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公,就是写《包身工》《上海屋檐下》的夏衍。在老一辈人中,大家出于对他的尊敬,往往称他"夏公"。夏衍作为革命家、作家,写作长达半个多世纪,他的戏剧、电影、散文、杂文、随笔、评论、长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及翻译作品,共计达千万字以上。他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为中国新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夏衍二三事     
夏衍二三事夏公“还债”夏公走了,走得是那么的从容。他是在了却了心中所有的情结之后,坦荡荡离去的。说起夏衍,人们脑中立刻出现的是一位杰出的电影艺术家的形象,但一般人很少知道他还是一位收藏家。他不同一般的收藏家,寻求的对象主要是“扬州八怪”的作品,最喜欢...  相似文献   

3.
正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是著名的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曾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夏公兴趣爱好涉猎极广,其中收藏书画是他花费精力较多的方面。20世纪50年代后,他对文物、书画渐感兴趣,常去北京琉璃厂一带觅宝。1991年,《夏衍珍藏书画选集》出版,  相似文献   

4.
罪己诏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体。与其他诏书相比,它在行文语气、下诏内容和接受者方面都有所不同。这些不同之处又反映了"君与民""君与德""君与天"三对特殊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杨肖桃 《中国教师》2012,(10):74-75
<正>王阳明被誉为"明朝一哥",他是我国历史上能够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种人生境界的不多人物之一。其中"立言"是指他所创的"心学"。王明阳心学虽属唯心主义范畴,但有其合理的内核,运用过程中起过很好的作用。王阳明用后半生来实践和宣传  相似文献   

6.
孔子继承了三代对"礼"的重视,并用"仁"对"礼"做了创造性的阐释,完善了理想社会应该是制度与人文相融合的天下理念.荀子对孔子的天下治理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他融合儒家的德礼之治而发展出德礼法兼治的天下治理理念.这一思想以及他与时俱进的思维创新对我们现在的社会治理策略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肖桃 《教育》2012,(24):29
王阳明(1472-1529)被誉为"明朝一哥",他是我国历史上能够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种人生境界的不多人物之一。其中"立言"是指他所创的"心学"。王明阳心学虽属唯心主义范畴,但有其合理的内核,运用过程中起过很好的作用。王阳明用后半生来实践和宣传他的"心学",屡试不爽,影响深远,远超中国本土范围,王明阳"心学"曾传播到了日本,是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理念。为了充分体现这个理念,我认为在小说的鉴赏中,要做到三个回归。一、回归人物性格我们学习任何的文艺作品,终极目的就是立德树人。而小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最为接近。它所写的每一个故事,故事中的每个主人公,多多少少就是我们身边的人物,是他、是你,也可能是我。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以学者自我期许的史学家、思想家,章学诚重视的是著述之文,而轻视文人之文,他对作者文德的论述偏于学者一面。他的文德论虽然沿用了传统的道德文章合一之言辞,但实际是旧瓶装新酒。章学诚讲文德是从天人性情之辨的高度,超越一般的道德文章论,也比单纯的才性论多了一层天人之辨的内涵,是站在讲明大道的学术高度上的深思。其文德论大体包括"临文必敬"、"论古必恕"和"立言为公"三个方面。既要发挥著述者个体的天性,又要努力以天下为公为学术的目标,也就是追求公私、天人之统一才是章学诚论文德、论学术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老子《道德经》中"依道立德"的道德哲学运思路线不仅向人们表明了"道"与"德"相异相通的内在关联,而且昭示出"德"之普遍存在的伦理本质;他以"玄德"、"上德"、"常德"等诸种具体形态诠释出"德"自然无为的普遍本性,并指出"物之德"与"人之德"所有行为的出发点都源于"道之德",即按照"道"的要求或以"道"为标准去行动。鉴于人们当时所处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一个"失道"之后的"下德"教化状态,老子否定了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之解决方案,提出了修"德"复"道"的道德修养理论,并以其"三宝"来应对人与自身、人与他者、人与社会之间的诸多复杂关系,以期最终达到"与道合一"的"上德不德"理想状态从而使道德成为多余。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中正直"是法与德的原始共性及其实践归旨,"善羲美"是法与德的至高境界及其审美崇尚;古代华夏法道德美学的历史渊源于"羊文化";"羊文化"是以法及其善、羲、美(三字均以"羊"为文化内核)为特质的法道德文化,充满着人类自觉的人文精神;法与德统一互补治国的历史过程是古代社会法与德统一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2.
张劲松 《文教资料》2013,(14):77-78
老子的《道德经》并不是谈论道德修养的,而是谈他所认为的"道"与"德"的基本概念。老子所说的永恒之"道",就是个"无"字,"无"就是"道"。孔子讲的"道",不论是自然之道,还是仁爱之道,都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老子所讲的"上德",说得完美无缺,一尘不染,实际上他是把"德"束之高阁,是谁也无法做到的"德";其"下德"看上去是在谈德,实际上已把"德"说得一无是处了。孔子所谈的"德"属于伦理范畴,重在修身。  相似文献   

13.
才智的高度     
人有四类:一无才无德,二有才无德,三有德无才,四有德有才。我们要做德才兼备的人。清朝名臣左宗棠喜欢下棋,且棋艺高超,很少碰到对手。一次西征途中微服出巡,他在兰州街上看到一个摆棋阵的老人,旁边招牌上醒目地写着几个大字——"天下第一棋手"。他觉得老人实在太狂妄,于是上前挑战。没想到,老人不堪一击,  相似文献   

14.
纳兰性德作为清词"中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词人,生活在具有"盛世"气象的康熙王朝,却能够处繁华写寂寞,在这个王朝鼎盛之时,唱出了时代的哀吟。纳兰词多哀婉苍凉之音,这跟他在词中抒写悼念亡妻的悲恸、与朋友离别时的伤感和羁旅生涯有关。文章把纳兰词放在清初的大背景下,从纳兰性德家族史以及仕途经历、和明末主情思潮、清初时代环境三方面探讨了纳兰词哀婉苍凉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永不丢弃     
正儿子打来电话,没聊上几句我就急着问他:"坎蒂德怎么样了?他走了吗?"儿子笑起来:"妈,你怎么这么惦记他呀?我都嫉妒了。"儿子在英国剑桥CSR公司工作。刚上班的时候他就告诉我说,与他对坐的是一个葡萄牙人,名叫坎蒂德。坎蒂德的工号是12号,年纪不大,尚未娶妻,却是这个公司地道的元老级人物了。公司排前20个工号的只剩了三个人,只有坎蒂德没有当官,不是因为他缺乏能力,而是因为他不感兴趣。  相似文献   

16.
11 关于"德目主义"H兄: 久违了。忽接来函,喜出望外……你看了我的《"德目主义"平议》一文后,提出质疑。主要是:关于"德目"的含义,我根据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育大辞书》"德育"词目中的解释:"明示德育之目的者,为德目。"你的看法是:如果把"德目"解为"德育目的(实为目标)的表述",那么,"德目主义"何错之有! 谢谢你,提醒了我。如你所说,如果把"德目"解为"德育目标"的罗列,"德目主义"确实不成为问题。正如泰勒的课程理论以课程目标为核心,通称课程的"目标模式"。称其为"课程目标主义"、"课目主义"亦未尝不可。他的这种课程理论,不失为一说,且影响甚大。看来对"德  相似文献   

17.
和蔼亲切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从医生到教育局局长,在不同的工作领域他游刃有余,从容泰然。一个人能够给一方土地留下些什么?他留下的是对下一代的关怀和对教育的执著。他坚持立德树人,他站在高处,指引南昌教育发展的方向。他就是南昌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魏国华。中国德育:2013年是南昌市实施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第三年,也是提升  相似文献   

18.
"狂飚年代"是香港作家寒山碧的代表作,包括《还乡》《逃亡》《他乡》三部长篇小说。从2001年《还乡》出版,到2013年《逃亡》和《他乡》最终完成,"狂飚年代"的创作历时12年,对作者来说,这不仅是他费时最多的作品,也是他的心血之作。2013年7月中旬,寒山碧先生(下文简称韩)回故乡文昌,海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邀其与本学科部分师生座谈,并与邵宁宁教授(下文简称邵)、房福贤教授(下文简称房)、扬州大学文学院孙德喜副教授(下文简称孙)一起,就有关问题进行了坦率、真诚的对话、交流。以下即有关座谈内容的概要。  相似文献   

19.
《华章》2008,(1)
元朝的学者吴澄说:"学必以德性为本。"张履祥说:"学者第一要看德器,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知识与品德应该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他会努力地学习;同时,一个正在丰富自己知识的人,他的道德修养也会在逐渐地提高。汉代大思想家王充说:"德不优者,不能怀远。"张履祥说:"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对于一个世界观正逐步在形成的学生,如果不把品德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至2001加入后WTO后全民掀起了学习外语的热潮,特别是小语种日语、德语、法语三个专业一度成为外语类专业学生的首选。日、德、法三个专业以他100%的就业率和一直以来高居不下的高工资,稳居外语类专业的"鳌头"。但是,10年后的今天,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日、德、法三个专业已经丧失的他最初的优势。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曾经的"香饽饽"变成了现在的"冷馍馍"?找出问题,寻求解决的对策,不但是外语类高校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也是在当今形势下为培养符合于市场需要的人才的紧急任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