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4题。当代世界所遵循的教育目的一般表述为:“每一教育目的都是指向某个目的的一个过程的一部分,而这些普遍的和最终的目的基本上又是由社会确定下来的”,“客观与现实必然制约着每一个国家根据其特殊背景所定的当前教育目的,同社会的一般目的一样,也是那些参加教育活动的个人意志行动与主观选择的结果”。教育目的是“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现代教育目的和启蒙运动相联系,建立在理性主义和逻格斯中心主义基础上。启蒙运动认为,理想的人应该是摆脱了宗教迷信,具有理性和自主性的人,应该是自身命运的唯…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的教育管理模式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每所学校均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与监督之下各自独立地采取与众不同的管理模式来管理自己的学校,简称为“每校一制”;二类是所有学校均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与监督之下各自采取同样的管理模式来管理自己的学校,简称为“各校同制”。在强调自由平等的社会里,一般采用“每校一制”的管理模式,目的在于让各校在竞争之中获得自主发展与独立进步。在强调统一均衡的社会里,一般采用“各校同制”的管理模式,目的在于让各校在管控之中获得同步发展与携手进步。  相似文献   

3.
科技社会与科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社会与科学教育陈士衡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变迁节奏快速、知识信息剧增、生产力发达的科技社会。生活在这个科技社会里的每一个人都应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这就涉及到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问题。那么,何谓“科学教育”,对它该如何界定?一般认为,“科学教育”是包括科...  相似文献   

4.
一、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与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实质 完整意义上的“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三个方面: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和教育结果方面的机会均等(即学业成功机会均等)。所谓入学机会均等是指每一位公民都均等地享有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要求的教育的机会;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是指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均等地享有接受其所选择的教育的机会;教育结果机会均等是指每位接受完教育的毕业生都应该受到社会平等的对待,得到其应享有的社会待遇。其中,入学机会均等侧重指教育机会均等的量的方面,即社会所能够提供的接受教…  相似文献   

5.
提到对学生的评价,人们很容易就联想到考试与分数,可以说,“分数第一”的思想在学生、家长甚至是部分教师的心中根深蒂固。而这种情况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是相悖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这一理念所追求的评价不是给学生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与他人比较,而是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宗旨与方向,也就是说评价应该成为一种教育理念,更成为一种教育手段,能够充分发挥出其激励性功能与发展性功能。  相似文献   

6.
王炎斌 《天津教育》2002,(10):12-14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如果说,过去我们所倡导的学校人本化管理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由学校管理的内在规律决定的,那么,在“入世”后的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学校人本化管理,则具有全新的意义。我国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说,“入世”对中国社会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方面以及每一个国民都将产生影响。同样,“入世”对学校教育产生的影响也是实实在在的和多层面、多方位的。在教育面对新的挑战的今天,学校实现人本化管理更显示出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入世”对教育的影响1.商品贸易的自由性促进了教育的变革。商品贸易是一种…  相似文献   

7.
创新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组织力量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研究和探索。在创新教育实践中应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一、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创新教育首先要确立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以思想指导行动。具体要做到三个面向:面向每一所学校,不论是重点还是普通学校都要兼顾到;面向每一个学生,让优等生“吃饱”,让中等生“吃好”,让后进生“吃小灶”;面向每一门课,不论是重点课程还是一般学科,都要做到面面俱到,全面发展。二、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不是人们随心所欲、凭空想象的产物,也不是人们一时心血来潮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陈祖平 《山东教育》2004,(10):61-61
教育应是一种享受,这已是有识之士的共识。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反思目前的教育现状,“享受教育”实在是一种奢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一个学生,一说起教育,怎么也不会把它与“享受”联系在一起。繁多的考试,沉重的压力,残酷的竞争,已压得所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当中,一般都要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我们每个人成长、发展的水平和社会成就,都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学校和社会,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就像是一座功能完整的“综合加工厂”,不论缺少哪一道“工序”,“产品”都会是有缺陷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也可以比做一个生产产品的“流水线”,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全局意义”,无论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可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家庭是人出生的场所,是人生最初的生存、生活环境,家庭教育是“人之初…  相似文献   

10.
“主流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旨在提高所有学生的各种潜能的素质教育。它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也不是为了满足学生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而进行的“应试教育”。“主流教育”所培养的“主流人物”可以是领导、管理,也可以是建设、劳动。“主流教育”所培养的“主流人物”比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主流人物”(社会精英)的内涵更丰富。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这种目的性所指向的总体的人的图景正是哲学关于人的反思的结果,因此说“哲学为教育学指明目的”。但目的本身不等于过程,过程的最终结果不能取代达成这一结果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教育学必须了解具体的个人在各种现实的情境中的内在的、具体的生长机制,这就要借助于生理学、心理学等关于人的科学。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心理学为教育学指明途径、手段”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目的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首先促进个体人的发展,通过规范的教育把个人所拥有的与他人不同的秉赋及各种潜能,变为现实的能力并尽可能臻于完美;另一方面教育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协调起来,推动社会的进步。任何教育都应既注重个人发展的需要,又注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的一般目的就是培养每一个人独具的个性的发展,同时又要以如此发展的个性与其所属的社会团体的有机统一性调和。”①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不例外。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受教育者应得到全面、和谐的教育,成长…  相似文献   

13.
校本研究肩负着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特定的学校文化。每一位教师都有在一定文化背景条件下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先进的文化是一笔财富,落后的文化则成为一种负担。以学校和教师发展为本的校本研究形成的新理念、新方法,可以促使学校文化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获得基础性的依托。“研究”为“建设”服务,校长和教师可以在这一研究与建设的过程中,有效吸纳新课程文化。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的过程中,经历成长的阵痛和喜悦,达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与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拿到手”是傅正泰先生“少而精,拿到手”教育理论的缩略语,其内涵是指在社会要求多样化与知识爆炸时代的高等教育机构,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对大学生实施精品教育,从而真正地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门或数门技能,并能切实而有效地应用于社会之中。为了实现让学生“拿到手”的教学目的,教师必须认真思考、认真落实每一个教学环节,哪怕是细小的环节。只有这样,“拿到手”的目标,才不会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的若干外部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素质教育的若干外部关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孙孔懿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在正式文件中,“应试教育”一般都带有引号,这表明“应试教育”是一个专门概念,有其特定的内涵。它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通过考试而升入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育教...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由于其社会身份的特殊性与这个身份相适应的严格行为模式,决定了教师的人格具有多样性、自主性、创造性、发展性等特征。每一位师范毕业生都有一个从学生人格向教师人格转化的历程,一般要经过“入格”—“立格”—“定格”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阅读提示:无论在教育领域,还是在社会发展的其他领域。人们的进步轨迹通常表现为:关注少数人一关注多数人一关注每一个人,也就是“一个都不能少”。只有突出“这一个”和“每一个”,把握每一个个体的需求、情感和愿望,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我们的教育才能发展。在学校里,“中等生”相对于“优等生”和“落后生”(或称“后进生”)而言,在人数上往往占优势,从而成为学校教育中的“大多数”。  相似文献   

18.
新教育实验的核心追求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营造书香校园”是新教育实验最重要的行动。“儿童阶梯阅读”是其中一个重要研究项目,它的主要任务是为每一个儿童寻找到此时此刻最适当的阅读书籍,为每一位教师探求到此时此刻最适合的指导方式,为每一所学校营造此时此地最适宜的阅读情境。新教育认为: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必由之路。共读,  相似文献   

19.
教育平等是社会平等的一个子系统,它包括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得我国的“教育平等”有了自己的困难和问题。现实社会中社会不平等的存在,使得教育平等只能成为一个悖命题,教育的不平等才是永恒的主题。人们对教育平等的渴求,更多地反映的是对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渴求,其实是在追求“教育公平”而不是“教育平等”。  相似文献   

20.
教育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在创建“绿色”社会、和谐社会的今天,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回答的问题。那种以牺牲学生个性为代价的教育已经逐渐被时代所抛弃。学生需要的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和自主发展的教育,是一种珍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回归自然、回归生活,能焕发出生命的热情与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