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斯洛“自我实现论”是本世纪风靡西方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它充分肯定人性的自然因素,以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为本质特征。“自我实现论”在发掘人的积极本性,激励人们进取向上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但同时也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过份强调人性的自然性而忽视了人性的社会性,二是过份强调个人自我实现而没有处理好自我实现与社会整体实现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
周济是常州词派中论及音律的第一人。周济的音律论主要体现在《词调选集》及《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周济从三个方面,分别从词的押韵特色、四声、句式及相关的"领字"、"积字"、"换头、煞尾"等角度,论述了词的音韵问题。审音度声,讲求表现技巧;强调词调与作品中表达的情感相联系;关注读者的接受情况,以"须令读者耳目振动"为佳制--这正是周济音律论的特色。就技巧而言,周济所论多是对前人理论的承继或发挥,但后二者,则是周济的新创获。  相似文献   

3.
所谓教师的人格中崇高与世俗对立统一,是反映主观与客观的和谐,表现了对外部刺激所持的情感、自我控制和理智升华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能将对立的、二分的整合为统一。他所谓的心理健康的人,特指“自我实现者”,是那些将所从事的工作作为自己的需要,尽其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的“自我实现需要”的人。教师人格要达到以育人为自我实现的高度,心理健康是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在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第一思潮)和华生的行为主义(第二思潮)之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形成了心理学的“第三思潮”。“第三思潮”关注人的潜能与价值问题,其主要理论是“自我实现论”。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的观点,“自我实现(self-actualizing)”是  相似文献   

5.
在<呼啸山庄>中,艾米莉·勃朗特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索,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奇异而又真实的悲剧女主人公凯瑟琳.在凯瑟琳身上存在着人格的分裂.她一方面想忠于自己的灵魂,一方面又受到外部世界的诱惑."自我”与"超我”在她身上并存,并发生矛盾和冲突.由于贪慕世俗的有形的欢乐,她背叛了自己的灵魂,并因此铸造了她的悲剧.她的困扰、反抗、痛苦,甚至死亡都是由她的双重性格、她的人格的分裂造成的.这样真实的人性也同样寄居在这个世界每个人的形体之内,并不断地进行交锋和斗争.  相似文献   

6.
对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言人,把自我实现作为他个性理论的最高理想和追求的最高目标.从自我实现理论形成条件、形成原因、自我实现者人格特征及自我实现的超越性上对马斯洛思想由人本心理学向超人本心理学方向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从诗学审美的角度阐述了曹丕<典论*论文>经由魏晋玄学到陆机<文赋>的美学转变过程及其意义.着重强调了从"诗赋欲丽"到"诗缘情而绮靡"的美学嬗变对于先秦以来所形成的儒家诗学审美观的巨大冲击,揭示了它在人的自觉过程中所具有的本体论的审美意义,指出了对于艺术形式美的重视和欣赏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艺术自身的发展要求、时代变化的影响和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潮发展的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艺术审美理想的发展和转变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马斯洛从健康人格的角度,把创造性分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从创造性发挥的过程,把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分成始发创造性、次级创造性和整合创造性。自我实现创造性人皆有之,是健康人格的副产品,家长和教师要保护儿童的始发创造性,有意识培养其次级创造性,培养儿童健康人格,激发其整合创造性,促进儿童创造潜能转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9.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因为这些成就是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灵感基于潜能,潜能基于人格,所以潜能不断地转化为显能、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就是人格健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马斯洛从人类的本能和社会性的双重维度来审视人,辩证的认识人。他从人本心理学的视角,通过需要层次理论来透视自我实现者的种种行径和思想,并以积极心态从人类的最高需要出发来阐释他的人学思想。文章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为基础,从整体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动态的人来梳理和探析其人学思想,从而加深对马斯洛人本心理学的理解和认识,旨在树立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神明说”以精神为最高本体,以实现精神超越为宗旨。他不仅揭示了精神对于人类的本体性意义,同时揭示精神的无限潜能以及开发潜能的幽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当代新员工职业价值观特点进行分析,新员工期待在职业活动中同时满足各种需要,只是重要性不一,重要性从高到低的排序为自我实现需要、社交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和生理需要。这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并不完全符合。本文还分析了新员工职业价值需要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企业从员工招聘、培训开发、绩效管理、创新管理等方面满足新员工职业价值需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是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有层次的、由潜在而外显,从相对自我创新到相对社会创新的过程,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各个教育阶段也有其相应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历史观缘起于对“正统”马克思主义。无批判的实证主义”的质疑。通过反思现代性、理性同一性、概念帝国主义的实质.以人的实践的超越本性为核心的自觉的历史性、实践性扣批判性的文化精神.对作为传统人本主义理论基石并代表着整个西方工业文明本质的启蒙精神提出了质疑与批判。从而揭示了人类的历史就是启蒙摧毁神话和销蚀自身的历史。依照批判理论的历史观。历史不是启蒙理性所勾勒的那幅人类战胜自然的宏伟蓝图,不是启蒙理性不断开辟新疆域而一路高歌猛进的宏伟历程。而是在当代所制造的西方文明进步的理性形而上学神话中注定了启蒙自身的悲剧性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5.
叔本华是在康德思想的影响之下重新思考道德的人性根基。他并非以一种既定的方式给出人性的善或恶,人性的三种先天因素(利己主义、恶意与同情)对于任何个体而言,都只是作为一种预先的潜在可能性而存在;潜在可能性意味着其现实化过程中具有多样性,由此表现为不同个体之间性格的先天差异。同情本身即是独立自在的人类天性,也是道德行为唯一真实的动机。叔本华的人性论是对自然人性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人的教育是以人的潜能为发展基础,通过人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非人教育是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通过“价值限定”,实现人的“工具化”的过程。决定“人”的教育或非人教育主要体现在六大教育关系的处理上:一、潜能与发展关系;二、自我与需要关系;三、个性与共性关系;四、人与才关系;五、情与理关系;六、自律与他律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人的教育是以人的潜能为发展基础,通过人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非人教育是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通过价值限定,实现人的工具化的过程。决定人的教育或非人教育主要体现在六大教育关系的处理上:一、潜能与发展关系;二、自我与需要关系;三、个性与共性关系;四、人与才关系;五、情与理关系;六、自律与他律关系。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与科学发展观相匹配的制度体系发挥着载体与转化、信息与规范、秩序与整合三项基本功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与核心理念的制度体系是科学发展观得以现实化的载体,这一制度体系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信息并对人们的行为加以规范,使得人们在良好的秩序空间中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为推进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论积极心理学与幸福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它提出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性、乐观等三种主要的积极人格特质。幸福感是一种与多种人格积极心理有关的变量。教育要培养学生进取向上的态度、体验幸福的能力、提升自我的心灵、快乐达观的情绪和优秀美好的品质等积极心理以达到人生幸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A total of 80 students aged seventeen and eighteen (40 in each group) selected from several secondary schools took part in the study. It was assumed that the intensity of self‐acceptance among gifted young people is positively influenced by intellectual success, as well as by the following personality traits: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average or low level of anxiety, strong sensation seeking. There was a trend towards higher self‐actualization among gifted students (although statistically insignificant), while self‐actualizing students had an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and a need for stimulation and varied experience. The assumption that lower anxiety and higher self‐acceptance are characteristic of young people with higher self‐actualization was not confirmed, which suggests that there is a need to intensify parents' and teachers' support for students coping with difficul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