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汉魏六朝是我国古代赋体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该阶段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赋论。这些赋论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内容多针对于赋的渊源、创作、文体特点及地位等方面的概括与评价,具有早期的文章辨体意识与论赋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2.
在考察两汉赋家的主要政治身份时,赋家为郎也许是一个比“位同俳优”和“言语侍从之臣”说更能通贯两汉总体情形的观察视角。征诸历史记载的两汉主要赋家仕履,他们都曾任过名目不同、职责不定但都与文事、口辩、学识有关的中下层郎官。郎官是汉代官僚系统的基础。位不过郎,是汉代赋家政治生存的痛楚体验。这深深影响了他们的辞赋书写观念,可发现其政治思维的讽谏法则、颂美法则,在世思维的合理开解策略和书写的游戏娱乐、刻苦为文的美文心态,等等。  相似文献   

3.
五七言诗体赋是六朝初唐文坛常见的文学现象,以诗体赋为代表的骈赋与其他骈文、辞赋相比呈现出新的文律特征。以六朝初唐五七言诗体赋为研究对象,分析诗体赋的基本特征,对其中五七言诗的句式和声律状况进行全面考察,并与近体诗律要求相对照,对比诗句和骈文对句的句法差异,考察文人从诗赋两种文体对近体诗声律的探索,从中寻绎出六朝初唐诗赋、骈文融合的文体意义。安史之乱前后及中唐时期随着儒学变迁与古文运动的兴起,明道文章观成为主流,诗体赋呈现律赋与古赋的分化与转型,诗体赋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4.
汉代皇家通过献赋与民间搜集等方式,收集整理了大量赋篇。魏晋时期,在收集与整理赋篇的基础上,赋集初步形成。南北朝时期,真正具有完全意义上的赋集生成,且数量颇丰。从集赋到赋集,是人们对赋作文体特点的认识逐步深入和全面的过程,也是人们赋体观念意识慢慢明晰、凸显而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客车弧形风窗玻璃曲面导线的包络线过渡的分析,以得到两侧显得丰满圆滑并有较大的随意性的光滑过渡风窗,并以实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诗序》释六义之“风”:“风,风也,教也。”风谓以“微加晓告”的方式加以规戒,教指教化。故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教训、风刺都是古代文学作品的功能之一,此既是《诗》的宗旨,也是风刺赋的宗旨。本文列举台湾赋作之风刺、教训之作品,区分为解嘲讽谕、诙谐刺谑、戏谑自短、箴警训示等四种形态,探讨其表现之特色。  相似文献   

7.
东汉王朝曾一度中兴,但随后的政治形势更趋黑暗,士人生于其间,往往无能为力,有志不得施展,因此,在其作品中感慨命运的悲惨屡见不鲜。具有悲情色彩的抒情赋在东汉兴起,更可见士人遭际与时代的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8.
汉魏六朝音乐赋中乐器赋占绝大多数,始于两汉,盛于两晋,在发展过程中题材不断拓展,呈现出骚体趋于俳体,骈偶化增强的趋势。其发展兴盛、题材拓展、体制变化的过程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内容的拓展、人们的喜好和文学体制的变化息息相关,成为了解和考证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9.
清代赋学是对历代赋学的总结与超越,在对前代赋学继承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代赋学中兴期鲜明的理论特征:一是区别于前代赋依附于诗文评的随意性而具有十分强烈的文体自觉意识;二是在十数部赋话和大量的赋文本批评的基础上,赋学最后得以建立;三是赋学风格学的论述,标志着理论体系的最后完成。  相似文献   

10.
篆刻自商周时期即诞生并广泛应用,与书法、绘画一样,是一种传统艺术形式。秦汉时期是中国篆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朝虽然短暂,但奠定了篆刻艺术的基础和发展方向,汉印在秦印的风格基础上又有长足的发展,篆刻艺术与技法不断成熟,形成了不同于秦印的汉印风格。促使秦汉印风转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1.
蔡邕书论不但自觉地把语言学范畴的文字与美学范畴的书法区分开来,并且第一次较全面地、较系统地论述了书法美学的本质特征——书肇于自然、书法阴阳说、形、神、势、力、妙、书法的抒情性、“任情恣性”的创作自由状态。因此可以说蔡邕的书法美学思想是中国书法美学史上的第一块丰碑。他的书法美学思想启迪和影响了之后的书法美学理论和书法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12.
处于东汉晚叶的文学家蔡邕受到社会形势特别是辞赋创作实际的影响,通过创作和理论引导把辞赋从经学控制中抽离出来,使之不再担任"匡国理政"的重任,而更多的走向个体人生,走向世俗情感,走向"聊以游意",回归文学的审美本质。蔡邕对辞赋的创作肯定态度、对辞赋审美愉悦功能的肯定、从艺术层面的分类以及内容上情怀的抒写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赋学理论体系,对东汉晚叶以及建安时期甚至整个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明清易代的社会动荡推动了女性诗风的变革,才媛李因的创作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李因早年诗歌以清丽见长,并借随夫葛征奇北上宦游的江山之助,形成了清奇疏野的风格。易代之际及家国沦亡的境遇,催发其慷慨激烈的变徵之音。晚年虽贫困潦倒,但仍坚持创作,诗风亦趋于沉郁苍凉。  相似文献   

14.
严复的政治思想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早年留学英国,初步形成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维新变法时期,利用舆论工具积极宣传变法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思想趋于保守。辛亥革命后,其政治立场更为落后,不仅反对任何革命,就是其他变革也表示反对。其政治思想日趋落后的原因主要是他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形势,思想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不能与时俱进,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汉魏之际,人物品题之风盛行,这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人才学理论的探讨。与汉魏以前相比,这个时期在才性论、圣人人格和人才分类等人才理论上取得了明显进步。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视其为新的一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这一提法是正确而英明的,因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方法,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攀措。该转变过程复杂而艰难,其成功不仅依靠经济学和企业在经济这个硬实力上做文章,更需要道德力、知识力、法治力和行政力等各方面软实力的综合支撑。  相似文献   

17.
刘禹锡是中唐独具特色的优秀诗人,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诗在韩孟、元白诗派外独辟蹊径,自成一派,影响巨大。这与刘禹锡自觉总结诗歌理论是分不开。试以其自己的诗歌理论为指导,以其咏史怀古诗为中心,通过分析其咏史怀古诗内容的旨意含蓄,风格的取境精练、语言警策、想象丰富来显示刘禹锡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8.
汉字“赋”的语义分属于“政治—经济”和“文艺创作”两个语义场 ,本文讨论赋体语言与作为政治经济手段的赋之间的审美关联 ,认为在中国 ,赋体语言风格已突破了特定的创作手法范畴 ,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文化概念 ,积淀在人们的潜意识中 ,每每让人们在言语的铺排张扬中享受主宰时空排列的神圣 ,拥有世间万物的自豪。  相似文献   

19.
转型时期,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造成青少年道德品质滑坡。针对转型时期青少年道德品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我们应采取改进教育管理方式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立体网络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