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是听到"灵动"一词,我也很喜欢这个词,但是我从来没有机会用这个词来形容我们的英语课堂.近日在一所学校的常规调研中,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灵动,兴奋之余更多的是感动、是震撼,课堂上的点点滴滴一直在我的脑海中萦绕……  相似文献   

2.
开学伊始,我班转来一位学生,名字叫江山.一段时间过后,我发现他很特别,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课堂上,他总是一言不发.课下要不一个人坐在凳子上默默想着什么,要不就是望着窗外呆呆地发愣.只要教过他的老师就会想到这样的词:沉默、忧郁、木讷.按常理说,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天生充满了灵动、活泼与开朗,不应该这样啊.这孩子是怎么了?他的安静与沉默让我有些担心.通过多方了解我才知道,这孩子来自三峡移民家庭,几年前来到我们这里,人生地不熟,加之自己性格内向,断绝了与同学的交流往来.  相似文献   

3.
华应龙老师是一位行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教学艺术大师。他总是在不停的挑战与创造中用一个个灵动的课例让人惊羡,让听课老师赞叹“我怎么没想到”,让学生生发出“想不出后面会发生什么”的评价。下面我们就以华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为例,欣赏这种前路未知的课堂结构,体味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无尽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正>一、主题与背景近两年来,我们学校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于是"灵动课堂"便应运而生。"灵动课堂"是什么样的课堂?对于理想的灵动课堂,有这样一段描述:灵动的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乐园,就是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完善学生人格的智慧课堂,是一种激情与智慧相伴、科学与人文相随、充满活力和创造的课堂。在不断深入的研究中,逐步有了一些"灵动课堂"模式,这样一些词语成为了"灵动课堂"的时髦词:质疑问难、聚焦沸点、自学合作、读  相似文献   

5.
正很遗憾,在我的中学时代,我没有遇到肖老师。很幸运,一走出大学,站上中学语文的讲台,我竟能遇到他。去年冬天,我上《祝福》,他听我的课,给我做了很详细的讲解,还写了很长的一篇文章来指导我。那时起,我就觉得他是我的老师,他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语文的种子。虽然,我这样想,他并不知道。他的课堂,他的书,他的博客和微信公众号里的文章,都让我觉得老师就像在课堂上教我一样。"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这个金钱比文化更让人看重的年代里,人贴上了浮躁的标签,为名为利。我一度曾很急躁,  相似文献   

6.
<二泉映月>一课中有这么一句:"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课堂上有学生提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学生中没有人做出反应,显然,他们对这个词不理解或一下子无法表达对这个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引领学生学习感悟"饱经风霜"一词的:  相似文献   

7.
"和孩子一起过语文的日子。"简单、素朴,他的课堂就是这样一段段平凡、普通的生活;自由、快乐,他教的孩子就是一个个这样自然、本色的稚子。太多人喜欢他的课,因为简单中总有着那样一种深邃,素朴中总有着那样一抹光彩;太多人喜欢他的课,因为他的课堂上,孩子自由却不散漫,灵动、活跃,在一阵阵笑声中总有收获。  相似文献   

8.
"我拼命学习中文,特别是‘救命’这个词,我内心听过千百遍,已经深深地印到我的脑海里,无论谁喊这个词,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帮助他。"1我在大学教"中国文化概论"。这学期,我的课堂来了一名留学生。他的个子很高,每次上课都会坐在最后一排。其实"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选修课,很多学生选这门课都是为了拿学分,每次上课签到后就走人,认真听课的就更少了。时间一长,我注意到这个留学生并不只是随便听听,他从不缺课,听课时还专心做笔记。这  相似文献   

9.
"生本课堂"这个词对我来说,是熟悉而亲切的。2012年9月,我在湖北省荆州市松滋镇泰民族学校(以下简称"镇泰民校")第一次听到这个词。那年我刚参加工作,就很荣幸地接触到了这样一个先进的教学理念。九年多来,我所在的湖北省松滋市各级中学陆续掀起了生本课堂模式的构建,我也走上了自己的历史生本课堂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10.
只要一提起"父亲"这个词,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这样的画面:一张饱经风霜的脸,棱角分明;浓黑的眉毛时常皱着,而那双深邃的眼睛里总是透出几分不可抗拒的威严.他就是我那严肃古板、不苟言笑的父亲.虽然,他有时也会关心一下我的学习、生活,但那近似审问罪犯的紧张气氛总让我浑身不自在.  相似文献   

11.
正每每欣赏名师的公开课,内心总会心潮澎湃:会跟着课堂的思路思考,也会想象自己若是执教教师会怎么处理教学内容……我总是对那些能够把课上得风生水起的老师特别敬佩,在他们的课堂中,好像找不出任何的缺陷,课堂看似随意却严谨而充满智慧,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点拨都是那样恰到好处,他们的课堂,饱含了我对课堂的追求:完美、灵动、精彩。正是抱着对课堂的憧憬,学校开展"一课三  相似文献   

12.
“有意义的教学”意味着什么?当我让在教学监督与课程发展协会的同事们描绘一堂有意义的课堂学习经历时,他们讲述了以下的故事:我的政治学老师,杨先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非常风趣,曾经在空军服过役。他总是能使课堂充满乐趣。除此之外,他在课堂上经常谈论时事,即那些明显地影响着我们及整个世界的事情。有一次课上,我们观看了两部关于福利制度的短片。在其中的一部片子中,这个制度被称为“上帝拯救灵魂的恩典”;而在另一部片子中,它却成了懒汉们的依靠。杨老师让我们就对这个制度的理解展开辩论。我要提到的一门课是等差级数微积分,老师…  相似文献   

13.
当这学期从学校领导口中第一次听到"微课"这个词的时候,一个又一个的问号就这样抖的冒了出来。"微课"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课堂?和我们平时上的可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老师怎样去实践这样的一种课堂呢?学生怎样去接受学习利用微课呢?它和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又有什么不同呢?经过接近一个学期的不断摸索、研究、课上实践以及上网学习相关资料,我对微课有了初步只认识和了解。其实"微课"是  相似文献   

14.
小波,一个学校里的"知名人士",乖戾、孤僻是他的骨架。虽然只是五年级的学生,但近一米七的身高让他"鹤立鸡群",当仁不让地成为班级的"王者",也就有了"金刚"的"美誉"。课上,他总是不安分守己,时时闹出怪样;课下,他大旗一挥,一呼百应。顿时,班内乌烟瘴气,桌凳东倒西歪。就这样,他成了我办公室里的"常客",多次的交流,几番的家访,痛哭流涕的他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定会痛改前非。可是好景不长,涛声依旧,他又成了我的"常客"。对于他的教育,我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15.
正两年前,曾有一位全国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奖者在领奖时说,"这节课是我上的,但课堂上没有一句话是我说的。"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专家挑毛病、同行找差距的过程中,在一遍又一遍的打磨中,课虽然变得完美了,教师却遗憾地成了道具。无独有偶,参赛并获奖的优质课大多都要经过三番五次的打磨。在我看来,这种精益求精、力求尽善尽美的做法,是典型的"教育洁癖"。它使一些公开课走向了完美,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节在一所普通小学常规调研时听的课. 这节课是学习<我送老师一朵花>,应该是一节很欢快的课.然而,从课的第二环节开始,我心情激动、沉重并莫名其妙地紧张起来.因为在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交流、体会老师的辛劳时,我看到课堂里的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引发"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17.
噢,老爸     
从前,我一直觉得老爸不爱我。一直以来,我都很怕老爸,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他很凶,我从不敢直视他,似乎每瞧他一眼就会心惊肉跳好长时间,因此我和妈妈的关系特别好,一有什么事我总是跑到妈妈那里去吐诉,总不曾和老爸谈起过什么。渐渐地我连"老爸"这个词也差不多要忘却了。  相似文献   

18.
<正>师:"上课,朋友们好!"——生:"朋友,您好!"在每年的苏州市吴中区名师课堂展示活动中,我们总能听到一位老师和学生以朋友的关系互相问候,这独特的方式一下子拉近了他和学生的距离,他就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孟晓庆,一位富有强烈事业心的实干型校长。也是这样的机会让我们走进了名师的课堂,开始了解他"灵动生成"的课堂教学。如今,他成为了我们碧波实验小学的校长,我们幸运地深入走进他"灵动生成"的课堂,跟随着他开展"灵动生成"的实践研究,让我们尽情地领略了他的教学风采,看到了他不凡的教学智慧,真正理解、领悟他  相似文献   

19.
<正>在信息技术走进课堂,网络媒体融入生活的今天,小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他们比以前更"聪明"了,知道的东西更多了。他们中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养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从小就在赞扬声中长大,所以表现欲很强。在课堂上常常发言踊跃,无所顾忌。面对这样的孩子,怎样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对新时代的教师而言是一个挑战。一、描述学生小H是个活泼外向的小男孩,数学成绩很不错,而且十分稳定。一年级刚进来的时候就引起了我们老师的注意,因为他常常滔滔不绝地和老师、同学分享他在书上或长辈那里看到或听到的内容,这个男孩子很聪明,很有灵气,老师和同学都非常喜欢他。开始注意他是因为不管是上课还是课后他总围着我问问题:"老师,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呢?"五花八门的问题常常从他嘴里脱口而出。有的时候我会不厌其烦地告诉他答案,有的时候我会假装糊涂故意问他:"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你知道吗?"而他会非常乐意地、滔滔不绝地把他了解的讲给我听。有的时候我不能确定答案我会直接告诉他:"这个问题老师也不是很清楚,需要回家查一查,明天把答案告诉你吧。"他第二天一碰到我总会追着我问正确  相似文献   

20.
他不再哭泣     
正去年秋天,我接手一(3)班,班里的一个学生有些特别,他长时间不开口说话。班上有七十多名学生,我深陷于开学的各种琐事中,虽然很想了解这个孩子的情况,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开学一个月了,我两次在课堂上让这名学生回答问题,谁知这个孩子不但一句话也不说,反而大哭起来。我有些生气,他怎么这样胆小?但看到他无奈、委屈的神情,我只好耐着性子问道:"你怎么了?"孩子只是摇头。一天下课后,我找到了这个孩子,想和他谈谈,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