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化教育(简称电教)在我国自诞生之日起即首先应用于社会领域。随着我国电教事业的发展,社会电化教育(简称社会电教)领域逐渐形成并具有诸多中国特色。南国农的社会电教思想是中国社会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典型代表。该思想体系由五个部分构成:一是社会电教概念的形成;二是社会电教的应用领域;三是社会电教中的“大电教”观;四是社会电教的服务对象;五是新教育理念中的社会电教。南国农于1987年首次提出“社会电教”的概念,标志着社会电教研究领域的正式确立与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电教领域得以不断拓展,主要包括农村电教、党员电教、企业电教、特殊教育电教和社区电教等。社会电教的施教对象、理论基础、研究对象、范围、特性等方面都突破了学校教育的狭窄局限,体现出“大电教”的理念。南国农的社会电化教育思想为开展我国社会电化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为探讨我国社会电化教育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家信息化的进程及有关情况 ,指出教育信息化是实施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结合点 ;论述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和电化教育的相互促进与发展 ,提出了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基本框架和用信息科学技术理论丰富发展电化教育理论体系的基本思路 ,阐述了电教理论创新的主要成就和信息技术发展在电教应用方面的成效 ;对在信息化进程中电化教育的继续发展提出了几个重要问题和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十个方面论述了南国农先生在我国电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出版的一部著作(教材)——《电化教育学》(《信息化教育概论》)(三个版本)对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的引领作用。即:界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概念,明确了学科研究对象,规范了我国电教事业发展方向;明确了电化教育学科的逻辑起点,揭示出电化教育本质;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并不断充实完善;及时总结、归纳新技术、新媒体、新理论的教育应用;突出电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教育应用的特点;注重电教研究与实验、管理;与时俱进,不断拓宽电教事业发展领域;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体现了我国电教人宽阔的学术视野与包容四方的治学态度;凝练专业研究领域,凸显学科特色,指引学科发展方向;对电教事业的执著探究与奉献精神,为电教后来人树立榜样。  相似文献   

4.
《电化教育研究》出版 1 0 0期了 ,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我国的电化教育重新起步以来 ,《电化教育研究》一直是电教人的良师益友。它记录了几代电教人为发展我国的电教事业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记录了电教事业蓬勃发展的历程和所取得的辉煌成果 ;它凝聚了全国电教人的力量和智慧 ,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电化教育研究》的成长史 ,折射出我国新时期的电化教育的发展史。我国的电化教育实践 ,从重新起步初期的添置、更新电教设备的硬件建设 ;建立电教机构、抽调电教人员的队伍建设 ;校际间开展教学软件制作的协作与交流 ,初…  相似文献   

5.
学校电化教育是以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先导,而学校电化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我国电化教育的整体发展,故学校电化教育必须深化改革,才能提高效益,以求我国电化教育的全方位发展。1 存在问题当前学校电化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1)全体教师的电教意识淡薄,电教能力更谈不上,这严重阻碍了电教的深入开展。许多教师认为电教工作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与电化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我国电教事业的两次发展的历程 ;讨论了电化教育今后发展的条件及电化教育将在我国教育事业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电化教育研究》伴随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茁壮成长。她不仅记录了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更为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电化教育研究》是我国电教人员的一块重要学术园地。她为我国电化教育的学术研究、学术繁荣创造了环境 ,提供了条件。许多电教专业人员是通过《电化教育研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并在工作中取得一个又一个好成绩。许多电教专业人才是在《电化教育研究》的帮助下成长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应该对《电化教育研究》表示深深的谢意。教育信息化是当前教育技术研究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国家对全民创新意识的推动及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 ,构成教育的社会化、民主化、终身化 ,这为电化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同时也使电教面临学校以外的社会、市场等新课题。本文从大教育下电教生存与发展的角度 ,对全民创新的推动——电教必须创新 ;自身的优势——电教能够创新 ;面向全民 ,切入市场——电教如何创新等三方面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电教》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技术专业期刊之一。《中小学电教》适应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以权威的理念、独特的风格,展示了电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并随着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壮大,作为一名老电教工作者,我为之祝贺。  相似文献   

10.
1978年以来,我国的电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根据社会需要,经原教育部批准我校于1983年5月创办了全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电教专业人才。8年多来,在国家教委和各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与关怀下,我们以开放、改革、创新的精神,实现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创办了有特色的电教新专业,为培养我国高质量电教人才作出了贡献。一、以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作为  相似文献   

11.
内容提要:·我国电教事业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所经历的道路是正确的。 ·我国的电教学科、电教专业能与高速发展的电教事业同步建设,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 ·在我国电教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通过试验研究,已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学科理论体系。 ·电教专业应按电教事业发展的需求培养专业人才,为促进电教事业进一步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更是一位电化教育专家。他对电化教育深入探索,利用电教手段开展民众教育、战时教育,大力倡导电化教育,为我国电教事业的发展起了引导与推动的作用。本文对陶先生的电教思想进行整理解读,以期对当今电教事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十年前 ,受国家教委电教司委托 ,《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组织考察队 ,对我国当时电化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队深入各地中小学校、电教馆 ,了解了当时电教第一线的实际情况 ,拜访了电教界的前辈 ,同时 ,也在所到之处广泛地宣传了电化教育  相似文献   

14.
热情洋溢、激情似火的八月 ,我们以同样的心情迎来了《电化教育研究》杂志创刊百期的喜庆日子。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是《电化教育研究》发展 2 0年的一个里程碑 ,它代表着对电教 2 0余年历史的总结 ,它代表着新世纪电教理论发展的新起点。作为一名电教界的老兵 ,一名从事电教事业多年的教师 ,一名《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的忠实读者 ,我衷心地祝贺《电化教育研究》的百期诞辰 ,我衷心地感谢《电化教育研究》为电教人开辟了学习与探讨的一方寸土。就是这方寸土打开了电教理论的世界之窗 ,引导我们电教走出国界 ;就是这方寸土聚集了电教界的“儒…  相似文献   

15.
舒新城先生是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重要理论家,为我国早期电化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电化教育观、人才培养观、电影教学法至今读来仍颇具新意。然而,舒新城先生如同那段被遗忘的历史一样,鲜为人知。本文对舒新城先生的电教精神及贡献进行了解析,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电教先驱,了解早期电化教育。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电化教育在世界各国的普遍开展,我国内地各大中城市的中小学普遍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育活动。全国电化教育的普及,也推动了民族聚居区的电化教育的开展,在这些地区的民族中小学中电教设备也逐步多了起来。但是民族地区的电化教育与内地的电化教育是大不相同的。两种电化教育从形式上看是一样的,但从内容上看却有着极大的区别。照搬内地汉族学校发展电化教育的模式来发展民族地区民族学校中的电化教育显然是不行的。那么,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电化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许多地区和学校的电化教育初具规模,电教设施、电教教材资料大量增加,电化教育普遍展开,电教已进入探索如何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阶段。经过几扯为的电教探索实践,我认为要进一步发展电化教育,提高电教效益,必须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加强对电化教育的管理、推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孙明经先生是我国电教史上自行培养的第一位电教专业人才,也是我国早期电教最活跃的领袖人物之一。作为我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孙先生为我国早期电教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文章对孙先生这一时期的电教思想进行了解读,以期对当代电教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适应电教改革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强电化教育宣传报道工作国家教委电教办主任电化教育》编委会主任宋成栋电化效育宣传报道工作是我国电教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几年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电教部门和广大电教人员的关心支持下,我国的电化教育宣传报道工作取得了显著...  相似文献   

20.
电化教育是推动创新教育的重要力量,中学电化教育要服务于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大局.国家的一系列教育政策推动了中学电化教育的快速发展,但目前农村中学电化教育在思想观念、人才队伍建设、电教内容质量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要对这些问题加以有效解决,以使电化教育在农村中学发挥其应有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