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高校定位:自生秩序还是管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高等教育中的自生秩序是指高等教育产生和发展中非人为设计而产生的秩序,是高校在自主决策的基础上定位的结果。自生秩序是高等教育重大创新的必要条件。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严格管制之下,目前正处在需要创新推动的时代,要求我国高校的定位机制应该以放松管制释放自生秩序为重点。同时,现阶段的高校分类不可能对高校定位产生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分类与定位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战略选择,关系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的管理决策和宏观指导,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处理好高校分类与定位中的若干关系,通过构建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对促进高校分类发展和科学定位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分类与定位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战略选择,关系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的管理决策和宏观指导,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处理好高校分类与定位中的若干关系,通过构建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对促进高校分类发展和科学定位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  相似文献   

4.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管理学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辉 《高教探索》2005,(1):40-42
高等教育系统具有一切系统的本质特征。高等学校分类发展,遵循的是整体(结构)管理理论,旨在保持高等教育系统外在的整体性、内在的层次性、目标的一致性、环境的适应性。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实质是要求高校科学分析学校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状态,以系统的观点,对自身进行科学定位。科学定位是高等教育系统及其高校发挥最佳效能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5.
本文先从社会学的视角,以分类和分层一纵一横两个维度界定高校发展定位;然后在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外部环境和系统自身变化情况的基础上,指出在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过渡阶段,高校发展定位的战略性问题是学校类型选择;接着分析了资源与高校发展定位的关系,建议高校在学校类型定位上采用资源依附状况分析办法;最后分析了同类高校中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还对我国高校定位中的“特色情结”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关于高校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等学校定位是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对教育、对人才要求的反映,具有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背景。市场化是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客观要求,多样化是高等学校系统科学定位的必然趋势,个性化是高等学校自身恰当定位的理性选择。高校定位是市场调节、政府调控和高校自主办学三者相互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的分类、定位和评价不仅关系到教育资源的分配,而且关系到公众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选择和高校自身社会职能的发挥及其可持续发展。笔者针对我国大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三类人才”的划分为依据,按“资源与任务挂钩”的原则构建高校分类定位及评价系统的思路,以期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如何把握自己的办学目标有所启示,促进高等教育在公平环境下竞争发展。  相似文献   

8.
朱焕辉  周月云 《教育教学论坛》2011,(21):255-256,13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知识与人才的价值发生了质的飞跃,珠三角地区的高校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进行目标定位。市场化是珠三角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客观要求,多样化是珠三角高等学校系统科学定位的必然趋势,个性化是珠三角高等学校自身恰当定位的理性选择。高校定位是市场调节、政府调控和高校自主办学三者相互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不仅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人才供求矛盾的迫切需求,更是推动地方本科院校突破困境的理性诉求。但是,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却面临着观念落后、办学定位模糊、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重重阻力,为此,需要从转变观念、构建高校分类标准体系、建立健全保障体系等方面着手来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校分类分层建设和特色发展是现代大规模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其形成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而自然形成;二是通过政府的政策性机制而人为形成。我国难以实现高校分类分层建设和特色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类市场化治理模式限制了竞争机制的作用、地方政府高等教育竞争强化了高校的办学层次竞争、“双一流”建设引发新一轮院校“同轨竞争”,以及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导向作用和文化传统的负面影响。要实现我国高校的分类分层建设和特色发展,需要准确把握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理性地发展高等教育;需要遵循大学渐进成长发展规律和教育家办学规律;需要改革和创新高等教育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11.
自生秩序并非灵丹妙药,分类引导不等于管制,高校定位离不开高校分类,高校定位的机制是自生秩序与分类引导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一种合理的高等教育举办机制只存在于一种合理的政府、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之中.政府与高校、政府与社会之间都应是一种横向互动关系,而非纵向控制关系,而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则存在着更加直接和密切的相生相赖关系,高等教育应奠基于社会,而不是政府.公助民办是高等教育举办体制的应然选择.“公助”恰当地反映了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民办”则合理地顺应了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公助民办”既符合高等教育自治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也是促进高等教育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保证.我国高等教育要从单一的政府主导体制走向公助民办的多元化体制,就必须大力培育和发展教育中介组织、循序推进部分公立高校转制和大力提倡和推行教育家办学.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高等教育资源宏观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正处于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的过程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从宏观层面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一项公共抉择,政府、社会和高校三者相互制约,形成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主体系统。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在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必将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高校作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根据当前影响高校育人环境的若干负面因素,提出了高校应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提供"育人"优良环境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理想与现实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崇尚人文精神,体现人文价值,才能建构真正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德才兼备的"职业人",这种"职业人"不仅应具有职业所要求的技术知识和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职业的思想和方法以及职业的态度和情感。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缺失,其主要原因在于:模糊的办学理念导致培养目标的偏差,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办学定位不准导致人文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加强人文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本质体现与办学目标的应然选择。为此,需要重构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精神,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办学理念,建立和完善职业人文教育的体系和操作机制,探索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简要回顾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因。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合理调整等教育结构、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及迎接“入世”挑战、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具有产业属性。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政府、高校、社会、家庭与个人共同参与办学的高校办学混合体形成之际,供鉴现代企业股份制的运行机制,建立由国家控股,高校、社会、家庭与个人参股的股份制高校办学混合体,是高校摆脱资金困境,形成激励竞争机制,提高办学效益,从整体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出路。股份资本投入核算、股份效益核算、股份合理构成及其权重、股份高效运行及其效果是高校实施股份制办学首先必须弄清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social selectivity in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in Germany and, unlike most previous studies, explicitly devote attention to semi-tertiary institutions such as the so-called universities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Drawing on rational choice models of educational decisions we seek to understand which factors influence upper secondary graduates from different social backgrounds in their choices of diverse tertiary institutions in Germany. We find that scholastic performance, expected job security, study duration, monetary costs and preferences for study content considerably contribute to the creation of socially selective choice patterns of post-secondary caree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mi-tertiary institutions—such as universities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that combine firm-based training with tertiary education—constitute a potential alternative that could reduce inequities in access to higher learning.  相似文献   

19.
论高等学校的规模经济与知识联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95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规模经济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随着高校规模的急剧扩大,高等学校已逐渐由规模经济过渡为规模不经济。在此条件下,过分追求高校规模的扩大并非一种理性的选择,建立高等学校的知识联盟则是一种较好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