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课应该培养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观,而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观。 生物从本性上是没有“有益生物”和“有害生物”之区别的。人类把  相似文献   

2.
<正>传统的生物课堂以考试为核心,师生主要目光聚焦在生物理论知识,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理论的灌输与实验能力的训练,失去了生物课堂原本的生命力。自然界是由无数个生命元素构成的,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自然环境,然而,生态平衡是生物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因此,生物课堂应该贯穿生态教育这一主题,使学生带着生态美学意识与环保责任意识来深化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一、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人类只不过是地球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中的一种生物,然而人类高度进化获得的各种能力,使得人类与其他生物相比越来越强势.人类可以将埋在地层中的经过千百万年才能形成的石油和煤等化石燃料在短期内开采出来,并很快燃烧化为二氧化碳,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当今地球物种多样性锐减的同时,全球人口数量却在持续上升,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人类进步与生物圈稳态之间的矛盾自古就有,愈演愈烈,引起人类对生存危机的深切关注,引发人类去深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类对待环境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21世纪的今天,生态道德教育已全面展开,并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尤其对青少年的生态道德教育,已成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化指的是关于人与生物系统的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认识及维护这种关系的协调而建立的各种物质、组织制度、观念的总和。1972年6月《人类环境宣言》就指出: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在21世纪的今天,对儿童进行生态文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校立足校园,依托社区,开发生态文化教育资源,利用各种教育方式和途径来唤醒儿童的生命意识,启迪儿童,使他们意识到人类应与自然平等和谐地相处,最终成为有生态意识的人。  相似文献   

5.
杨冬梅 《襄樊学院学报》2007,28(4):10-12,76
厘清生态文化的本质内涵对于我国目前的生态文化建设至关重要。生态文化是人类生态系统众多复杂关系和谐的一种生存方式。生态文化的存在性基础在于人类与其它生物共生于相异相依的系统。把“人-社会-自然”看作复合的自组织演化的系统整体是研究生态文化的方法论前提。承认自然界自身内在价值,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倡导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化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德昂族传统生态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昂族的生态文化主要表现在物质、宗教、制度三个层面,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因着德昂族对自然的热爱,德昂族聚居的村寨环境优美,生物种类众多。在生态危机困扰人类的当下,应该汲取德昂族传统生态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经济做贡献。  相似文献   

7.
迄今为止,伦理观念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传统人类伦理观念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前后两大阶段。传统人类伦理观念以人类生命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当代生态伦理观念则以生物生命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二者都存在着虚妄性,都是一种狭隘的生命特权主义伦理观。物种伦理观念是在对传统人类伦理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所达到的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它把整个自然界中的所有存在物都纳入到道德关怀的范围内,主张建立起人类和各物种之间的全面的种际伦理关系。物种伦理观念是对传统人类伦理观念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的双重超越,是伦理观念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海洋生态破坏。运用“海洋污染物来源图”来整体设计形象直观的海洋污染和海洋保护网络图,要运用综合思维从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去分析考虑其原因。  相似文献   

9.
仁爱观念与生态伦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儒家古老的“仁爱”观念中,蕴涵着与现代生态伦理相契合的合理因素。儒家提出“仁民而爱物”和“万物一体”的思想,是将人类所特有的道德情感贯注于自然万物,要求人们把万物当成自己的同类甚至血肉相连的一部分来爱护,强调人对自然万物负有 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这是一种极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生态哲学资源。作者认为,科学的态度辅之以儒家式的道德意识和生命情怀,应该是现代人类对待自然万物的最合理态度。  相似文献   

10.
汪鑫 《中学科技》2014,(2):14-15
凡是对科幻电影有兴趣的人,应该都听说过大名鼎鼎的《异形》系列这个故事由一艘科学考察飞船从外星球带回了一个神秘物种“异形”开始,它幼体时期寄生于人体来获取营养,长成即破体而出,是一种刀枪不入、体液为强酸、拥有远胜人类的强大力量的恐怖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