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怨恨"是21世纪巴金研究的新判断,是巴金小说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巴金不但反抗与怨恨中国传统的诸多弊端,同时也反抗与怨恨西方现代文化的诸多弊端;巴金小说的怨恨体验不但表现为反抗中的怨恨,同时体现为建构中的怨恨与回瞥中的怨恨。  相似文献   

2.
赵树理小说的怨恨来源于以下诸多冲突:创作方法和创作目的的冲突,文化立场和文化人格的冲突,民本立场与官本立场的冲突,社会功利与文学审美的冲突,革命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冲突,农民立场与知识分子立场的冲突.赵树理的冲突是整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冲突,赵树理的怨恨是整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怨恨,中国现当代文化就在这种无尽的冲突与怨恨中呼啸前进.  相似文献   

3.
"怨恨"是21世纪茅盾研究的新判断,是茅盾小说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茅盾不但反抗与怨恨中国传统的诸多弊端,同时也反抗与怨恨西方现代文化的诸多弊端.  相似文献   

4.
由于巴金对以俄国文化与法国文化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人道主义与基督教等现代西方文化的接受使他获得了一种世界性的文化视野,从而导致了其怨恨体验的产生。巴金小说的怨恨首先是对旧社会制度尤其传统文化中家族制度的外向怨恨。同时也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弱点在知识分子本身与他自己思想深处存在着极大的积淀与制约,从而又导致了其怨恨的现代性体验由外发转向内省,由怨恨制度转向怨恨知识分子本身,由怨恨他者转为怨恨自我。  相似文献   

5.
怨恨感是一种无力宣泄而压抑于内的敌意情绪。学生一旦滋生了怨恨感将会给其带来严重的危害。教师应把预防学生怨恨感的滋生当作重要的教育任务。预防的教育策略主要有:切忌随意剥夺学生的基本需要,避免造成学生的心灵伤害,杜绝教育中的偏心现象,引导学生在攀比中做争强好胜者,铲除学生命定情结滋生的土壤。  相似文献   

6.
为创立"新怨恨"理论而整合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中的怨恨略述,提出:从古诗、宋词、明清小说等文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怨恨体验是非常普遍的;从"兴观群怨"说到"怨愤"说,可以梳理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怨恨轨迹是一脉相承的.怨恨是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怨恨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气质,教育怨恨感源于外在的社会结构及人们自身的虚弱感,在平等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相互比较并将自身教育利益受到的伤害归因于社会,从而产生教育怨恨。教育怨恨感导致了民众教育冷漠、价值位移并造成了社会群体的分裂等消极影响,为此,我们需要从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着手,对教育怨恨进行预防和疏导。  相似文献   

8.
以舍勒的怨恨理论分析郁达夫的前期小说,得出家国怨恨,情爱怨恨,寒士怨恨,家庭怨恨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怨恨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气质,教育怨恨感源于外在的社会结构及人们自身的虚弱感,在平等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相互比较并将自身教育利益受到的伤害归因于社会,从而产生教育怨恨。教育怨恨感导致了民众教育冷漠、价值位移并造成了社会群体的分裂等消极影响,为此,我们需要从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着手,对教育怨恨进行预防和疏导。  相似文献   

10.
教师的怨恨心态是一种因无力发泄而隐忍于内的不满性情绪。伤害、隐忍和无能是构成教师怨恨心态的三个要素。教师怨恨心态的滋生是由内外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外因是指他人对教师自身的伤害,而内因是指教师本人的虚弱无力性,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种因素,怨恨心态都难以产生。教师的怨恨心态会给自身带来危害性:它浇灭了教师的激情、破坏着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1.
为创立中国现代性语境中的"新怨恨"理论,整合现代西方怨恨研究述要,论及意大利的布鲁诺、阿尔贝蒂,法国的笛卡儿、薇依、帕斯卡尔,荷兰的斯宾诺莎,英国的洛克、休谟、斯密,美国的富兰克林、梅、蒂利希,德国的康德、歌德、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尼采、韦伯、西美尔、舍勒,丹麦的克尔凯郭尔,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奥地利的弗洛伊德、阿德勒、舍克等人的怨恨研究。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富于生机的迁谪文学,它的终极动因是什么?在迁谪文学中所表现出什么样的主要矛盾、又有哪些次要矛盾,这些矛盾对于迁谪者的心理与迁谪文学的产生起着什么样的制约和制导作用?本文试图逐一分析并解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一般把春秋战国之前的个体意识作为宗族或社会意识的附属。《小雅》中一部分体现诗人政治伤怨之情的作品多是士、大夫阶层所作,从诗中"伤"、"怨"两类抒情内容可以看出西周末文人已经建立起主体意识,个体意识初步从宗族意识和社会意识中独立。历史情境所造成的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变化是促使主体意识萌芽的两大因子,由此所形成的主体意识不仅是关涉自我利益的结果,同时也是以公众利益为着眼点,是自我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像学史上关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乃至现代主义的争论一样,关于后现代主义的争论不仅存在于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内部,而且存在于各种以“客观身份”从事后现代主义研究的理论家中间。争论的内容从后现代主义发生的时间到其内涵,再到其价值批评,可说是无所不包。当然最有争议的还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内涵,它不仅仅是一个考据学上的问题,更是一个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定位、分析和评价的问题。本企图从众多理论家的分析中总结出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论述,从而为我们理解后现代主义思潮提供一个大致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新怨恨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体验,从方法论意义上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表现在为解决最典型的怨恨者与最有影响的代表者两难之间的矛盾,选取一部分最典型的怨恨者,同时又选择一部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最有影响者。其次,要质疑本质决定论,因为本质往往是先验的、预设的,而现象才是具体的、真实的;本质自己不能显示与证明自己,只有现象才能显示一定的本质。本质不是自明的、自定的、注定的与天生的,而是从现象中产生的,不同的现象表现了不同的本质。再次,要打破思潮流派论,因为思潮流派论无视同一思潮流派的作家,其具体文本有时其实具有极大的不同,相反,倒是不同思潮流派的作家,其具体文本有时并非没有很大相通。最后,要革新包含与被包含的分类方法,借鉴佛教文化的分类思维,不按同一标准而是按照双重或多重标准,不按并列与割裂标准而是按照重复与交叉标准。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考试改革应凸显建构意识,把检验与衡量学生的审美鉴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作为考试的最终目的。一方面,弱化直至逐渐淘汰标准化考试,不断进行摸索、尝试,形成了更具开放性和挑战性的考核方式;另一方面,将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考试环节从单一的偏重知识考查的笔试型,改变为对学生基本知识、文学审美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等的综合考评。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四种理路及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方法论角度,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众多学术理路中提炼出重史料、重理论、重概念提炼与重体验感悟四种理路,在评价各种理路的优点及可行性的同时,指出它们各自的不足:“史料”的似真性,“理论”的过程性、预设性,“概念”的本质化、主观化以及“体验感悟”的欠缺严谨。文章旨在呼吁各理路的借鉴融合以及学术上的宽容开放态度。  相似文献   

18.
十七年“红色经典”小说虽然大多是讲述革命起源的故事,但在规定的意识形态内,从小说文本里所看到的不仅仅是革命叙事,也不仅仅是英雄叙事,还有潜隐在文本话语体系里的“怨恨”叙事。这种怨恨叙事主要通过革命群众对苦难的回忆,对压迫的控诉,以及对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等多种方式呈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研究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与研究生教育业已建立了密切而又重要的互动关系. 学科建设作为高校的"龙头工程",对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无论是准型研究生教育还是规范研究生教育,都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生成与建构、积淀与传播大有裨益. 出于对知识状况及学科命运乃至职业本身的关切,我们亦应直面学科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尤须对其"五大失衡现象"进行认真反思,以期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