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利用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思想和其中的“范式”范畴作为分析工具,简要地分析了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进程。提出了由于中国的后发优势和必然经历一段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因而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进程与库恩提出的过程稍有不同;同时提出和阐释了中国教育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是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发生——学习借鉴阶段;二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界的三次大讨论的启示——中国教育经济学进入危机与反常阶段;三是中国教育经济学正经历着“科学革命”。指出中国教育经济学应尽快走向成熟,成为规范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  相似文献   

2.
试析我国大学生的教育成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育成本的含义成本是商品生产的研究范畴。成本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反映着不同的社会关系,而教育经济学中对教育成本的研究,是随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而提出来的;是与把教育活动视为一种生产活动、把教育部门视为生产部门的经济学观点相联系的;是与教育成本一收益的观念相联系的。英国教育经济学家约翰·  相似文献   

3.
靳希斌先生是我国最早从事教育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著名学者,他对中国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学术组织建设方面,他参与筹建研究会,是中国教育经济学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在学科思想建设方面,他提出教育经济学中国化,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经济学范式和教育实践取向三方面建构中国教育经济学思想体系;在课程与教材建设方面,他率先开课讲学,编著系列教材,致力于构筑中国教育经济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在学科理论建设方面,他立身学术前沿,守正创新,不断开拓教育经济学理论疆域;在学位点与专业建设方面,他辛勤耕耘,教书育人,为教育经济学培育了众多优秀人才。先生丰富的学科建设实践是中国教育经济学发展史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4.
战后,以美国为中心开始的教育经济学研究,在六十年代成为一门正式学科——教育经济学,并且在七十年代后,持续蓬勃发展。本文拟概要地介绍六十年代以后教育经济学的发展,目的是为从客观上、制度上研究教育提供一点方法论方面的知识。 一、教育经济学的出现—— “人力资本理论的变革” 在近代经济学史上对教育的论述,或者说对人的能力的关心起步并不太晚,早在亚当·斯密的著作中,我们便可以找到各种关于教育的论述。但是,试图从经济学角度分  相似文献   

5.
教育民营化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在管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不同视阈下,教育民营化有不同的内涵:从管理学的视角审视教育民营化,教育民营化是指办学理念的多元化;从经济学的视角审视教育民营化,教育民营化是指教育提供主体的多样化;从政治学的视角审视教育民营化,教育民营化是指教育运行机制的灵活化。  相似文献   

6.
希腊籍学者、英国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G·萨卡罗普洛斯于1976年12月在瑞士伯尔尼希格利斯韦召开的以“度量教育平等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为题的欧洲学术讲演会上,提交了一篇题为“教育经济学:近期方法论进步与实验研究成果的评论”的论文,着重介绍了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几个动向。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教育经济学研究内容的重点转移;第二,教育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重点转移;第三,教育经济学的一些主要研究成果;第四,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的意义;第五,对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几点建议。作者在文章第一部分,叙述了一些争论特别激烈的问题,并提出了近期研究重点的转移。作者认为,这个时期争论的主要焦点是教育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程  相似文献   

7.
教育民营化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在管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不同视阈下,教育民营化有不同的内涵:从管理学的视角审视教育民营化,教育民营化是指办学理念的多元化;从经济学的视角审视教育民营化,教育民营化是指教育提供主体的多样化;从政治学的视角审视教育民营化,教育民营化是指教育运行机制的灵活化。  相似文献   

8.
教育经济学规律是教育经济学领域中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其内容包括 :1.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规律 ;2 .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相互作用规律 ;3.教育的供需矛盾规律 ;4.教育的社会分层作用规律 ;5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教育发展的相对平衡的矛盾规律 ;6 .教育投资的增长规律 ;7.地方教育投资的变与不变规律 ;8.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9.
教育经济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新的领域。它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逐渐发展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一九六二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维锥所著的《教育经济学》一书为标志。一、教育经济学在我国的产生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建立较迟。粉碎“四人帮”以后,总结我  相似文献   

10.
学生发展:个体教育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胡弼成 《教育研究》2005,26(5):15-20
已有的教育经济学大多从宏观研究教育与经济的交叉、边缘问题。个体教育经济学需要从个体出发研究学生发展。教与学的劳动价值是教育活动中教育价值的主体部分;个体发展是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弥补能力的不足,使学生得以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和一生中不同时期全面、优化发展,是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从“有效”和“质量”概念考察教育现象,教育的经济原理是以学生为本、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简约性规律。从教育投入力度看,教育质量的实质是学生投入和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自古教育和经济就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教育部门高质量和高速度的产出.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又需要经济的大力支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从经济学中分支出来。1984年10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研究会正式成立。教育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教育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教育投资的有效利用及其带来的微观和宏观经济效果等。  相似文献   

12.
从不同学科考察教育有助于深化对教育意义及价值的理解.在政治学看来,教育是政治活动的一部分;在经济学看来,教育是劳动力的再生产;在文化学看来,教育就是文化的传承;在哲学看来,教育就是对真理的探求.  相似文献   

13.
教育经济学目前已成为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热点,2000年以后,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类核心期刊关于教育经济学发表的论文数是20世纪80年代的近4倍。斯蒂芬.梅钦认为,这个领域研究兴趣增加的原因主要是教育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增强。此外,数据的可获得性、方法论的完善以及教育对公共政策的重要性,都促使教育经济学领域出现研究热潮。  相似文献   

14.
教育经济学是介于教育学和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在西方,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和其他边缘科学的共同点都是跨门类的科学,是从教育学与经济学这两门科学中分化出来的,但又在内容上使教育学的知识与经济学的知识综合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交叉,成为边缘性质的社会科学。我国对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是从80年代开始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召开的教  相似文献   

15.
教育经济学是从经济学方面研究教育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它把教育作为生产投资,研究其分配和效率,论证教育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教育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介于经济学与教育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也是经济学的分支,属于部门经济学。这门学科出现于国际理论界,如从英国J·E·韦泽(Vaizey)于一九六二年第一个采用这一名称出版《教育经济学》算起,尚不满二十年,然而作为学科的思想渊源,却业已超过二百年。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它产生开始就同人类谋取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结合在一起,教育起源于劳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教育始终是人类物质资料再生产的社会手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新的领域,它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逐渐发展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一九六二年英国  相似文献   

18.
教育经济学是介于经济学和教育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研究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的科学。研究教育经济学,就必须研究教育投资的经济效果问题,这不仅是教育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而且是四化建设中一个迫切的实践问题。什么是教育投资的经济效果呢?我们知道,开办教育,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必须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放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全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合,即是广义上所说的教育投资。教育投资的经济效果,是对上述“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教育投资和教育投  相似文献   

19.
高职教育要按照教育经济学的规则,这不仅是提高教育效益的需要,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科学发展的需要.文章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试对高职教育的教育目标、专业设置、教育效益和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再认和解读,表明高职教育同样具有教育经济的问题,办好高职教育必须按照教育经济的规律去运作.  相似文献   

20.
关于教育经济学对象与方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是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发展规律,研究教育领域中经济投入和产出规律的科学。教育经济学以马克思、恩格斯确立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基本研究方法,在具体研究中采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包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从学科性质的角度来看,教育经济学属于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