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课程标准教材语文第四册中的集中归类识字。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儿歌形式的导学材料;二是利用“龙龙”的话进行的内容拓展;三是要求会认和会写本文所接触的生字。这些字的意思大多与“鸟”字旁和“日”字旁有关。  相似文献   

2.
教学第八册看图学文《燕子》一课时 ,有个学生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一些鸟名字的汉字 ,都带着鸟字旁 ,如天鹅、黄鹂、杜鹃等 ,燕子也属鸟类、‘燕’为什么没有鸟字旁 ?”他的问题一提出 ,有两个同学反驳道 :麻雀和大雁也都是鸟 ,“雀”和“雁”不也没有鸟字旁吗 ?这些问题提得不但新颖别致 ,而且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不动一番脑筋 ,就想解释清楚 ,是不那么容易的。“燕”没有鸟字旁 ,是由燕的古文字以及汉字的演变规律所决定的。“燕”的古文字也是象形字 ,状如头 ,有翼 ,有尾。但隶变以后的今文字燕 ,却很大程度地改变了象形的面貌 ,由线…  相似文献   

3.
陈彦 《江西教育》2005,(8):37-38
一、教材分析“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是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减法基础上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基础。教学时应把握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遵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苏教版)第十三课《早》里写道:“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蜡梅花。”文中还有多处出现“蜡梅”这个词。当我上这课时,在黑板上板书“腊梅”这个词时,学生们立即向我指出:“老师,您写错了,课本上是虫字旁的蜡。”于是,我向学生解释:“腊梅是一种植物,它冬季开花,腊指农历十二月,符合这个意思。而且文章开头交代去参观三味书屋的时间正是在酿雪的天气里,应该是腊梅。”课后,我把这一问题提出与其他老师探讨,有的老师与我的看法一致,而有的老师则认为应该以课本为准,理由是与教材配套的一些教案及参…  相似文献   

5.
教三年级学生作文时,老师们往往只是先出个题目,紧接着讲写什么、怎么写,然后就让学生动笔作文。这种呆板的传统教学,使学生感到习作时就好像面对一座大山,无法翻越。第五册有一个单元的作文要求是:写一个人。我想,与其让学生在作文本上胡编乱造,倒不如选一名学生站到讲台上当“模特”,让大家仔细观察其个子、长相和穿着,再指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描述,最后写下来。于是,教学时我这样做了。其中有位同学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我听了一位老师的识字教学课,教的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识字学词学句(二)”。老师在教“器”字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怎样记住这个字的。老师  相似文献   

7.
我教二年级语文。有一次,我教《借条和收条》一课,当我将课前根据教学参考书确定的本课“借、凭、联、店、册”等五个生字用小黑板挂出来,打算像平时一样教学生逐个认读的时候,下面却“乱”起来了。这个说:“店,合作商店的店,这字我认识的”;那个说:“联字是耳字旁加开关的关”;有个孩子干脆站起来,  相似文献   

8.
六年制语文课本第七册“教材编写说明”中指出:“本册四个训练重点:注意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重点,体现事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记叙,既是阅读训练的重点,又是作文训练的重点。”第八册“教材编写说明”中指出:“本册训练重点是‘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和‘一要真实,二要具体’”。在第七册和第八册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观察事物”这个重点,从写观察日记入手,读写结合,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一年来取得了可喜成绩。现将我的做法和取得的效果汇报如下。 我是从三方面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的。 一是课文中学什么就指导学生写什么,及时巩固,  相似文献   

9.
余萍 《江西教育》2007,(7):13-13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 【教学导入】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蟋蟀的住宅》。“熟悉”的“悉”字加“虫”字旁,就是“蟋”;“率领”的“率”字加“虫”字旁,就是“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教材是学生学习母语运用语言文字的范本,是向学生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是教书育人的工具,应该极其准确、严密。教学参考书更是老师教学的“贤内助”,但是在人教社高二第三册和第四册(2004年9月第一版)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中,有几处很简单的疏忽和错误,影响了教材在学生心目中严谨的一贯印象。以下试举几例: 例①第三册教材第7课《近体诗六首》中收录了6 首近体诗,但是第30页中课后练习第一题中要求却是“背诵这8首诗”,笔者查找了该版本之前的人教版教材,的确是8首诗,在修订过程中变成6首,很明显编者在修订课文时疏忽了同步修订课后练习。  相似文献   

11.
有关含参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初中代数课本没有进行专题讨论,而是以例题和习题的形式散布在第三册、第四册的许多章节中,但它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最常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对二次项系数的讨论发生疏忽与混淆。〔例1〕当k为何值时,方程kx~2 2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判别式”解题时,常会这样解答: ∵方程kx~2 2x-1=0有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语文学习》: 我是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在第十册语文书(苏教版)上的第22课《只拣儿童多处行》中有这样一句话:“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读了这句话,我产生了一个疑问:这里为什么用土字旁的“地”?  相似文献   

13.
“归类识字”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的重要课型。此类课型分别编排入二年级第三、四两册。第四册共14课,分三个单元。第一、二单元各5课,第三单元4课。“归类识字”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台起采,对扩大学生识字量、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均具有重要作用。一、语文第四册“归类识字”的特点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是小学识字教学中行之自效的两种教学方法。“九义”小学语又教材立足于教学整体改革,综台集中识字自力散识字的优点,编排体系分散识字为主,同时有机安排集中识字内容,完善了教材结何,主审了识字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水船语文“旧类…  相似文献   

14.
刚从课间活动氛围中进入课堂教学,学生兴奋中心的转移至关重要,导入语的设计和安排则须独具匠心。 导入的方式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因境而异。笔者拟联系教学中所遇实例,从反面来浅析一下应如何走出导入语设计的误区。 A.误区一:曲 [实例]《鲸》一课的导入(人教社六年制课本第九册第11课) 师:(板书“鲸”)同学们看一看这个字左边是什么偏旁? 生:“鱼”字旁。 师:“鲸”是不是鱼类?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简析]教师利用课题中“鲸”的字形结构规律,分析字的来历,引导学生对课文描写的事物产生联想,诱发学习兴趣,但设计者却忽略了一个“第一印象”问题:小学生“先人为主”现象较重。当师问鲸是不是鱼类,学生肯定会迅速作出鲸是鱼类的判断(形表义),他们会带着这一错误去学习课文,而不是带着“鲸是不是鱼类”的问题。如此,势必影响其正确判断的形成和对错误判断的更正。 [启示]导入语忌曲,与其让学生陷进去再出来,倒不如让学生识破“庐山真面目”明明白白走一遭。 [矫正] 师:“鲸”虽然是“鱼”字旁,并且它的外形及习性也有和鱼类相同的地方,但鲸却是哺乳类动物而不是鱼类,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去学习课文。 B.误区二:假 [实例]《月光曲》一课的导入(人教社六年制课本第十一册第9  相似文献   

15.
教学《语文》第十一册练习三中的第四项训练——修改病句时,我像往常一样让学生一读,二找,三修改,学生很快完成了修改任务。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南京的夏天是个美丽的城市。大部分学生采用了两种改法:一种是改成“南京是美丽的城市。”另一种是改成“南京的夏天是美丽的。”这两种改法都是正确的。正当我准备进行下一项训练时,洋  相似文献   

16.
《胡萝卜》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是按照“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这一训练项目的要求安排的。课文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未经修改的“原作”,二是经朱德熙先生修改后的“改作”,主要讲了有关胡萝卜的一些知识。这篇阅读课文的教学,应着重指导学生把在讲读课文时初步学到的修改作文的方法,尝  相似文献   

17.
趣解"青蛙"     
又是一个“蜻蛙”,这已经是第12个“蜻蛙”了。看着12本作业本小山似的叠在一起,我心里真窝了一肚子的火:这帮粗心的小家伙,平时写字丢三落四的,最好字笔画少一点,今天怎么一个个都画蛇添足了?带着心中的不解,我把这12个学生“请”到了办公室。也许是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们一个个脸绷得紧紧的,等着我训话。看着他们一本正经的样子,我忍不住笑了。办公室里的气氛一下子轻松了,12张小脸也跟着绽放出了笑容。我问“:你们怎么都把‘青蛙’写成了‘蜻蛙’?”几个胆大一点的孩子说开了:“我看看‘蛙’是虫字旁,那‘青’也应该有虫字旁呀!”“我…  相似文献   

18.
近几天,读了著名特级教师斯霞的文章,感受颇深。现采撷斯霞老师的三个教学片断,谈谈自己的点滴感受。教学“蚯蚓”两个字。斯老师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1.让学生明白蚯蚓的特点、属性,并从其特点、属性引出汉字偏旁的特点。她告诉学生:蚯蚓是虫,所以“蚯”和“蚓”都是“虫”字旁  相似文献   

19.
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第四单元中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教学十分重要,一是百分数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应用比较广泛,二是百分数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分数,它与分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生易于混淆;三是弄清百分数的含义,是学好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因此,教学时应注意使学生清楚地认识百分数的内涵和外延。现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一、通过实例,发散——收敛引进百分数概念。 教学一开始,出示实例: 五年级100个学生中有三好学生20人:四年级200  相似文献   

20.
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单位“1”的教学分别出现在第七册、第十册和第十一册课本中,把握这三个层次的教学,使学生感知、理解和深化单位“1”的概念,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纵观教材,从整体入手,分段把关,层层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