献   

16.
以"心理生命结构"为切入点,从健身气功的定义、天人整体观、文化养生的功能等分别论述具备"心理生命结构"的理论依据,认为健身气功的"三调"分别对应于"心理生命结构"的三个方面:"调身"即"表象","调息"即"情感","调心"即"意志";"心理生命结构"的"体验"论诱导出"心斋"的虚静功夫则是健身气功"思想停泊的港湾";"心理生命结构"的"意义"论有利于纠正对健身气功的认识误区,进而提出"长年、长心、长德"是健身气功"意义表达"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要求杂技艺术要肩负起弘扬文化自信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对于杂技创作而言,需要更高级的表达形式、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新时代中国美学思想。对杂技创作而言,杂技因其"杂"而难以用明确的行业艺术标准去规范它的创作。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上,杂技长于展现"技艺精湛"和"制作精良","思想精深"始终是其创作短板。杂技艺术需要对杂技语汇进行创造性转化和  相似文献   

18.
《体育与科学》2019,(2):81-87
以中国传统武术的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蕴含的"意""阴阳""过程哲学""道"思想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对"意"的体认贯穿武术习练的整个过程,由此也铸就了中国武术的神秘意象,表现为:武术习练过程中对于"意"的追求是习武者本体"体认"的感悟过程;传统武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整体性的"出神入化"之意境,"拳脚"与"意气"合一是中国武术的灵魂所在;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遵循了"立象尽意"的核心言说方式。"阴-阳""虚-实""动-静"的统一、对立与互化建构了传统武术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表现为:"阴-阳"对立、互生、平衡的哲学认知建构了武术理论的基础;"动-静"对立运动关系蕴含"形-神"的变化与融通;"虚-实"变幻莫测彰显了传统武术招法的玄妙。"艺无止境":传统武术习练彰显"过程哲学"的思维特征,表现为:传统武术习练是追求更高层次的"过程文化","由技入礼"传统武术习练过程是礼仪规训的过程,"武以德显"武术习练过程是完善人性过程的历练。"由技入道"追求内在修为的过程是传统武术文化的最高境界,表现为:由技入道,技近乎道:传统武术追求技击法则的玄妙之道,以身演道:传统武术以身体实践彰显技艺与人生之道。  相似文献   

19.
中华武术的发展离不开技击的本质属性,2017年,由李连杰与马云联手打造的"功守道"以太极推手演变而来,通过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核心技法达到"制人,而不受制于人"的目的,与传承千年的攻守思想完美契合,相较于其他形式的传统武术具有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功守道"的内涵及发展背景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功守道"是集体育赛事IP、品牌于一体的运动项目,而"功守道"的成功推广或将有可能成为武术入奥运梦的载体。  相似文献   

20.
宋学玉 《武当》2006,(6):9-10
太乙观金针玄指功由“玄阴指”与“和阳指”功两部分构成,玄阴指属上部修指类硬功,贯劲即可运用; 和阳指属下部修指类内功,是前段功力的提升修持方法。二者之间有自相契补不足之功。同治年间,垂霞道人周宗源留金针玄阴指于武当山,光绪十三年隐入王屋山后悉将全套阴阳玄指功传给罗诚寅道长, 笔者即承此系起蒙。太乙观金针玄阴指主练手部梢节三阴二阳劲(即主练拇、食、小三指阴劲支撑力和中、环二指阳劲捅插力),旧时多从早春“龙抬头”之日开功,于当年“下元节”验功。以中环二指能穿插木板为阴中之阳初成标准,再续修和阳指。余自思一拳一指虽有断石之功, 但毕竟为门中末技,谨示同仁当立正觉勿偏勿执,据需而索方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