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认为,就表现内容而言,《诗经》中《风》、《雅》部分明显不同:《风》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感性生活,而《雅》则集中表现了外在的社会生活;就呈现形式而言,二者也存在明显差异:《雅》更注重理性、详尽地阐发观点,能更灵活地运用起兴手法,更少使用语气词与复沓;就作者而言,《风》、《雅》之作者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能力与创造力也大致不同。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就表现内容而言,《诗经》中《风》、《雅》部分明显不同:《风》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感性生活,而《雅》则集中表现了外在的社会生活;就呈现形式而言,二者也存在明显差异:《雅》更注重理性、详尽地阐发观点,能更灵活地运用起兴手法,更少使用语气词与复沓;就作者而言,《风》、《雅》之作者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能力与创造力也大致不同。  相似文献   

3.
《左传》作者是否为左丘明至今仍有争议,争议的主要原因是左丘明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而《左传》却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之后。本文借助一些史料推理分析,认为左丘明当是《左传》的始撰写者,撰写内容传授给弟子,其弟子据自己亲眼所见对预言及某些内容按照左丘明的思维轨迹进行了调整增删,最后的定稿人至少活到了公元前403年。关于左丘明与《国语》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写作过程的逻辑推理,认为编撰《国语》是撰写《左传》的必经步骤,但是左丘明编撰之《国语》今已不传了。  相似文献   

4.
从哲学和医学交叉的视角,透过《周易》、《黄帝内经》探讨了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观。认为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观是在“天人合一”的宏观哲学的框架中产生的;其主要内涵包括气之化生观、阴阳生机观、五行升降气机观、生命运动观、平衡和谐观、整体生命观等;联系现代科学看,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观的深层具有十分微妙而又宏大精深的内蕴;它在模糊性思维、形象比类、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方面,给了现代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5.
“耶稣受难”出自《圣经》。《圣经·旧约》中的《以赛亚书》和《圣经·新约》中的《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对“耶稣受难”都有大致相同的叙述。在这些记述中,耶稣是作为上帝派到人间来拯救世人的使者形象出现的。他的身上集中了神性和人性这二方面。它是上帝之子,同时又是上帝在人世间的代言者。人神合于一体的独特性存在又让他在人与神之间起着沟通的中介作用。耶稣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作为“神之子”的耶稣,他主要是为了承受和解救世人所犯之罪,甚至不惜为此牺牲自己;而作为“人之子”的耶稣,他是为了把自己的…  相似文献   

6.
《淮南子》是一部“牢笼天地,博极古今”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此书多处剪裁取用《战国策》文字资料,并作以精妙评述。有的直接转引原文佐证自己思想观点;有的裁剪引用策士言论为我所用;有的重组《战国策》的部分文字,以凸显《淮南子》的辩证思维;有的浓缩《战国策》故事,取其精髓化为已用。《淮南子》多次评判苏秦、智伯等人的成败,反映出其较浓的道家历史政治学与道家理论思维。刘安等人在对《战国策》史料的融裁运用中,体现出自己的政治、历史、哲学等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7.
在上海市闵行区浦江一中的费一帆看来,读书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是探究世界的方法。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他,把阅读的触角伸向了各个学科,建立了偏理论、重思考的理性思维和"刺猬型"的阅读结构。小学时,费一帆的阅读多偏向于名著。他很喜欢那些剧情跌宕起伏,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的书籍,比如《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地心游记》《海底两万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尤其是《水浒传》,书中108位好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他们行侠仗义、聚义梁山,读之使人热血沸腾。这本书他读了不下10遍,有空了就会翻出来读一读,虽然纸张已经有些泛黄,边角也有些破旧,但他依旧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8.
《诗》描绘的是一个自然、真实的世界,《风》《雅》《颂》根源于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阶层的作者和不同的描写对象。《风》中的人们歌唱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感,打猎、耕种、采摘、纺织、守候、等待既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他们情感的表达。《雅》与《颂》同样从人们的现实生活写起,或融入政治因素,或带有宗教色彩,所体现的既是一人之情感也是所有人之情感,皆本于人伦、切近人情。  相似文献   

9.
《山花》、《作家》、《天涯》在暑期里推出了几篇立意求新的小说,让人眼睛一亮。不过到底是真正具有先锋探索意味的新,还是只是花样翻新之新,甚或旧饭新炒之新,还需仔细考量。  相似文献   

10.
刘书芳 《现代语文》2008,(12):42-42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一般认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孔子的《春秋》而作,它们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春秋》和《左传》原本各自成书,到晋代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把两书合在一起。尽管《左传》在描写和评论中带有左丘明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但正如孔子在《论语·公冶长》中所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两人在评判事理上有着相似的标准。因此,《左传》中对人物、事件的评判必然体现孔子儒家思想的特点,《烛之武退秦师》就是鲜明一例。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人生哲学是以其自然人性论为基础的,老子哲学的立论宗旨是出于人学目的的终权关怀。老子着重在自然中寻找人的存在的根据,其立论的最根本动因乃是对人的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的鸿沟所进行的广泛考察和深入思考,并以自然之性作为人的存在的终权依据和价值归依。通过对自然之性的异化与回归纳深刻分析,老子哲学提出圣人人格建构的人生修养旨趣,对传统中国人的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尊重生命与发展生命是教育的神圣使命。当前,关注人的生命和物(动植物)的生命是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需。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生命和物的生命,且理应从物的生命和人的生命的辩证关系来确立完整的生命观。只有坚持完整的生命观,教育才能促进人的生命与物的生命共同构成的生命系统的完整性与和谐性,才能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也从根本上有利于教育更好地理解人的生命,促进人生命的生成与发展,以及人类的发展进步。因此,坚持完整的生命观是教育的职责与使命所在,是教育理应为之的。在坚持完整的生命观的基础上,教育应重点关注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五四"的落潮,周作人的文学重心从社会性的人生关怀转向了个体性的人生关怀,表现了浓重的隐逸气.然而"隐逸"并不意味着作家就离弃了现实和"人的文学"观念,他的所谓"隐逸"其实是在既有"人的文学"观念框架内作出的一种调整,思想的实质倾向了"理想生活,或人间上达的可能性",仍沿续着"为人生"的文学轨道.这一变化的产生不仅和其"人的文学"观念的丰富性有关,还涉及到周作人现代和传统的二重人格以及这一时期社会境况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尼采对"另一个世界"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命之热爱,缠绕着尼采;对健全人类之渴慕,激励着尼采。可是遍视古今,尼采却发现因世界的二元分裂和世界真实关系的颠倒,人之生命被遮蔽,人之尊严丧失。为了能回归唯一真实的世界——生命世界,让人“成为你自己”,尼采深刻地揭露了“另一个世界”的真实面目,将人的生命从理性、道德和上帝的世界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5.
沈家本是中国法制近代化的第一人,他毕生从事法律实践和法学研究工作。他的法制思想中一定程度体现出人权观念,如平等思想、人身自由权和人的生命健康权等。虽然与现代的人权思想相比,沈家本对人权的理解显得很不成熟,但是对当时的中国来说,他的思想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文教育理念的历史嬗变与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文教育在西方经历了一个由复兴到衰微的过程。畸型的教育在生命之外寻找支点,使人的发展丧失了根基。因此,教育应返回到人生的原始命意,以人文精神延展生命的张力,涵养精神内隐的价值,以理解构筑教育与生命的相融,实现教育促进生命的全面成长。  相似文献   

17.
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奇迹。生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是人类对生命的尊重。在当今经济快速增长的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丰富和提高,但人的个体生命反而出现了异常甚至危机。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剖析生命的本质及人的生存方式和困境,目的是让人类更好地认清生命的本质及规律,从而珍重生命、热爱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教育俨然已经成为人的生活方式之一。人不止是一种存在,而是生活着,教育赋予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贯穿于人的一生,包括人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及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19.
语言交际的生命本质包括个体生命本质与人的类生命本质。语言交际的个体生命本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语言交际是个体的一种生理活动;其次,语言交际是在个体生命的生理条件容许的情况下的所进行的活动。语言交际的精神本质主要包括:首先,语言交际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而人的心理活动,就是运用大脑这个重要的生理器官进行的精神活动;其次,语言交际的作用是影响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法治植根于人的现实生活,以人的现实生活为坚实的源头和肥沃的土壤。法治必然反映人的现实生活的需求。人在现实生活中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是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法治只有扎根于人的现实生活才能走向理想,才能导引现实的人走向理想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