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三《思想政治》新教材第五课“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是全书最后一课。同学们在学习中要抓住重点,善于总结归纳。下面将本课重点,概括为“一二三四五”,以便理解和记忆。一、“一个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初三课程中最重要的原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要相应地发生变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二、“两大主题”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是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和…  相似文献   

2.
王张江姚“四人帮”反党集团一贯以“正确路线的代表”、“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自居,实际上是歪曲、篡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政治小丑,是货真价实的假革命的反革命,是罪恶累累的祸国殃民帮.他们利用窃取的权力和“理论家”的招牌,干了许多反党反人民的罪恶勾当.打着批判唯生产力论的幌子破坏抓革命,促生产,就是“四人帮”的无数罪行之一.我们一定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剥掉他们的伪装,揭穿他们的阴谋,清算他们借批唯生产力论破坏生产的罪行.唯生产力论是一种修正主义的反动理论,它歪曲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辩证关系,片面夸大生产力(仅仅是生产工具和设备)的决定作用,否定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3.
借鉴学术界有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种种认识,研读革命导师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经典论述,反思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观察我国社会发展现实,认为生产力不是自发决定生产关系,也不是直接决定生产关系,而是首先通过参与生产的各经济利益主体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逐决定他们参与生产的方式及其变化发展,再通过生产方式及其变化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及其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 改革是中华大地当今奏响的主旋律。做为成人教育工作者,要想在改革的大潮中尽到自己的责任,必须认真学习理解邓小平同志“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指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又说:“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革命,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对目前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刻揭示。任何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在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这一客观规律的作用。革命的最终目的,就是改变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我国  相似文献   

5.
国人喜欢用“革命”“变革”等词,而不太喜欢用“改良”一词,似乎“革命”“变革”总能破除旧的“生产关系”。从而极大地解放“生产力”,而“改良”似乎只是对旧“生产关系”的修修补补、小打小闹,如同隔靴搔痒.显得矜持而保守。  相似文献   

6.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不意味着是先有生产力后有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仅具有同时性,而且具有融合性。“所有制不能当饭吃”以及以前批判过的“所有制越公越革命”的要害正是否认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同时性和融合性原理。  相似文献   

7.
文化大革命前的某些《水浒》评论文章,把宋江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投降主义政治纲领,说成是农民阶级固有的局限性,认为“农民革命思想往往是不否定皇帝制度的”。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们为投降派宋江辩护说:“我们不能以现代的思想水平要求宋江,怨他不该妥协,骂他是投降主义者,出卖了农民革命。因为农民革命本身就是不彻底的,这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种论点,否定了中国农民起义反封建的伟大意义,为投降主义路线辩护,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你更坏!”“你更坏!”有一天,“损坏”和“损害”吵吵闹闹来找词语王国的国王,要国王评评他们谁更坏。  相似文献   

9.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经常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或方面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生产力的要求,客观上必然要求对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或方面进行改革。但是,如何进行这种改革,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改革观。一是坚持马克恩主义的辩证否定观,即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这种改革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他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全盘西化”,其目的在“改革开放”的口号下,复辟资本主义,搞和平演变。  相似文献   

10.
肯定“中国特色”的道路与提出“初级阶段”的理论,我认为这两者之间是相 互联系、互为印证的。从根本上说不确立“中国特色”这条建设道路,就不可能产生“初级阶段”这样的理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注重“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错误地认为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无所不能,片面强调“精神万能”论,把它们对于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夸大为决定性的因素。从而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全面观点,陷入“机械论”的窠臼。此外,形而上学认识上的空想论则表现在一些领导人否认商品经济发展对推动生产力发展有重要作用。认为主要依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就可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一些史学著作在讲到武周时期,认为武则天打击士族,扶植庶族官僚,①是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社会发展的政治代表。其实,这些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为了说明这一问题,需要弄清什么是士族,魏晋南北朝的土族与隋唐“士族”的差异,以及武周集团成员的家世等。  相似文献   

12.
“决定作用”与“反作用”●万如生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在一些涉及基本概念相互关系的原理中,多处出现“决定”作用与“反作用”这样的词汇,正确把握其含义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现将该类原理归纳简析如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3.
早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说过:“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在现阶段和平发展时期,农民问题,即农业发展问题和农村工作问题,仍然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基本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整个社会稳定政治稳定的保证。农民是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占我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解决着中国的头等大事——十一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因此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更是关系国家前途的大问题。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家,归根到底要使生产力和非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朝着现代化发展,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主体,上层建筑中的观念和设施无不以人民群众为转移,因此,中国的主体是农民,在维护国际和平、国内稳定中,“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士兵就是穿起军服的农民”,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农民是中国工业市场的主体。”③要弘扬中国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离开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 就我国目前农村中的情况看,有些农  相似文献   

1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贯穿于初三《思想政治》教材中的主线。生产力则是全书的基础概念。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起着最终决定作用。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更替,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江泽民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要突出位置。”我们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才能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昌盛,百姓和乐。因此,在教材第一节第二框题的…  相似文献   

15.
多年以来,“四人帮”极力鼓吹“上层建筑决定论”,宣扬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生产力,决定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发展。张春桥、姚文元在他们一九七五年春季先后抛出的两篇文章中,侈谈消灭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却绝口不谈为达到这个目的所必需的生产力的发展,公然否认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决定作用,把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无限夸大为永远起决定作用。“四人帮”在辽宁的死党等更是直言不讳地说: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论断,正确地解决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解放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革命是用暴力摧毁旧的社会制度来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前提下,不改变生产关系性质,用改革体制和机制的办法来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一次革命。改革解放生产力,给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提供了理论依据;给改革正确与否提供了标准。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六五年,史学界对清官问题的讨论,由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插手其间,混淆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的界限,武断地作出了历史上根本没有清官的结论。谁要是不同意他们的看法,就给你戴上鼓吹“清官论”的大帽子,真是专横得很。事隔将近十年,“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打着“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总结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历史经验”的幌子,大搞影射史学。但是在歪曲历史,美化法家的同时,却陷入了一个又痒又痛的矛盾之中,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过去我们批判‘清官’论,和今天肯定法家的历史进步作用,是不是矛盾的?肯定法家同歌颂‘清官’,是不是一回事?”为了自园其说,于是乃有《论法家与“清官”的根本区别》的炮制出笼。这篇奇文,不仅是唯心史观的大暴露,也是他们古为帮用,阴谋篡党的罪证。  相似文献   

18.
国内哲学界进行的关于“决定作用”与“反作用”问题的讨论,在谈到物质、生产力、经济基础分别对精神、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时,基本上没有大的分歧;但是,当论及精神、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分别对物质、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问题时,意见就很不一致了。把这些不同的意见加以归纳,基本上可分为两种:一种认为,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改革实践一再说明,必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原理。而其中首当其冲的则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传统原理。它的根本性缺陷,就是对生产关系的决定因素的理解和规定有片面性,由此而未能正确认识和掌握生产力对于生产关系的决定机制,将其简单化了。具体来说,只承认客体生产力——生产工具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而未能同时认识主体生产力——劳动者(包括管理者与间接生产者)对于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而实际上,作为物质生产力因素之一的主体生产力对于生产关系,也在起着决定作用,而且有着更为重要的决定作用。这种“两因素决定论”取代传统的“一因素决定论”的理由是:  相似文献   

20.
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社会主义事业,就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也就是说,它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彼此互相促进,互相依赖,不可分割。我们只有掌握它们相互关系的辩证法,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两个对立物的统一。在这一对矛盾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它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但是,生产关系不是消极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它还反过来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当它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革命就到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